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典藏丨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

  昭苏,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草原明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处格登山卧伏边陲,苏木拜河在山脚下蜿蜒流淌。远处,哈萨克斯坦的村庄依稀可见。

  格登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一座圆形山峰,在山脊上的一片开阔处,一座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碑亭里,这就是“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后人称之为“格登碑”。

黄瓦红墙的碑亭经过多次维修,默默护卫着格登碑。图片由昭苏县文物局提供

  格登碑碑身高2.59米,宽0.83米,厚0.27米。碑体为花岗岩材质。全碑分为碑额、碑身、碑座3部分。碑额镌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碑额的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碑身正面刻汉文和满文,背面刻藏文和托忒文,纪功碑碑文汉字共二百余字。

格登碑。图片由昭苏县文物局提供

  “……汉置都护 唐拜将军 费赂劳众 弗服弗臣 既臣斯恩 既服斯义 勒铭格登 永诏亿世 ”,乾隆御笔气势雄伟,不仅记录了清军平定准噶尔的作战经过和辉煌战绩,追述汉唐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北边疆地区领导的历史和国威盛况,并表彰了25位勇士,阐述了平定准噶尔的合理性。

  清政府在取得这次胜利之后,改称西域为“新疆”,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设伊犁将军,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

  正因为有了这座巍峨矗立的历史丰碑,清代光绪年间根据《伊犁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划界时,沙俄才未能侵吞更多的疆土。格登碑这座历史丰碑成为了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象征,向世人庄严宣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也印证了国家统一过程的不易。

  “格登碑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增强国人边防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昭苏县文物局局长乌云其米格说。也是华夏一统、民心所向及文化融合的见证,对研究清朝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方略与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极为重要,意义深远。

《乾隆西域战图》节选 记者刘萌萌 摄

  据清代相关档案可知,乾隆二十年(1755年)首次提出立碑勒铭,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工匠兵丁等行粮断绝,没有驮载工匠用具牲畜,伊犁河无船不能涉渡”施工未果,再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七月竣工,由此可见,树立格登山纪功碑耗时整整七年时间。

  终于在伊犁参赞大臣阿桂的监督下,由主事富奎带甘肃工匠寻石刻字,原侍卫宗室恒彬、披甲奋勉原都司七十一协助绿营千总刘夏夯筑地基倚碑建造砖灰檐券遮盖,并由维吾尔族烧制石灰。

  经满汉维吾尔等族官员匠役的共同努力,格登山纪功碑这座承载中央政府宣示主权的丰碑,巍峨矗立于祖国西陲边疆200多年而不倒。

  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清时期”展厅,一座用3D扫描玻璃钢翻模技术进行复刻的格登山碑(复制品)静静矗立,与远在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格登山上的青砂质“本尊”遥遥相对。记者贾春霞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经历了两个半世纪风雨沧桑的格登碑,虽然碑文日渐斑驳,但它见证了前人金戈铁马的过往,也见证着一代代守边护边人默默奉献的一生。

  1974年,格登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入选自治区级爱国教育基地,2010年入选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近年来,昭苏县加大对文物保护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指定专职看护员巡视和维护格登碑。

  目前,格登碑已成为昭苏县的著名旅游景点,各地游客前来凭吊怀古、络绎不绝,而它穿越数百年的目光也必将继续见证祖国的强盛与统一!

  整合:廖映月 素材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929文化旅游广播

【专题信息】监制:杨涛;编辑:廖映月、李娜;页面设计:缪蓉;网页制作:贺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