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慕名塔尔乡杏花村,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终于如愿探访,如赴一场春天的邀约。带着欣喜,驱车7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阿克陶县塔尔乡大山深处的杏花村。

  在这里,几条大山的线条就能粗粗勾勒出来帕米尔的雄奇,简洁到大约只需要这样一些词汇便可以概括:太阳、石头、塔吉克族人,还有便是这初春盛开的杏花。早在千年,它便是唐玄奘取经回归所经之路。玄奘法师曾如此描述这条古道“东下葱岭东冈,登危岭越洞谷;溪径险阻风雪相继,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玄奘法师所说的葱岭就是帕米尔高原,而乌铩国就是今日喀什的莎车县。

  凡是来过塔尔的人,都会被她独有的魅力所震撼,尤其是春天的塔尔,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由淡到浓,每一处都能独立为景,美得让人惊叹。自从塔尔这处“密地”于1987年修通第一条砂石道路以来,慕名到塔尔旅游、采风体验塔吉克游牧文化的游客或穿越“塔—莎古道”的游客逐年攀升,2017年到塔尔游客逾3000多人次,穿越“塔—莎古道”越野赛车多批次,徒步或骑车探访“古道”游客常年不断。

  2018年11月份,这条“密道”已经全线拓宽,铺上了平坦的柏油路面,可以方便地出入塔尔这处“密地”,可以零距离接触塔吉克民族淳朴的民风民俗,欣赏春季塔尔杏花时节粉黛漫沟的绝美景致,欣赏夏季漫沟翠绿、山花烂漫、杏落满地、桑落满地的壮观,欣赏塔尔深秋雪山相映、满沟红叶、黄叶,炫彩夺目的金秋!

  不曾来过,你就无法体会在深山里,清冽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自然的芬芳。雪山、蓝天、白云、杏花和崇尚红色的塔吉克民族纯真的眼神,惊叹了一批又一批过往的人。

  塔尔,塔吉克语意为狭窄。塔尔系塔吉克民族乡,是阿克陶县最偏远的乡,勤劳、善良、纯朴的塔吉克族世代依山傍水而居,传统的石头垒起的小院和低矮的房子掩在高大的杏树下。每到春天,帕米尔高原苏醒了,大山里的杏花村像待嫁的新娘,嫩嫩地冒出了花蕾,几阵春风后,花儿如得了令,一夜间就争相绽放,如云似霞,一树树,一丛丛把整个山谷装扮得分外妖娆。吸引无数游客涌入塔什库尔干河谷,一睹大山深处的杏花村。

  沿塔什库尔干峡谷,杏花环绕着村庄,一路上野杏树千姿百态地自由生长着,成为绵延几公里的杏林。杏花村一边依着库斯拉甫河谷,蜿蜒铺陈,一边靠着山脚,村前有一条湍湎流淌的河水,春暖雪融,清澈冰凉,河水是深碧色,铁板索桥相连着两边人的消息。

  咆哮湍急的塔什库尔干河一路向东奔流,来到这里忽然向北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留下一个村庄的面积,然后顺着岩壁又继续朝着太阳奔去。天造地设,上天为劳碌奔波过着游牧生活的塔吉克人,硬是在两边陡峭的绝壁之间,凿出一块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勤劳淳朴的塔吉克人没有辜负上苍的托付,布满皱纹的双手糊着汗水精耕细作,把荒凉的滩涂装扮成一个如霞似锦的“世外桃源”。

  塔什库尔干河谷盛开的杏花,踏着春天的脚步,如期绽放,整个河谷都是她们妙曼的身影,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置身其中,恍若仙境。粉白、艳红、雪白,不同色彩的花儿把帕米尔高原装扮得色彩斑斓。从胳膊粗的杏树到要好几个合抱的杏树,无一例外地成为山谷里最亮丽的风景。杏花就这样静然绽放,似乎时间凝固了,当微风吹过,落下一阵花瓣雨,像极了书中的童话世界。

  塔什库尔干河谷的杏花,开得是如此盛放如此灿烂,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在骄阳下神态自若,如沐春风悠然自得,在塔吉克人的眼中,杏花之美,美在漫山遍野自由奔放,美在充满阳刚张力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杏花初开,娇艳似火。在这美丽的杏花树下,一家人可以共同劳作,父亲在给春小麦修整水沟,母亲带着小孩寸步不离,刺绣放牧,其乐融融,给粉红嫩白的杏花增添上浓浓的亲情春意。塔吉克老人在和煦的春风中,晒晒太阳,让帕米尔高原的风吹过脸庞,妇女们则可以在杏花下,聊聊家常,享受生活的闲适。这里河流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日夜奔流不息,河水绕过座座“杏花岛”和“田园”半岛,勤劳智慧善良的塔吉克人世代爱恋着这方热土,放牧着春天放牧着冬天放牧着希望,耕耘了昨天耕耘着今天耕耘未来,歌颂着丰收歌颂着生活歌颂幸福!

