追着花儿看新疆︱一路走来芬芳相伴——众多媒体记者打卡塔城五彩缤纷花世界

  【四季看新疆·追着花儿看新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纳斯尔

  5月16日至20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等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20余名记者,深入塔城地区,以行进式报道方式,实地探访了塔城市、裕民县和额敏县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文化润疆和对口援疆等方面的鲜活事例。

  在距离塔城市区仅12公里的巴克图口岸,媒体记者们纷纷赞叹: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政策利好,给巴克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了解到2020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巴克图口岸及周边被明确为先行发展区,为这座百年口岸的腾飞注入强大动力时,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诗涵说:“我们感受到了这欣欣向荣的背后所有人付出的努力,相信塔城地区一定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巴克图口岸中哈边民互市丝路文化商品城街景。 胡尔买提·木尔扎汗 摄 来源:塔城地区融媒体中心

  在位于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区的丝路文化商品城内,一楼二楼出售各类日用品、化妆品、服装和小百货。“古丽大姐太热情了,刚买了两袋饼干,她坚持要送我一瓶饮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中心记者赵凯感慨,“新疆人真的是人美心善,特别暖心。”

近日,哈尔墩社区举行“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品美食,赏歌舞。 新华社记者马嘉帅 摄

  走进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有着9年历史的“邻里节百家宴”正在举行。“虽然我报道过塔城地区很多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但‘邻里节百家宴’是第一次参加。”人民日报社新疆分社记者李亚楠说,各族群众坐在一起,聊天唱歌,还能品尝各民族的美食,特别热闹。“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在吃美食,还在解决问题,这一点非常好。在互相聊一聊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就会愈发深厚。”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毛卫华感叹:“我经常来塔城,这里的民族团结是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不是在嘴上说说的,是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法治日报政文部记者赵晨熙也被眼前其乐融融的场景所吸引:“通过开展百家宴活动,弘扬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也拉近了干群关系,让这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区更加和谐,温暖常驻。”

  在裕民县10万亩吐尔加辽草原上,百余种牧草长势茂盛,一群群巴什拜羊像云朵般飘浮流动。距离额敏县城东南30公里的野果林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苹果树就扎根于此。作为集度假、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春、夏两季山花烂漫,香溢满谷。

  “新疆生态环境优美,感觉无论在哪里,随手一拍都是美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班牙语记者王晓川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记录着这一路的感想感悟。

5月18日,熙熙攘攘的裕民县锦裕“五味里”民俗商业美食街。(摄影:汤永)

  在裕民县哈拉布拉乡北哈拉布拉村锦裕“五味里”民俗商业美食街,人声鼎沸。街道两旁极具中式风格的店铺,与街道上穿着汉服拍照留影的游客交相呼应。店铺前的摊位上,特色菜系美食、日常百货、吃穿用品应有尽有。2022年,裕民县通过引入援疆资金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打造了锦裕“五味里”民俗商业美食街,并于当年6月投入使用。

“五一”假期,将军山辽疆生态公园芝樱盛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打卡。兵团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赵优 摄

  “我和同事们对对口援疆方面比较感兴趣,我们会做一些深入报道,把塔城的故事和辽宁援疆的故事讲好。”辽宁日报新媒体采访和运营部记者卢立业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希望有机会还能再来。”

连片的牡丹花开正旺,5月19日,记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克孜拉更村,这里种植了140亩油用牡丹。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 徐新星 摄

  在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克孜拉更村,140亩的油用牡丹恰逢结籽,放眼望去,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种植户陈金宏在油用牡丹地里套种了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文冠果树,实现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来是存在矛盾的,但塔城地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工人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吴铎思说。

搭平台 拓渠道 促就业
电商之花在沙漠边缘蓬勃“生长”

5月17日,米日古丽·亚生(右)在和田地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张瑜 摄

  新华社记者/赵晨捷 张瑜

  在新疆和田地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米日古丽·亚生身着艾德莱斯绸长裙,在直播间侃侃而谈,一旁货架摆满由艾德莱斯绸制作的披肩、皮包、发饰等产品。艾德莱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

  “这款艾德莱斯发卡由和田市吉亚乡的叔叔、阿姨用天然蚕丝手工制作,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希望大家转发、下单,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特色产品……”米日古丽·亚生是新疆巴郎赞商贸有限公司合伙人兼主播。她表示,近期订单量不断攀升,自己月收入也突破了万元。

  “以前,艾德莱斯绸缺乏销售渠道,只有游客来和田时会购买,现在有了电商平台,我们的绸缎卖得越来越远。”巴郎赞公司负责人麦麦提玉苏普·阿塔伍拉说。

  电商中心负责人董永飞介绍,中心占地面积12.8亩,向和田地区8个县市提供电商运营、孵化、展销、宣传等服务,入驻团队使用办公场地、直播间、设施设备、水电暖、网络宽带等均享受优惠政策。目前,中心入驻各类企业品牌120余个,已孵化出20余家电商企业,提供4100余次电商指导服务,帮助375人通过电商就业增收。

5月17日,在和田地区(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甜悦色”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展示台上,包装精美的农产品。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和田适合种植适宜在沙土地生长的大枣、石榴、核桃等优质林果。通过电商平台,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也吸引了各地投资者前来。

  来自江苏的颜亮今年在和田成立了新疆优耀商贸有限公司,“我希望家乡人能尝到大枣、核桃等原汁原味的新疆农副产品,也希望将我们的品牌化妆品引入新疆。”颜亮说。

  在该公司实习的阿依夏·吾布力艾山就读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负责公司产品展销、储藏管理等工作,“我对电商行业运转模式有了初步认知,电商行业发展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动力。”阿依夏说。

  今年以来,新疆加快释放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自治区商务厅数据显示,1—4月,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210.07亿元,同比增长18.54%,和田地区实现网络交易额22.46亿元,同比增长29.56%。

皮山县
搬迁后的生活像花儿一样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5月19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目之所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送走两个上学的孩子,布威则热·喀迪尔换上最喜欢的红色T恤,收拾好屋子,骑上电动车,赶往自家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内,一个个红透的西红柿和发紫的茄子,等待着她采摘。

  未搬迁前,布威则热一家住在木奎拉乡吐孜鲁克村。“房屋简陋,做饭用柴火,收入全靠打零工和季节性务工。”回忆以前的生活,布威则热皱起了眉头。

5月19日,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2018年初,包括布威则热在内的596户2891人搬迁至和佳新村,一套80平方米的安居房、一座80平方米的棚圈和一座温室大棚是每户搬迁户的“标配”。5年时间,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建了640座种植大棚和1004座棚圈,引进皮山县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皮山县华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促进就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漂亮的安居房,清凉的自来水,方便的天然气,学校医院在附近……”布威则热介绍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搬迁之前,布威则热是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照顾公婆孩子。搬了新家后,她把自家的蔬菜大棚流转给了企业,自己则在企业务工。

  两年前,学会了西红柿、辣椒、黄瓜、豇豆等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布威则热承包了2座蔬菜大棚,“在大棚务工时每月收入2200元,自己承包大棚,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布威则热说,挣了钱,她给新家添置了沙发、电视机、冰箱、烤箱等家具家电。

