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追求浪漫爱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写诗表意,或以乐传情,或赠送信物。今天,和阿达西一起穿越时空,了解藏在一枚铜镜里的爱情故事吧!
所谓“投针验巧”,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水露天过夜,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水底出现针影,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做成田舍人家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长出敷寸的芽,再以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称之为“巧芽汤”。
花草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中的一种爱好。
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磨喝乐”形象是玩偶的起源,是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