  塔吉克人外表虽然充满阳刚之气,有时性格还似岩石般的粗粝,但说他们木讷寡情就是有所不知了。他们在杏花树下,脸蛋晒得黑红的塔吉克少女们喜欢穿着红色的裙子,深目钩鼻,含羞一笑,就是整个春天。(贾元洪)

  综合《克孜勒苏日报》、访惠聚之声、荔枝新闻等。

  ■延伸阅读

  塔尔塔吉克民族乡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一个以塔吉克族为主体的民族乡。1999年8月1日,这里突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部分村民迁居到阿克陶县加马铁列克乡以西,异地安置了3个村,全乡人口8000余人。

  山上5个村分布于叶尔羌河上游的塔什库尔干河一带,地处东帕米尔——昆仑山深处,西与塔什库尔干县的库科西鲁克乡、南与大同乡为邻,北与本县的恰尔隆乡、东与库斯拉甫乡接壤。距离塔什库尔干县100多公里,至莎车县200公里。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监制:王宏 杨涛

策划:魏江涛

编辑:魏江涛

网页设计:时雷

  □文/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图/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稻香村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这里产的水稻粒小饱满且带红丝,很受市场青睐。但过去因种植较为零散,产量不高。

  如今的稻香村已稻田连片,独特的沙漠稻田景观让这个沙漠边缘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1800余亩集中连片的水稻田呈月牙状伸展,将全村219户村民“揽入怀中”。乐器之家、如意绣坊、稻香抓饭、沙漠人家烤肉店……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将稻香村装点得别有风味。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一角(2021年11月20日无人机拍拍摄)

  昔日“沙包包” 今朝“香稻稻”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大都是干旱缺水,很难想象这里的绿洲能产出优质的稻米。

  在阿布力米提·艾合买提托合提儿时的记忆中,村里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稻为生,稻香时节,他和小伙伴便钻进稻田,帮家人收稻子。

  稻香村所在的罕艾日克镇位于北纬37度,属于世界水稻种植黄金纬度。

  “村民以前种植水稻较为零散,管理水平低,亩产不高。”稻香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锋说。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村民驾驶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摄于2021年11月19日)。

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水稻收割现场(摄于2021年11月19日)。

  稻香村的变化源自2021年打造的1800余亩集中连片水稻田。

  “我们进行土地流转,邀请专家团队作示范,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激发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赵小锋说。今年,稻香村水稻长势比较好,亩产达到了520公斤。

  阿布力米提成立合作社加工销售水稻已有11年。今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阿布力米提新建了厂房。“生产、加工、包装区都是独立的,还设置了试验区和产品展示区,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包装。”阿布力米提信心满满地说,“相信我们村的水稻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昔日脏乱差 今朝景如画

  “以前这里都是土路,村民家中柴草乱堆、牲畜棚和厕所乱搭乱建……”说起曾经的稻香村,年过六旬的麦提库万·依明托合提直摇头。

  稻香村位于315国道北侧,毗邻和田县经济新区,沙漠环绕其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示范点。2021年7月,和田县投入7000余万元对稻香村进行改造,全面规划实施了和田县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改造项目,稻香村走上了集“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转型之路。

在稻香村“乐器之家”,村民组成的文艺队在认真排练(摄于2021年11月18日)。

  赵小锋介绍,全村对219户民宅进行了改造,在传统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馕坑、禽舍、庭院等农家元素,最大限度保留“烟火气”。大家集体商议每户改造方案,集中劳动力逐户逐院推进室内简易装修、庭院硬化美化、厕所革命等院内、屋内功能性改造。