俯瞰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蔬菜种植基地(5月19日无人机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和佳新村第一书记周亚柯介绍,像布威则热一样,全村共有57户村民承包了215座大棚,平均每座大棚收益在1.5万元以上。此外,通过企业带动,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和佳新村养殖业、设施农业带动就业51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

  5年时间,和佳新村一点点绿起来了,搬迁群众铆足劲大步迈向新生活。

  “最好的佐证就是数字。”周亚柯说,2020年,和佳新村整村脱贫,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76元;2022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40元。

  “村里环境更美了、村民精气神足了、腰包更鼓了。”这是周亚柯总结的和佳新村的新变化。

裕民县
锦裕“五味里” 烟火气升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纳斯尔

  天气转暖,闲暇时约几位亲朋好友逛一逛美食街,满足味蕾的同时,感受浓浓的烟火气,不失为一大享受。

  5月18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锦裕“五味里”民俗商业美食街体验打卡。

  晌午时分,来美食街的游客多了起来。“酒经烤验”“天天见面”“邂逅烤吧”等风趣的店名,吸引人们驻足停留。

  店铺前的摊位上,特色菜系美食、日常百货、吃穿用品应有尽有。不远处的趣味比赛和歌手的激情演唱,将美食街的气氛烘托到了高潮。一时间,美食街摇身变成大人们K歌和孩子们游玩的欢乐海洋。

  2022年,裕民县抓住G219国道区位优势和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契机,通过引入援疆资金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在哈拉布拉乡北哈拉布拉村打造锦裕“五味里”民俗商业美食街,并于当年6月投入使用。

  哈拉布拉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陶睿介绍,村里对村民利用老旧庭院和房屋改造门面房进行补贴,每户最高补贴7万元,大大提高了村民参与美食街建设的积极性。

  “美食街全长530米,共有店铺35家,其中六成出租、四成自营。”哈拉布拉乡党委书记王雅军说,商铺的陆续开业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特色旅游+美食”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充分展示了裕民县的旅游特色和文化底蕴。

  美食街名字中的“锦裕”,代表着锦州和裕民县之间浓厚的援疆情谊;“五味里”代表着“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也代表着美食街的特色菜品。

  “我们将民俗文化传统游戏、中华传统竞技文化、援疆省市历史文化、本土旅游文化、党史学习教育等元素融入其中,建立体验区,设定裕民特色产品展销点,使游客在享受美食娱乐体验的同时,了解和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王雅军说,在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休闲之时有地儿可去。

  经营“雅客轩川菜馆”的周军是地道的重庆人,经朋友介绍,于2022年8月举家来到裕民县创业。“我的店铺有200多平方米,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特别多,房租也很低,我很适应在这边的生活。”周军告诉记者,生意好时,菜馆日营业额达8000元左右。

  尤其最近这些天,来自四川、湖南、深圳等地的游客特别多,许多人专程来这样的边陲小镇游览。“我们打算引进重庆火锅,开一家火锅店,把餐饮生意做大。”周军说。

  目前,这条美食街每个店面日均收入3000—10000元。“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旅游业发展,让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王雅军说。

在烂漫山花中发现大美新疆
“新疆新景·山花怒放”摄影大赛引发广泛关注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小满时节,花开正艳。

  说到花儿,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美。花之美,美在形色,美在精神。赏形色之美,普天之下,概莫能外;而精神之美,则已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从古至今,寄情花草、以花传情、借花明志之人甚多。

《天马踏花》 王民斌摄 拍摄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

  当我们高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是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当我们传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时,是赞美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唱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是抒发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

  为在百花齐放中展现大美新疆、展示风土人情,由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疆画报社、石榴云客户端、天山网承办的“新疆新景·山花怒放”摄影大赛,自2月4日活动启动至今,共收到5000余张摄影作品。

  作品内容丰富,以花为媒,呈现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四时之景。春季的桃花、梨花、杏花迎风摇曳,充满希望;到了夏天,漫山遍野的山野之花竞相绽放,鲜艳明亮;待到收获之季,向日葵的金、南欧丹参的紫、棉花的白,处处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景象;入冬之后,松上的雪花、河里的冰花与天山上的雪莲花,沉寂圣洁,仿佛一幅水墨画。

《一树梨花报春晓》米峥 摄 拍摄地:乌鲁木齐市 梨花

  “朵朵山花代表着新疆人的性格。”在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姚彤看来,新疆人的性格豪爽、热情、坚韧、淳朴……与山花的特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大赛,让观众不仅能看到新疆的鲜花,也能从中感受到新疆的进步之花、幸福之花、和谐之花。

  范书财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态地理研究所的摄影师,职业的原因让他走遍了新疆的各个县市,“哪儿人少,往哪儿钻。”他说,新疆已知的山花,在他的图片库里,大多都能找到。

  “新疆四季如画,各有韵味,我根本拍不够。”摄影师曹君珠说,在拍摄新疆的四季时,他奔波于新疆各地,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并将他对新疆的深情融入作品之中。

  摄影师赖宇宁就职于伊犁日报社,他用30多年的时间,一点一滴记录下家乡的模样。此次大赛,他投了近百幅伊犁的山花照片。“记录新疆,展示新疆,不仅是责任,更是热爱。”他说。

  ……

  摄影大赛举办期间,组委会还每周定期发布“佳作赏析”,同时开辟“野生植物图鉴”和“对话摄影师”两个专栏,最大程度展示新疆山花背后的故事,同时增强其科普性、可读性、趣味性。4月15日,又启动“新疆新景·山花怒放”Vlog大赛,从静态到动态,使观众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通过多元的形式,穿梭于天山南北的高山河谷之中,感受山花之美。

  5月16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伊犁、塔城、和田,以行进式报道方式,全媒体展现新疆壮美的自然景观、淳厚的风土人情和蓬勃的社会风貌。

《老街新貌》 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拍摄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采访期间,各媒体记者们在“新疆新景·山花怒放”摄影及Vlog大赛中也广泛参与进来。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赵晨捷希望,以花为媒,把新疆的故事向国内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听到新疆的故事。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孙诗涵表示,在新疆,她看到了民族团结之花、富裕之花及乡村振兴之花,也感受到了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所有人的努力。新疆日报记者聂宁认为,绚丽多姿的山花不仅美,更涌动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它们将激励着新疆各族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力奔跑。

  新疆文联副主席、著名摄影家李学亮表示,花一方面能让人们感到愉悦,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同时其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通过举办山花主题的摄影大赛,以山花为载体,讲好山花背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然、文化、民俗等多元故事。

  编辑:廖映月

四季看新疆·追着花儿看新疆丨目光所及 满是生机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5月的新疆,目光所及满是生机。山花烂漫繁似锦,红花榴花照眼明,新疆大地披“花”裳。

  如花如画的新疆,迎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来自20余家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100余名记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略山花之美,看当地如何依托薰衣草开出增收致富之“花”;在塔城静待一朵顶冰花的绽放,尝“邻里节百家宴”,闻民族团结之“花”香;在和田石榴花田旁,路试“皖疆”汽车,见证援疆合作之“花”。记者们以行进式报道方式,全媒体呈现新疆的一路繁花,见证了新疆的一路繁华。

5月22日,伊宁县喀什镇天山花海景区雨后出现双彩虹,与芍药花海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令游客叹为观止。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摄