  走进村民帕提米·买提卡斯木的家,客厅、卧室摆放着各类绣品,白瓷砖贴面的洗脸台干干净净。帕提米刺绣手艺精湛,稻香村改造后,她的家被打造成如意绣坊,每天游客不断。“今天一上午,已经送走了三批客人。”帕提米说。

稻香抓饭农家乐的厨师正在用该村种植的大米制作抓饭(摄于2021年11月18日)。

稻香村村民在自家开办的民宿打扫卫生(摄于2021年11月20日)。

  “你看我们每家每户之间的院墙,高度都在1.2米左右,不出门邻里之间就能相互问候,关系更加亲近了。”今日的稻香村,麦提库万咋看咋喜欢。

  昔日“囊羞涩” 今朝腰包鼓

  麦图尔荪曾在罕艾日克镇库玛村“火车头餐厅”打工,稻香村改造后他回到村里后,在家门口建起了馕坑,卖起了烤包子。“现在,每天能烤1200多个烤包子,收入3600多元。”麦图尔荪说,“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打算把汤面、馕坑肉、抓饭都加上,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从10点开始一直忙碌,到现在还没忙完。”当日晚8时,老馕坑民宿的老板麦图尔荪·阿拉伍敦的妻子发着“幸福”的牢骚。

游客在稻香村观赏鸵鸟(摄于2021年11月19日)。

  赵小锋介绍,稻香村是按照“一户一案一规划、一房一院一特色、一家一策一业态”的思路,根据村民掌握的技能和意愿规划发展产业的。

  村民阿吉古丽家住在村口,对面就是稻田。她把家中两间房改造成了民宿,另一间用来开商店。“如今,我跟丈夫两人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阿吉古丽说。

稻香村村民在家中开办的刺绣坊制作十字绣产品(摄于2021年11月19日)。

  “稻香村将按照‘统一运营、分类经营、品牌为主、农户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运营模式运作,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赵小锋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赵小锋说:“今后,我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全力帮助群众办好实事,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就业创业村及产业村,该村共有扫把厂、灯笼厂、粘鼠板厂、糖稀厂、冰食品加工厂、糕点加工厂、米粉厂等13家企业,带动全村226人就近就地就业,已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法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去这13家企业探探底。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

乌尊艾日克村的

“CBD”

甜品店、挂面厂、米粉厂、商店等

十多家门店整齐排列

这是村里的“小微产业孵化一条街”

“沙贵金”品牌玉米面粉

面粉供不应求

老板骄傲地说:

自己是零库存

一天一吨的产量

感觉已经跟不上了

缤蜜金冰食品加工厂

缤蜜金冰食品加工厂的雪糕

这两天正式投产

老板阿卜杜苏普尔·麦提尼亚孜

请大家品尝了刚做出来的雪糕

味道还真不错

红万家灯笼厂

已制作5种型号灯笼1万多盏

成功打开了和田地区销售市场

并与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客商

达成销售协议

灯笼厂也成为

远近闻名带动就业的模范工厂

  村民阿丽玛萨伊普(左)是灯笼厂的元老级员工,她2021年7月早一批来厂里上班的。她认为这个地方工作一点也不辛苦,坐着工作,也很凉快,收入从1800涨到了2500以上,特别喜欢这份工作。

佳美扫把制作中心

  成立于2019年的佳美扫把制作中心,是村里开起来的第一家工厂。经过近3年的发展,产品已从单一的高粱扫把发展到竹子扫把、扁丝扫把等十多种产品,带动当地就业51人,每个月仅员工工资就要支出10多万元。

  当地还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高粱,直接卖给扫把厂,获取双份收入。村民柔孜艾丽·买吐送(左)把家里种的高粱直接拿过来卖,有一份收入。在厂里做一把扫把赚一份钱,越干越起劲,收入越来越高。

  现在,制作中心每天生产扫把900把, 产品在和田、喀什、阿克苏的农村、巴扎倍受欢迎,佳美扫把制作中心负责人麦麦提敏·阿克说,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扫把厂已经引进了新设备,组装好了,能制造塑料扫把之类的产品。下一步要适应城镇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城镇的市场里去。

  目前,乌尊艾日克村共有各类小微企业13家,个体工商户30户,全村就近就地就业人员604人,占总就业人员的86%。这条富民利民的产业兴旺之路越走越宽。(□综合新疆日报、新广行风热线)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3月27日,游客在轮台县杏花园中游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轮台县有着“中国小白杏之乡”美誉,距轮台县城5公里的轮台县哈尔巴克乡的“杏花村”——卡西比西村,结合地缘优势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力打造轮台县的“杏花村 ”,发展乡村游。该村已连续举办三届杏花节, 每年数万游客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卡西比西村位于轮台县西南4公里,乡政府以西1公里,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419户1219人。共有耕地7810亩(果园3100亩),人均耕地3.8亩,户均宅基地0.7亩,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白杏、香梨、桃、核桃等为主。

  3月27日,轮台县第三届杏花节在杏花村——卡西比西村举办。图为当地群众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杏花节。吐尔逊·吾斯曼 摄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卡西比西村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充分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整理土地、民俗、林果等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积极对接现代工业化、城乡化发展等现代文明新特征、新趋势,通过农村宅基地流转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021年6月,轮台县哈尔巴克乡杏花村——卡西比西村的杏子熟了,姑娘们开心地展示采摘的新鲜杏子。□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作为轮台县杏文化体验地,整合杏文化、地域文化、胡杨文化,贯穿全年实施“春赏杏花、夏品杏味、秋约丰收、冬闹民俗”系列活动,通过舞台展演、流动博物馆、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品输出精品文化、持续提升村民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随着人流的聚集,带来了商机,该村立即转换思路,卡西比西村因地制宜,修建了杏花村美食一条街,招商引资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和水上游乐园。一座小村庄,三处不同类型产业,照顾到了村民不同的就业需求,提供了最适宜的增收致富平台。

  3月27日,轮台县,村民家围墙上挂满了葫芦手工品。□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轮台县杏子加工厂现场(摄于2021年6月)。吐尔逊·吾斯曼

  2019年底,引进轮台云游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社+企业+农户机制,规范运营。2020年,企业流转650亩耕地,建设花海、垂钓、动物园等配套项目,承包17户农户住房,开展民宿改造。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建成8000余平方米的采摘温室,形成日接待2000人游客的能力,提供350个就业岗位。建成占地600亩集观赏、采摘、歌舞、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杏花村旅游示范一条街”。启动占地50亩的动物园和儿童乐园、旅游厕所、电动观光车、民族风情马车、驴车等项目。

  3月27日,轮台县第三届杏花节在杏花村——卡西比西村举办。村民正在烧制烤鱼。□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在卡西比西村的天傲服装厂车间里,巴哈古丽·米吉提正在缝制服装(摄于2021年10月18日)。□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3月27日,轮台县杏花村——卡西比西村的村民正在栽种辣椒。□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摄

  4月8日,航拍哈尔巴克乡杏花村。 蒙正威 摄

  ■延伸阅读

  2021年,卡西比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46万元元增长到73万元,人均收入从16563元增长到21561元。(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摄影报道)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视频来源:中青网)

5月13日,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仙果乐园,300多亩无花果树长势喜人,村民依沙江·台来提笑容灿烂。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晶摄

  夏日,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又迎来忙碌的时节,刨冰店里,凯丽比努尔·阿布都热依木把无花果口味的刨冰端到顾客面前;烤肉炉上,买买提江·依马木的无花果烤肉“嗞嗞”冒着油……在阿孜汗村,无花果的身影无处不在,无花果开出幸福花,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无花果兼具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人们称为“仙果”,又因含糖量高,得名“挂在树上的糖包子”。阿图什市素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美称,而盛产无花果的阿孜汗村则拥有全市三分之一的无花果种植面积。全村种有1100多亩无花果树,其中树龄在450年以上的达百棵、百年以上树龄761棵。村民靠无花果挣到了钱,阿孜汗村于2019年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

5月13日, 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仙果乐园,小朋友在无花果树前玩耍。□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晶摄

  “脱贫之后,我们因地制宜围绕无花果做足了文章。”阿孜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岩说,村里以无花果为中心,带动文化、旅游、餐饮、农副产品加工等多项产业相互联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这几年,阿孜汗村建起了无花果民俗风情街、无花果文化广场、馕文化巷等,有了自己的文化地标;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发出无花果烤肉、无花果大盘鸡、无花果烤包子、无花果刨冰等各类特色美食;无花果树林旁一幢幢特色民宿也建了起来;无花果加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无花果酱、果干、果脯……