  花开时节 正是新疆好风光

  花开时节,新疆的景色被渲染得绚烂而又恰到好处;朵朵鲜花,装扮着大自然,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阔画卷在天山脚下徐徐铺展。

  在《现代快报》记者是钟寅眼中,伊犁天山花海这个地方很神奇。这里曾有一棵孤独的老榆树,方圆数十公里的戈壁滩上,只有它傲然伫立。如今,老榆树不再孤独。不仅有游客来此打卡拍照,万亩果林也成了老榆树的新邻居。2017年以来,当地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其打造成当地知名景区。曾经的戈壁滩,如今培育了10多种花卉、2万亩特色林果,通过种植、分选、精深加工、保鲜物流等项目运营,丰富农民就业形态,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00余个。

5月20日,游客在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克孜拉更村油用牡丹花海中赏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塔城“老风口”的牡丹花海里则藏着一个爱的承诺。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克孜拉更村,140亩油用牡丹开得正艳。2015年,母亲病重,已经在外工作的陈金宏陪着母亲来到村里的林地,“我走了,谁来照看这些树呢?”因为母亲的这句话,他辞掉了工作,回村维护林地。如今,他不仅兑现了给母亲的承诺,30多个品种、50万株树茁壮成长,也让当地的风沙天越来越少。他还引进了油用牡丹,耐干旱、耐瘠薄,适合荒地绿化造林、林下种植,压榨出的“牡丹油”被称为“液体黄金”。“别人是美到村头,我们要美到田头。”望着丰收在即的牡丹花海,陈金宏的脸上挂满笑容,他憧憬着带动退耕还林的村民们一起种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5月17日,游客在策勒县策勒乡万亩石榴园里欣赏石榴花。该乡是策勒县石榴主产区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石榴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

  火红的石榴花下,“追花”采访团的记者们,追到了村里的明星——策勒县策勒乡巴什玉吉买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他是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创办了“石榴花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大家解决困难、调解矛盾。新一届策勒县石榴花旅游节即将开幕,依托万亩石榴观光园、沙漠主题游乐园、千年柳树王、沙海碧湖等旅游景点,当地不断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特色产业+旅游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如花似锦 新疆活力之花绽放

  做好“花”文章,探索新“花”样。新疆“花经济”蓄势绽放,正在为更多群众推开致富门。

拍摄于2023年“玫瑰之乡·锦绣于田”第六届玫瑰风情文化旅游节。 艾力江·司马义摄

  5月的于田县,玫瑰进入采摘期,一片芬芳。在于田县瑰觅玫瑰种植基地,总计2000公里长的滴灌带串起了万亩玫瑰花田,让曾经的沙海变为花海。于田县以产业思维做大赏花经济,构建了从培育、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并逐步推向市场的完整玫瑰花产业链条。该县种植了4.81万亩玫瑰花,年产量8900吨,亩均收入6000元,玫瑰花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3天的采访中,《中国妇女报》记者记录了活跃在新疆基层的“女人花”。在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丝路文化商品城,开元哈俄商行负责人戴金萍成了记者们争相采访的对象,她开在边境线上的小超市销售着十几个国家的免税产品。近几天,她还密切关注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最新消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这在边境口岸表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巴克图口岸进出口货物达32.2万吨,同比增长59.1%。在塔城地区,G335公路(塔岔口—额敏段)、国际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项目、塔城至阿亚古兹铁路前期工作等正稳步推进。依托巴克图口岸,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从规划变为现实。

  洛浦县戈壁滩上的万亩“风电田”、霍城小县城里的“多语种呼叫中心”、产品面向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的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追花之行成为挖掘新疆宝藏的发现之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无不赞叹。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到充分释放能源资源发展潜能,再到集中力量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项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正在天山南北结出硕果。

  春华秋实 探究新疆繁华背后

  新疆的石榴为什么这么甜?花田里老乡们为何笑靥如花?记者们都试图探究背后的原因。

  东海之水润昆仑,南岭之绿遍戈壁。在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下,天山南北生机勃勃,大漠绿洲全面小康。所到之处,记者们实地见证了对口援疆结出的丰硕成果——在和田地区津垦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天津市引进的优质羊种澳湖羊,肉质鲜美,产羔率高,每年可改良当地肉羊50万只;“医”心援疆护健康,针对皮山县医疗短板,安徽持续精准发力,通过“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累计选派14批共192名医疗专家开展帮扶;27年来,江苏共选派了11批、2846名干部充实到伊犁,“十四五”期间,投资资金预计100亿元以上。援疆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不仅是大地焕新、山河锦绣,更是跨越万水千山搭建的一座座凝心聚力的情感桥梁。

  在新疆,每个角落都有民族团结故事。塔城市哈尔墩社区“邻里节百家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从2014年开始,每逢重大节日,哈尔墩社区都会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在居民家里摆上一张长桌,摆满各民族美食,来自14个民族的居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

  金银财富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创造石榴一样火红的生活,靠的不仅是风调雨顺,更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信心之源、力量之源,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泉。

5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来自洛浦县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参观木板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20日,和田地区博物馆是记者们在和田采访的最后一站,观看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大家赞叹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锦护臂在数字多媒体展台光影重塑下的绚丽。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孔斯琪的相机里,记录了一名和田市教师正在为学生讲述锦护臂的故事,而这些动人的场景也将通过她的镜头传向更远的地方。

“把此行看到的美好新疆,分享给更多人”

5月18日,在皮亚勒玛乡加依塔什村石榴精品园,布阿提开·艾比布拉跟朋友在石榴花前拍照“打卡”。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友好,他们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白色的桑葚,我还是第一次见,太甜了。”

  “我们会把此行看到的美好新疆,分享给更多的人。”

  ……

  5月16日至20日,在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来自20余家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伊犁、塔城、和田,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百花齐放的大美新疆。此行,采访团成员眼中的新疆是怎样的?

  “各族群众的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火”

  “这是我第一次来塔城,塔城人民的热情和笑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班牙语记者王晓川说,她一直在做一个叫《可爱中国——56个民族一家亲》系列报道,这次在塔城采访了塔塔尔族家庭、俄罗斯族家庭及各民族大融合的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感受到他们的幸福之源就是团结。

  提前电话联系采访,确定援疆报道时的最佳点位和采访对象。一路上,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电视)记者朱亚松一直很忙碌,这是他第一次来新疆,但他对新疆却不陌生。“去天津推介新疆旅游资源和特产的人很多,我们经常会采访报道,那时就已被新疆人的热情吸引。“这次要去的策勒县就是天津市对口帮扶的地方,策勒的石榴、馕我们都买过、吃过,我也会用自己的视角讲好新疆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新疆的包容和热情。”他说。

  对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汪菲而言,最期待的采访点位便是皮山县皮亚勒玛乡。“石榴园里的炽热和浪漫,是我此行最难忘的回忆。通过参与天山网-新疆日报的直播,印象中的新疆变得具体鲜活,我也感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火。”汪菲说。

  “‘邻里节百家宴’场面太震撼了”

  循着花香一路探访,采访团成员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这么美的季节来新疆追花,此行满载而归。”第一次来新疆的《新华日报》记者程晓琳对新疆风土人情充满好奇,忙记录、忙拍摄、忙分享,这次采访旅程虽然很累,但她觉得非常充实。“画面美、故事美,新疆真是座新闻富矿。此行,除了报道好新疆人文故事外,我还要侧重报道江苏省对口援疆的故事。新疆还有很多景点值得‘打卡’,还有很多美食必须品尝,希望能有机会再来新疆。”程晓琳说。