成熟的无花果。图片来源于新疆图片总汇。

  漫步阿孜汗村,道路两旁民宿、餐饮店、咖啡店、旅游纪念品店一家挨着一家,笑脸墙、“丝路骆驼”立体墙绘等吸引游客驻足,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旅游画卷徐徐展开。

  村子美了,游客慕名而来。2021年阿孜汗村的游客量达10万人次,比2020年增加4倍,还被评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5月13日,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仙果乐园,游客在观赏无花果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晶摄

  进村游客“挤爆”了百年老店——“撒冷刀客”刨冰店,该店随即扩大规模、丰富产品。“天一热,我们生意都忙不过来。”凯丽比努尔一边给客人端酸奶刨冰一边对记者说。

  看到村子里的商机,买买提江放弃在外倒卖二手车的生意,把自家房子装修一番,屋里可供游客住宿,屋外空地摆上冰淇淋机和烤肉炉,一年收入20多万元。“家里就能挣大钱,比在外面强。”他说。

  2020年,阿孜汗村人均收入1.06万多元,去年增长至1.2万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酿造出比无花果还要甜蜜的生活。(□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宋卫国)

5月13日,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仙果乐园,当地村民在查看无花果结果情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晶摄

  ■延伸阅读

  阿图什市市松他克镇的阿孜汗村紧靠博古孜河,生态良好,盛产无花果,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誉。阿孜汗村树龄在450年以上的无花果树达百棵。近年来,当地坚持发展“无花果+”产业模式,以无花果为核心,带动民俗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餐饮业、无花果种植业、无花果农副产品加工业协同发展。2021年,阿孜汗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近年来,伊宁市潘津镇苏拉宫村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苏拉宫村一直以来都有养殖牛羊的传统,过去多以家庭为单位,很难形成规模,村民收入不稳定。这两年,村里开始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成立并加入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养殖。

  “我们合作社现在有1500多头牛,经过培育每年出栏量是4000多头育肥牛。今年引进了黑白花奶牛,预计每天奶产量达到1吨半左右。”曲潘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艾可拜尔·依木拉吉介绍。

  曲潘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一月新引进了60多头黑白花奶牛,饲养员每天都会精心喂养,这些饲养员大多是苏拉宫村村民。合作社员工开赛尔·依木拉吉说:“我在这儿上班一年了,一年工资36000块钱,收入稳定,离家也近。”

  除了发展规模化养殖,苏拉宫村还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增收。这两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植中草药,并通过合作社指导农户流转土地,抱团发展特色种植业。今年,苏拉宫村引种了1700亩特色中草药,一改过去村民们以传统种植为主,种植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

  “我的3亩地流转出去,一年可以收入2700块钱。现在我又合作社干活,每天还能收入150块钱。”伊宁市万稞惠种植农民合作社员工艾合帕尔·艾力说。

  伊宁市万稞惠种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李雪介绍,今年计划种植甜叶菊1200亩、食叶草500亩,20亩重磅牡丹芍药观赏,一年用工量大概5000人左右。后期合作社将在17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约5000亩,同时将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共同种植,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农民持续增收。

  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是苏拉宫村的三大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苏拉宫村农作物种植面积达6478亩,林果业种植面积达1100亩,全共有养殖户1054户,占比72%,牲畜存栏12280头,其中牛4500头、羊7600只、马、驴、骆驼等150匹。2019年初,在市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建设了牛羊活畜交易市场,每周二、周日开放交易,这里也进行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日均交易额约15万元,促进全镇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多元化的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伊宁市潘津镇苏拉宫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江·阿可木介绍说,今年提前做好了畜牧业发展计划,大力引进良种牛,提高牛奶和肉的产量,流转土地2600亩发展特色种植,在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也可提高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潘林没事了总爱在村里村外转转,除了看看大片的薰衣草田,去的最多的还是开在村里的那些民宿、农家乐。相比起薰衣草种植,他现在考虑更多的是今年旅游要怎么做。

  潘林是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党支部书记。四宫村因为薰衣草种植而远近闻名,来报道的记者不断。薰衣草绽放的时候,网红云集,拍短视频、直播的络绎不绝。近两年,村里各具特色的民宿也成了网红打卡点。“旅游业是我们今后的金饭碗。”潘林说。