  在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中国妇女报》编辑蔡冷玥感受最深的就是“邻里节百家宴”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发自内心的幸福。“当时,我远远听到了歌声和欢笑声,走近一看,发现同时有那么多身穿五颜六色民族服饰的居民聚在一起,围坐在长桌两边,边品美食边话变化,‘邻里节百家宴’场面太震撼了。”蔡冷玥说,将从新疆女性身上特别的故事入手,关注新疆人民有滋有味的生活状态。

  这一路,《工人日报》编辑徐新星亲眼看到了美丽景观之“花”、援疆合作之“花”、民族团结之“花”、幸福富裕之“花”,每一朵“花”都直戳人心。“时隔六年,再次来到新疆,通过采访看到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此行收获很多,感受很深。”他说。

5月18日,天山花海国家农业产业园,盛放的花海(无人机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瑞 摄

  “我感受到了活力迸发的大美新疆”

  “火红的石榴花就是南疆农民的致富花,也是他们美好生活的缩影。”在策勒县的石榴林里,《农民日报》记者倪杨金子发出感叹。村民家门口停着小轿车,村里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人在扩建房屋准备经营农家乐,有些村民的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开始创业。“我要多拍多记录一些新疆农村的画面,生动展现新疆的美好。”她说。

  “这里的花太多太美了,我都不知道从哪里拍起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的摄影师高鹏说。在伊宁县喀什镇天山花海现代农业示范园采访时,高鹏得知,这里曾是万亩荒山,如今变成了颇具规模的花海景区,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我将把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民族幸福安宁的生活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路追花,我深深感受到了新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奋发向前的幸福生活。”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副站长赵明昊说,“我会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好、宣传好大美新疆,让更多人了解新疆。”

  (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参与记者王晶晶、米日古力·纳斯尔、巴莎·铁格斯)

火红石榴花带旺火红人生

皮山县皮亚勒玛乡绽放的石榴花(5月18日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摄

  新华社记者/张瑜 赵晨捷

  连日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的皮亚勒玛乡,连片石榴树汇成绿色海洋,红艳艳的石榴花在绿叶中若隐若现,微风拂动,朵朵石榴花像跳动的火苗,释放着生机活力。

  皮亚勒玛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日照强烈,干旱少雨,土壤以沙土为主,自然条件、地处偏远使村民一度陷入贫困,而火红的石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转机。

  “种石榴为我们带来了好生活。”皮亚勒玛乡兰干库勒村的乌布力喀斯木·米吉提今年53岁,种石榴已有20余年。他回忆道:“以前我们种小麦、玉米,但收成不好,一家人吃不饱,窝在一间土坯房里。”

  20世纪90年代初,科研人员调研后发现皮亚勒玛乡水土气候适宜石榴生长,皮山县政府鼓励农民大规模栽种石榴。皮薄粒大、汁多味甜的石榴一上市,广受好评。乡政府随之注册“皮亚曼”商标,“皮亚曼石榴”名声渐起。

  “我种着近10亩石榴地,去年收入近10万元。”乌布力喀斯木笑着告诉记者,石榴成熟前,政府帮忙联系企业收购,销路不愁,一家五口人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石榴产业,皮亚勒玛乡聘请自治区林科院专家指导农民修剪、嫁接,进行科学种植。随着皮亚曼石榴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不少人前来观光品尝,农民致富路越来越宽。

  村民吐尔洪江·图尔荪托合提看准皮亚曼石榴知名度,在人流密集的和田夜市开了一家售卖石榴汁的小铺。夏季他把石榴储藏在冷库中,这样冬季也能做出美味的石榴汁。

  “皮亚曼石榴是我的金字招牌,慕名来的游客很多,有些回去后还想念这个味道,我就把石榴汁快递寄给他们。”吐尔洪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行他已经干了十五六年,靠这份“甜蜜事业”,他养大了4个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当前,皮亚勒玛乡石榴种植面积2.4万亩,去年全乡石榴产量达1.1万吨、总产值825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7万元,石榴成为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

  皮亚勒玛乡党委副书记冯璞城说,下一步,乡里计划扩大石榴种植面积,加大力气建设高科技石榴精品示范园,丰富石榴产品种类,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更多百姓增收致富。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2日电)

和田持续释放电商产业发展红利

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赵颖 见习记者 胡建霞

  “这些用核桃木制作的碗勺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通过抖音直播平均每天的下单量可达200—300单,直播电商让传统手工艺品焕发新生机。”5月17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新疆和田地区(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董永飞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

  近年来,和田地区抢抓国家“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商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服务网商+区域品牌+产业融合”电商助农发展模式。

  目前,该中心设有文化历史展示区、电商发展长廊、供销展厅、直播互动区、众创空间等功能区,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电商云仓、就业指导、营销推广等服务。中心入驻了8个县市区域公共品牌、120余个知名企业品牌,520余款农副产品实现线下展销,孵化了20余家电商企业,通过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助力和田农副产品走向全国。

  提升电商公共服务水平

  打好惠企纾困“组合拳”

  和田地区(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经数字化改造,升级为集展销选品、对外合作、培训、孵化、创业为一体的地区级综合电商产业园区。“入驻团队可免费享受办公场地、直播间、设施设备、水电暖、网络宽带等服务。”董永飞说,该中心已为电商爱好者提供4185次指导服务,带动375人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公司律师团队以及对接当地律师协会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帮助电商企业解决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包装字体侵权、包装文案投诉、职业打假等问题。”董永飞介绍,和田地区某电商企业产品包装上使用的“和田大枣”字体涉嫌侵权,被某字体公司投诉要求赔偿并销毁所有包装,中心运营公司总部借助自身法律团队力量,主动对接该字体公司进行洽谈,最终低价进行了字体授权,保证了包装的正常使用,为企业降低了损失,助力打造安商惠企的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据悉,和田聚力打造电商直播示范标杆,创建30个示范直播间,实现了“网红”达人“拎包直播零困难”,示范直播间日订单量达2600余单,探索形成了“本地达人+小视频+直播带货”的特色发展模式。“希望把我们的艾德莱斯带到全世界,送给身边的朋友。”正在展厅进行直播带货的主播米日古丽·亚生对记者说。

  推进品牌“标准化”建设

  点燃特色产业“新引擎”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田地区策划打造“和甜悦色”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农副产品提档升级,打造15款包括和田大枣、和田玫瑰等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网红”产品。

  “和田大枣、和田玫瑰、核桃油等都是线上线下最畅销的‘和甜悦色’系列农副产品。我们拓宽品牌宣传渠道,设计并制作了纸杯、手提袋、U盘、快递物流箱等衍生产品22万余件,免费向电商从业者发放使用。”董永飞说。

  中心搭建和田地区溯源管理平台,对和田大枣系列、玫瑰花系列55款产品进行质量追溯,现已发放溯源码55000余枚,同时加快“两品一标”认证,为3家企业对接核桃、葡萄干、肉苁蓉等产品的有机认证相关工作。董永飞介绍,中心通过“一物一码”的数字化手段为商品打造了电子身份证,顾客只需要通过手机扫描商品上的溯源二维码,就能清楚了解到商品原产地的种植情况和企业资质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顾客对产品和品牌的信赖度。

  搭乘电商致富“直通车”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通过“电商+产业、产业+就业、就业+创业”三种融合发展模式,与全地区3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一对一”电商帮扶计划并常态化开展帮扶,引导22家传统企业转型从事电商工作。近两年来,联合地区商务局、地区文旅局、融媒体中心、各县市商工局结合“千村直播万人带货”“十业联动百企直播”等活动要求开展电商活动5800余场,带动全地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11.6亿元,持续推动和田地区电商产业蓬勃发展。

  该中心通过公益性直播助农带货和商业性直播带货的形式为本土电商人才提供机会,充实本土电商直播力量,加强本土电商人才培养,提高电商直播在群众中的覆盖面、参与率和认可度。同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中间商环节,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电商高质量发展。

  电商在和田的兴起与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广大群众搭乘电商“快车”,铺就了致富新路。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打破了传统销售的信息壁垒,为农产品插上了“金翅膀”,让和田的核桃、大枣、石榴等农特产品由被动销售转为主动营销,带动经济持续升温。

  编辑:廖映月

四季看新疆·追着花儿看新疆丨“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结束

“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结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米日古力·纳斯尔

  5月20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结束。

  5月16日至5月20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0余家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伊犁、塔城、和田地区,以行进式报道方式,全媒体展现了新疆壮美的自然景观、淳厚的风土人情和蓬勃的社会风貌。

  5天时间里,记者们不仅在霍城县中华福寿山观赏雪山下野果树繁花绽放、在裕民县10万亩吐尔加辽草原感受百余种牧草的芬芳、在于田县阿热勒乡目睹玫瑰花盛放,更通过笔触和镜头,让各地受众跨越时空近距离感受到了鲜花盛开的美丽新疆。

  记者们通过实地探访各地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文化润疆、文化旅游和对口援疆方面的鲜活事例,以美丽景观之花、援疆合作之花、民族团结之花、文化文明之花、幸福富裕之花,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此次行程中,塔城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对口援疆等内容,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中心记者赵凯尤为感兴趣。“这一路,我和我的同事郑轶边走边拍,用手中的话筒和摄像机记录了新疆的发展变化。”赵凯说,“城市中高楼林立、乡村里道路宽广,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新疆宣传出去。”

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百花齐放的大美新疆

  新疆日报评论员

  红色的娇艳、白色的纯净、蓝色的优雅、紫色的高贵、橙色的活力……三山两盆花似锦,在166万平方公里草木勃发的新疆大地上,花之美尽情绽放,生机与希望蓬勃昂扬。

  追一路繁花,看一路繁华!在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来自20余家中央、援疆省(市)和新疆媒体的100余名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伊犁、塔城、和田,以行进式报道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百花齐放的大美新疆。

  天山南北绽放生态文明之花。霍城县中华福寿山的山花美不胜收,于田县万亩玫瑰花田芳香四溢……然而,在新疆这片厚土之上,不仅仅有斑斓的花,还有静谧的湖、磅礴的河、青青的草原、洁白的雪峰、瓦蓝的天空。奇绝壮美的自然风光是新疆的福泽,各族群众牢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生态当成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以实际行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天山南北绽放经济活力之花。小小甜叶菊经过加工成为村民们增收的“金叶子”,国家电投洛浦光伏电站能让阳光“生金”,和田夜市的美食让天南海北的“老饕”大饱口福……活力迸发、动力催生、潜力释放,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可期,置身新疆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可以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到充分释放能源资源发展潜能,再到集中力量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疆正锚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

  天山南北绽放文化璀璨之花。走进约特干故城,感受丝绸之路古于阗繁华盛景;在悠扬琴声中,探访油画之城……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无论是博物馆里珍藏的稀世文物,还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抑或是静静伫立千年的佛寺壁画,都是开展文化润疆的绝佳素材。新疆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呵护好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化文明之花,更好地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不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天山南北绽放幸福和美之花。行走在大街小巷,记者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而发自肺腑的笑容源自于内心的幸福和美。幸福和美来自于教育医疗公平可及,来自于“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来自于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知足,来自于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和美既体现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彰显在各族群众日常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在新疆,民族团结是最动人的故事、最美丽的画卷。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媒体人眼中,新疆是产生好新闻的“富矿”。追着花儿看新疆、走进深处探变化,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就能写出生活的气息、发展的脉动、时代的旋律,就能在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中,把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呈现在世界面前。

于田县

“玫瑰巴扎” 流金淌蜜

5月18日,工人在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晾晒玫瑰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5月19日,于田县阿热勒乡也台克孜勒村,盛放的玫瑰花沾着晶亮的露珠,散发着阵阵迷人芬芳。新采摘的玫瑰花从村民阿不都瓦克·艾则孜身边高高的塑料袋里溢出来,“早晨太阳刚出来和晚上太阳落山前摘下的花,品质最好,能卖上好价。”他说。

  扎好袋口,阿不都瓦克背起塑料袋,来到1公里外的阿热勒乡玫瑰交易中心交花,村民们都亲切地把这里叫作“玫瑰巴扎”。过秤前,他扫了一眼门口黑板上的收购价:花瓣20元/公斤、花蕾22元/公斤。

  当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于田县,正值玫瑰花采摘期,玫瑰巴扎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询了一圈价,阿不都瓦克把玫瑰花卖给了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早,他和妻子摘了10公斤花瓣,现付现结,200元到手。在玫瑰巴扎门口买了两个烤包子,他坐上同事的车,去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

  “巴扎上收花的人很多,价格一样的情况下,村民还是愿意交给瑰觅公司。”于田县林草局干部米日古丽·买合苏提说。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刚入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在该公司带动下,于田县玫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玫瑰规模化种植与精深加工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了大批玫瑰种植户增收致富。

5月19日,于田县阿热勒乡玫瑰花交易市场内,村里的年轻人正在拍摄图片用于玫瑰花销售。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摄

  这家公司在于田县有1万亩玫瑰种植基地。“基地种植的玫瑰适合生产食品,老乡家里种植的品质更好,适合提纯做精油、纯露。”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永军说。该公司基地种植的玫瑰品种名叫“山东紫枝”,一年开两到三茬花。老乡们种的是和田玫瑰,是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和田的大马士革玫瑰的变种,它对田间管理要求更高,不便大面积种植。“和田玫瑰一年采摘一季,香气更浓郁,用它提纯的纯露和精油不愁销路,都被高端化妆品企业买走。”闫永军说。

  玫瑰巴扎上也有不少种植合作社在收购玫瑰花。“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玫瑰花酱,本地人很喜欢。近两年村里的年轻人直播带货,玫瑰花酱也远销全国各地。”米日古丽说。

  合作社的规模化种植也为玫瑰花田的机械化种植创造了条件。2021年,于田县万方缘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机械化埋土作业代替传统人工埋土,用园艺防草布覆盖玫瑰花苗越冬,减少了用工人数,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有效保持了土壤水分、减少了田间杂草,为第二年挖苗出土提供了便利。

  走在于田县,无论村庄还是县城,随处可见玫瑰花田。据介绍,于田县种植了4.81万亩玫瑰花,玫瑰花年产量达8900吨,亩均收入6000元,玫瑰花成为带动于田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13时许,交花的村民渐渐散去,玫瑰巴扎安静下来。市场的空地上,有村民正将品质最好的玫瑰花蕾,一朵朵轻轻插进特制晾晒盘的小孔里。晾晒盘接连成片,远远看去,在玫瑰花蕾组成的繁盛的花海中,村民忙碌的身影竟也一时看不清了。其实,村民早就和玫瑰融为一体了。

策勒县

大棚里种出“花果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5月18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策勒县策勒镇津南新村2号大棚,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一排排无花果树伸展着枝丫,累累果实挂满枝头。“这个无花果品种叫‘波姬红’,成熟后是紫红色的,和本地的黄绿色无花果有差异,吸引了很多人来采摘游玩。”策勒县乡村振兴局驻津南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贾雷飞说。

  2018年,村民们从大山深处搬到津南新村,住进安居房,在大棚里种植西红柿、辣椒、小白菜等蔬菜。截至2021年,全村共有400多座蔬菜大棚,村民收入稳步提升。如何进一步增收,让村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村委会把目光瞄向了旅游业——两年前,策勒县打造沙海碧湖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津南新村距离景区仅1公里,如何留住游客、增加村民收入,成了村里的新课题。

  村委会召集村民开会。有人提议:在大棚里种植反季节果树,冬天看花,春夏采摘,逛完沙海碧湖景区,就来大棚里体验采摘游。这个主意好,说干就干。2021年冬天,首批20多座大棚开始种植桃树、杏树,村民们有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种植果树很快上手。

  “大棚里的桃树和大田的桃树不同,树干要压低,最上面的枝叶要经常修剪。”村民伊巴代提·图尔荪家种了一座大棚的桃树,“种果树,每座大棚每年要比种蔬菜多收入一万元呢。”

津南新村里的圣女果成熟了,除了红色的圣女果,他们还引进了黄色、绿色的圣女果,吸引游客采摘体验。策勒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津南新村位于沙漠边缘,光照时间长。2月份,大棚里的桃花、杏花就开始渐次绽放。到5月初,油桃、杏子已经熟透。“今年5月以来,每到周末来采摘的游客挤满了我们的果树大棚区。”贾雷飞说。

  现在,津南新村有50多座果树大棚,这几天油桃成熟,卖到了4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游客在大棚里边采摘边拍照,很享受采摘的过程。”伊巴代提说,今年“五一”假期,一座棚的收入接近2000元。

  最近,伊巴代提常和爸爸一起去附近种植羊角蜜的大棚里转悠,“游客图新鲜,好多人都想去摘羊角蜜,我想着今年再种一座棚的羊角蜜。”

  除了羊角蜜、糖丸西瓜、甜瓜之外,津南新村还试种枇杷、甘蔗。这些水果,村民们以前都没听说过,怎样才能种好呢?“我们专门找来了技术专家测定土壤,先在村集体的试验田里试种,搞清楚田间管理技巧和产量,再引导村民们种植。”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策勒县工作组组长谢磊说,天津援疆是津南新村强有力的后盾。

  津南新村在果树种植上,延续了种植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实施统一良种供应、农药配方和技术指导。今后,津南新村将在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帮助下,继续引导村民种植多种果树,结合景区旅游,做好采摘园、体验农业、特色餐饮等增收项目,形成农旅结合的良好产业链条,“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津南新村。”贾雷飞说。

“油画塔城”

引来八方游客

漫步在初夏时节的塔城,仿佛置身在油画中,蓝天白云、山花满园、绿树成荫,让人心旷神怡。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纳斯尔

  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留。

  5月的塔城,已然开启“油画模式”。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加上穿城而过的河流,都成为这幅“油画”中最美的色彩。眼下正逢旅游旺季,“油画塔城”处处可见旅游大巴,各地游客接踵而至。

  5月18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从塔城市出发,来到位于裕民县的吐尔加辽草原。

  吐尔加辽草原地处巴尔鲁克山北麓延绵的丘陵之中,距离裕民县城45公里,与塔斯提河谷相邻。

  吐尔加辽草原地势较高,丘陵起伏。10万亩草原上生长着百余种牧草,以冰草、羽毛草、野豌豆、野草莓、野苜蓿为主,长势茂盛。

  “每天穿梭在繁华的大都市,感受到的是人潮汹涌、车水马龙。偶尔到草原上放飞心情,融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这感觉真美好。”在裕民县巴尔鲁克山景区的芍药谷,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李京亮一边说着,一边拍摄着所看到的芍药花。

  塔城地区具有发展文旅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域内涵盖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冰川雪原、高山草原等全要素、全类别的旅游资源。

  围绕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规划总体布局,借助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东风,塔城地区不断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充分依托域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到处呈现勃勃生机。

5月19日,游客在额敏县野果林景区游玩。

  距离额敏县城东南30公里的野果林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它地处吾尔喀夏尔山北麓西部,景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苹果树就扎根于此。

  野果林景区是世界上罕见的苹果天然基因宝库,于1980年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它还是集度假、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春、夏两季山花烂漫,香溢满谷。其“春季踏青、夏季戏水、秋季采摘、冬季滑雪”的特色深受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野果林中溪水清澈甘冽,生态环境优美,奇石、怪树、瀑布分布各处。远远望去,山坡上、沟壑里,绿色、白色相互映衬,随手一拍都是美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班牙语记者王晓川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拍起了短视频,想将此美景分享给更多的人。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塔城地区积极推进旅游与多业态融合,进一步提升塔城地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唱响“油画塔城、文化净土、康养天堂”文化旅游主旋律,构建塔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塔城地区各县市也纷纷探索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深入挖掘农牧业生态、休闲康养、民俗节庆、口岸边境和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当地知名度和竞争力。

  今年“五一”假期,塔城地区充分发挥“油画塔城旅游文化艺术季”品牌效应,结合假日旅游市场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节庆文化活动,围绕乌苏啤酒节、裕民山花节、沙湾大盘美食节等节庆品牌,成功举办文化旅游体育活动30余场次,参与游客达15万人次。

  塔城地区还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旅游路线,以巴克图口岸、手风琴博物馆、野果林景区等地为轴心,推出7条精品线路,深受游客喜爱。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塔城地区接待游客110.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0.3%;实现旅游收入8.2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6.5%。

幸福像花儿一样

——新疆“花经济”带动群众致富

游客在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农业产业园观光游览(5月18日无人机摄)。温暖夏日,“塞外江南”新疆伊犁河谷生机萌发,鲜花盛开,游人如织。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新华社记者/郝玉

  进入5月,“塞外江南”新疆伊犁河谷气温回暖,车沿伊犁河谷西行,一路繁花相送,满目枝繁叶茂。近年来,着眼于以花为媒、以花兴农,新疆立足花卉资源优势发展“花经济”,布局多元产业,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带动群众致富。

  “薰衣草浑身是宝,可以用作日化产品,还能做成玩具。”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三组村民马忠良说。在他自营的商店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精油、干花、靠枕等各类薰衣草深加工产品。

  因与法国普罗旺斯处同一纬度,且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似,2005年四宫村开始试种薰衣草。经过多年种植培育,当地薰衣草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占总耕地面积96%。

  “想致富,光靠种植还不够,要想办法提高薰衣草附加值。”芦草沟镇党委书记李增杰说。2010年,四宫村发展薰衣草产业,成立伊农香合作社,引进精油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从种植、开发、销售到后期薰衣草秸秆再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特色产业链,300多名农民从“花农”转型为“花商”。

  “店里薰衣草精油最受欢迎,广州、上海等地游客评价最高。”马忠良说。随着薰衣草附加值不断提高,2022年,四宫村718户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比全镇人均收入高出约2000元。

5月17日,游客在芦草沟镇晃晃村民宿的花海间游玩。

  不断延伸的鲜花产业链,正在拓展更多群众的致富路径。尽管有着20年的玉米、桃树种植经验,但如今霍城县大西沟乡桃花村农民杨玉兰却放下了“看家本领”,围着民宿客房忙得脚不沾地,“地都流转出去了,现在心思都在民宿上。”

  每到四月杏花、桃花盛开时,位于霍城县的中华福寿山景区人流如织。因靠近景区,一直以来桃花村并不缺人气。不过,由于过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配套,连片花海难令游客驻足。

  为了将“流量”变“留量”,2020年,桃花村探索旅游增收新业态,引入企业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星空帐篷等项目,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民宿改造,满足游客吃、住、行、娱体验需求。

  “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过从土地之外还能赚上钱。”杨玉兰坦言,起初她并不热心于张罗民宿生意,但2021年开始,村里游客渐增,赶上夏季旅游旺季,大量游客前往民宿消费,为她带来每年约5万元旅游收入。眼下,桃花村已打造22家主题民宿庭院,带动本地就业40多人,全村人均年增收2000元。

伊宁县天山花海景区中盛开的芍药花。赵泽善摄

  “花经济”持续升温下,越来越多农民走出家门,成为产业工人。入夏,走进伊宁县天山花海景区,连片芍药、亚麻花争相盛开,工人正在田间加紧除草、养护。

  2017年,伊宁县引进伊犁天山花海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将其打造成当地知名景区。伊犁天山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少春介绍,目前基地培育了10多种花卉,还有2万亩特色林果,通过种植、分选、精深加工、保鲜物流等项目运营,丰富农民就业形态,“农忙季节日用工量达2800余人,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00余个。”

  做好“花”文章,探索新“花”样。时至今日,新疆“花经济”蓄势绽放,正在为更多群众推开“致富门”。

行进感言

红柳花开别样美

  王晶晶

  从策勒县前往于田县的路上,远处的沙包上,沉寂了一冬的红柳渐渐苏醒过来,抽枝发芽,每一簇枝条上都绽放着粉红色小而稠密的花,与苍翠的细叶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粉红色火焰。

  红柳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们在干涸中长出最执着的根系,在沙堆上飞散充满希望的种子,繁育树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没想到盛开在沙漠中的红柳这么绚烂多姿。”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红柳这个沙漠中的强者,而我却陷入了沉思。

  我们在津南新村采访时,介绍情况的是刚从天津来援疆不足一个月的谢磊,他是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策勒县工作组组长。走在村里,村民都和他热情打招呼,熟络程度仿佛已是老朋友。聊起村里的家底和未来发展方向,他也如数家珍。还未到盛夏,他的脸颊已晒得黝黑。

  谢磊以及一批批援疆干部,就像这红柳,守望边疆,迎击风沙和酷暑的考验,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品质;扎根土地,在与人民群众的深切交往交流交融中,汲取无穷养分和力量;脚踏实地、笃定前行,用执着和韧劲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采访车辆的行进,红柳丛渐渐远去。可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奔赴天山脚下的使命不变,情怀不变,都似红柳这般,把根深深扎进泥土,迎着沙尘、迎着酷热,在广袤的边疆为祖国守望。

“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丨 塔城市“百家宴”育出团结花

塔城市

“百家宴”育出团结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纳斯尔

  5月17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塔城市。记者们走进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社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参加了已有9年历史的“邻里节百家宴”。一场家宴,让记者不仅感受到了社区居民火一样的热情,还看到了一个民族团结社区的真实风貌。

5月17日,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在邻里节“百家宴”上歌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哈尔墩社区辖区面积1.88平方公里,辖区居民889户2316人。

  漫步于此,仿若置身于一场多民族画展:居民院落外墙上用绘画生动地还原了多民族大家庭和谐融洽的生活场景;多民族家庭的门牌上,用石榴籽标注出组成该家庭的民族数量。

  “我们这个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区,由汉、维吾尔、哈萨克等14个民族组成,2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占总户数的30%以上,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社区环境。”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嘴角上扬,笑道,“民族团结早已成为这里的‘金名片’。”

  哈尔墩社区有这样一个传统:把问题解决在“桌子”上。这张“桌子”指的是社区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从2014年开始,每逢重大节日,哈尔墩社区都会开展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在居民家里摆出一张“长桌子”,来自14个民族的居民在上面摆满民族美食,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互相品尝美食,共同庆祝节日。

  “各民族之间通过饮食交流、文化碰撞,不但拉近了距离,加深了了解,还大大减少了发生邻里纠纷的可能。”巴哈尔古力说。

  百家宴上,一张张桌子摆成了“流水席”,居民们带着自己做好的拿手美食,整齐地摆放在长桌上。放眼望去,既有家常小炒,又有民族特色风味,还有创新菜品及各种甜品。居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跟“大厨”讨教美食的做法,以菜会友,相互品鉴,现场好不热闹。享受完美食之后,悠扬的琴声响起,大家载歌载舞,欢乐无比。

5月17日,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在邻里节“百家宴”上品尝美食。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哈萨克族大姐阿依霞·斯马克打趣道:“我们的邻居各民族都有。一到做饭时,这家媳妇说要做拉条子,那家媳妇说要炖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起讨论怎么做,不知不觉中就啥都会做了。”这次百家宴,她准备的玫瑰花形糕点深受邻居们喜欢。“在我们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没有谁不会做其他民族饭菜的。”

  可是,遇到问题怎么解决呢?“谁的家里遇到困难,谁的家里需要帮助,我们都会通过百家宴,组织大家进行帮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经过巴哈尔古力的一番解释,记者恍然大悟,原来,百家宴不仅是一次美食的品鉴,更是一座沟通的桥梁。

  2014年,哈尔墩社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12月,又被评选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沙勒克江·依明大院、玛力亚大院被评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院。

  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沙勒克江和王福林是合作默契的伙伴,玛力亚和刘晓蓉是亲如姐妹的邻里……各族兄弟姐妹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融合。在每一个重要节日都会欢聚一堂,共度幸福时刻。

  你听,那不同民族的乐器合奏出了多么悠扬动听的旋律!

和田市

年产2万辆 “皖疆”车下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准备就绪。”

  看到标识牌上的这四个字,比拉力·库热西上车系上安全带,发动车子,“体检”开始。“要模拟行驶山路、高速、特殊道路等路况。在不同的路况下,检查汽车的运行情况,之后再做淋雨检测。”比拉力说,检测是车辆组装下线前最后一个环节,每天,他要完成七八辆车的试车检测。

5月17日,在位于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的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检查检测组装完的汽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5月17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的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眼前的一幕让采访团成员啧啧称奇。

  2022年8月31日,安徽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成功促成安徽援疆·江汽集团年产2万辆商用车项目签约,并在和田市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今年4月11日,安徽援疆·江汽集团年产2万辆商用车项目首台车在和田成功下线,标志着该项目全面建成,填补了和田重工业空白,开创了和田乃至南疆地区制造汽车的历史。

5月17日,在位于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的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检查检测组装完的汽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董坤介绍,此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占地70亩,将着力打造年产2万辆商用车(皮卡、轻卡和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到今年年底,公司产量可达2000台皮卡车,解决50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

  物料配送车间,一个个汽车零部件码放整齐;生产线上,员工正加紧拼装底盘;组装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对组装完成的汽车进行全面体检……走进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厂区内生产车间、检测装厢车间、生产准备车间、试车跑道等区域一派繁忙景象。

5月17日,在位于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的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安装汽车零部件。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我们从国内其他省区市把零部件通过火车转运过来,然后进行组装。目前,公司已配备出一条成熟的皮卡车组装生产线,一天组装调试完成20台左右皮卡车。”董坤说。

  23岁的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拉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今年3月,他应聘到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实习,如今已是物料班组组长。“对国内其他省区市发来的零部件首先要核对,再按生产车间要求配送,现在实习期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转正后就能拿到4000-6000元了。”阿卜杜克热木说,他今年7月份毕业,是同学们当中最早找到稳定工作的。

5月17日,新疆皖疆汽车有限公司物料班组组长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拉与组员正在检查出油管总成。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辐射西北地区和中亚的核心基地,预计5年为当地累计增加产值41亿元,直接解决就业500余人,促进和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董坤说。

策勒县

石榴树下的故事会

  5月17日,游客在策勒县策勒乡万亩石榴园里欣赏石榴花。该乡是策勒县石榴主产区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石榴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5月17日,“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策勒县策勒乡巴什玉吉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的带领下,记者们穿过葡萄长廊,路过农家书屋、洗车房和服装店,来到石榴园。

  五月石榴花红似火。初夏的艳阳下,巴什玉吉买村2000亩石榴园里,翠绿的树冠里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艳红色石榴花。绿叶映衬,红花绽放,恰似红色的宝石镶满绿色的屏风,一片和谐尽收眼底。

  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向麦麦提热伊木询问农村耕地、种植情况等。“激动、温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回忆当时的情景,麦麦提热伊木依旧难掩激动之情,“总书记让我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让我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近年来,麦麦提热伊木做了100多场宣讲,把总书记的嘱托传递到基层群众中;他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石榴籽”的寓意;创办了“石榴花人民调解工作室”,给大家解决困难、调解矛盾……几年过去,村民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村干部工作越来越顺手。

  漫步石榴园,记者们听着麦麦提热伊木介绍情况,不时提问。《农民日报》记者倪杨金子发现,不少村民家门口都停着小轿车,她很想了解村民的收入结构。“2021年,我们村有超过一半人买了小汽车。2022年,我们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其中种植石榴的收入占到一半,另外一半是养殖、外出务工和做生意的收入。”麦麦提热伊木说。

  “麦麦提热伊木书记,我在网上看过不少关于您的新闻报道,今天见到您,您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记者范琪妍笑着说。“讲好普通话才能更好交流沟通,这也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麦麦提热伊木回答,“不过,我说的没有村里的娃娃们好,他们普通话讲得好,还懂事得很。”说着,他拿出手机,打开一条短视频,给记者们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成都游客胡雨雨来策勒县赏杏花,偶遇12岁小姑娘迪丽努尔·拜图拉。小姑娘带着游客找到了村里最大最美的杏树,临走时,她还拿出自家做的糕点塞到第一次见面的胡雨雨手中。“临分别时俩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再见面,这事发到网上好多人点赞,一个春天的约定延续出一个团结的故事。”麦麦提热伊木说。

  “麦麦提热伊木书记,您的故事讲得太好了,我要和您合个影。”采访结束后,石榴树下,倪杨金子、范琪妍和麦麦提热伊木合影留念。镜头里,石榴花儿不是一朵朵独立开放,而是三个一簇、两朵并蒂,悬挂在枝头,明艳如火。

霍城县

加工甜叶菊 身价涨百倍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看似普通的小小甜叶菊,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身价翻百倍,这一幕发生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

  5月17日,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一批甜菊糖苷订单。“收购时十几元一公斤的甜叶菊加工成甜菊糖后按克卖。”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猛介绍。

5月17日,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一批甜菊糖苷订单。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摄

  该公司是高科技外向型企业,全球天然甜味剂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建立集甜叶菊种苗繁殖与推广,甜叶菊产品精深加工及体验式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体系。

  近年来,甜叶菊作为一种优质天然植物甜味剂,备受欢迎,它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4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因此,从甜叶菊叶中提取的甜菊糖苷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市场前景广阔。

4月13日,在霍城县芦草沟镇,当地村民移栽甜叶菊苗。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摄

4月13日,在霍城县芦草沟镇,当地村民移栽甜叶菊苗。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摄

  “今年,公司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种苗培育已获得成功,目前已建成育苗基地200亩。实现了种苗培育本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加工本地化、产销一体化。”周猛介绍。

  公司已建成2条生产线,针对甜叶菊提取甜菊糖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通过了生产工艺及论证。已拥有全国首造整套甜叶菊配套生产流水线设备,采用了连续逆流提取、连续离交技术、膜分离等技术,该技术同时填补了新疆对甜叶菊连续提取的空白。

  在霍城县三宫乡,成片的甜叶菊长势喜人。种植甜叶菊让村民们尝到了无尽的“甜头”。

  霍城县三宫乡依托丰富的土地、光照等自然资源优势及便利的灌溉条件,鼓励村民调整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推行甜叶菊连片种植,逐年扩大甜叶菊种植面积。

  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给种植户吃了定心丸。今年,公司预计可收购甜叶菊10000吨,加工生产甜菊糖1400吨,年产值达2.7亿元,每亩带动群众增收3500余元。

5月17日,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一批甜菊糖苷订单。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摄

  “甜叶菊适应性强、易于管理,种植成本低、管理粗放、亩产效益高。”三宫乡种植大户李军侃侃而谈,“公司落户霍城后,我们种植甜叶菊的信心更足了,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他今年在三宫乡沙湾村种植了1100亩甜叶菊,很多当地群众将土地流转后,在甜叶菊种植基地务工,实现了用工务工“两头甜”。

行进感言

新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米日古力·纳斯尔

  “新疆的发展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5月18日,是“四季看新疆”之“追着花儿看新疆”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塔城地区的第二天,初次来新疆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中心记者赵凯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次行程,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口岸这方面的内容。”赵凯说。塔城市受地理位置影响,地区经济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唯有巴克图公路口岸联通世界。

  让赵凯印象最深刻的,是巴克图口岸有专门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农产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装车并出关。“要知道,对于农产品而言,‘新鲜’尤为重要。”赵凯说。

  不久前,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发展区首批入驻企业三一(塔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赵凯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但填补了当地无风机装备制造的空白,还将助力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发展区成为立足疆内、面向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窗口。

  “新疆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赵凯所言。作为西北地区首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到处都是繁忙景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正在融入每个塔城人的心中。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跑”,塔城地区正在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专题信息】监制:杨涛 统筹:葛惠芹 策划:廖映月 编辑:廖映月 罗晓丽 页面设计:潘美娟 网页制作: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