  现在的四宫村还是薰衣草“一统天下”,种植面积在1.2万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5%以上,而旅游业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产业,已渐成气候。全村已有民宿38家,其中投入运营的有18家,还有14家农(牧)家乐、十几家薰衣草产品销售点,以及酒吧、咖啡厅等。每到薰衣草收获季节,村里村外,最多的还是游客。

薰衣草成了四宫村村民的“紫色银行”。图片来源于新疆图片总汇。

  当初,种薰衣草是绝处求生。四宫村的耕地土层薄、石头多,农作物亩产量只有周边村的一半,2008年遭遇干旱,四宫村几乎全村绝收。2009年,潘林和村里的四五家人试着种薰衣草,效果非常好,薰衣草种植就这样发展起来。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高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牧民人均收入6000元,昔日的“石头村”“光棍村”,成为富裕村,薰衣草成了四宫村村民的“紫色银行”。

  发展旅游业,四宫村则是未雨绸缪。“当初种薰衣草的时候,我们就有意选择了沿公路的条田。”潘林说。实践证明,这一举动很有远见。四宫村种出的薰衣草不仅产量高,花更紫更鲜艳,种下两三年后,就有不少人大老远跑来拍照。

薰衣草绽放的时候,网红云集,拍短视频、直播的络绎不绝。图片来源于新疆文旅之声

  然而,怎样把看花、赏花的游客变成能给四宫村带来收入的消费者?当四宫村依托薰衣草资源发展赏花游之时,“紫色银行”又有了赏花游的贡献。2017年,新疆天然芳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解忧公主薰衣草园,并接连举办霍城国际薰衣草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他们成为四宫村发展农(牧)家乐、民宿等最需要的客源。

  “我们正在做各种准备,要接待更多游客。”村民王志民说。他投资200万元改造建设民宿,有6间客房,并设有亲子房,还有滑梯等游乐设施,很受游客欢迎。现在,民宿成为四宫村最火爆的行业之一,这几年,租村民院落开民宿的租金翻倍增长,来投资开民宿的人很多。

四宫村的民宿。

  “我们不仅要发展农(牧)家乐、民宿,还要规范发展旅游购物。”潘林说。游客的日渐增加,以薰衣草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销售也越来越好,现在的十几家销售点,每家的年销售额都在十几万元以上。

  除了村里引导、村民自发投入旅游产业之外,四宫村还在摸索新的旅游发展之路。2020年,该村通过“村集体+旅游”的新模式,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加上当地配套以及村集资,共同建设民宿项目晃晃庄园,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任江)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也克力村的文化大街。

  “我们村有一条特别漂亮的街,你们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也克力村村民肉孜·麦麦提在村里遇到来参观的人,总会这样介绍。

  他说的这条特别漂亮的街,就是也克力村的文化大街,现在是游客来也克力村的打卡地。

  也克力村的文化大院。

  新疆文物展板、“中国红”的长椅、徽派建筑风格的屋顶墙头……走在300多米长的文化大街上,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大街两旁种着柏树、玉兰等,沿街的近20户人家,外墙上绘制了色彩艳丽的农民画,把也克力村变得五彩斑斓。

文化大院里的文艺活动。

  也克力村的文化味还在文化大院里。“工作队把我家打扮成了全镇最漂亮的地方。我今年还要加大投入,在文化大院开农家乐。除了文化活动,大院还有餐饮娱乐服务,既富脑袋、也富口袋。”4月18日,该村文化大院的户主艾则孜·尤努斯说。

  也克力村村民进行踢毽子比赛。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驻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也克力村“访惠聚”工作队,把建好用活文化大院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逐步完善设施配置、不断强化功能与利用,经常在此开展歌舞表演、书法绘画、文体比赛、政策宣讲、阅读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等。

  也克力村的村党史展馆。

  现在,也克力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旺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预约参观该村党史展馆的电话。展馆400多平方米,2018年底建成,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工作队还培训了讲解员,为村民和前来接受教育的各地党员干部讲解。开馆至今,该展馆接待参观者7万多人次,已成为当地、阿瓦提县乃至阿克苏地区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也克力村的文化长廊。

  也克力村村民跟老师一起学习编织中国结。

  也克力村的村艺术培训工作室。

  也克力村街景。

  画家走进也克力村写生。

  文化大街、文化大院、党史展馆“文化三宝”带动也克力村文化活动“活”起来。每当傍晚,村里不时传出阵阵悠扬的乐声、孩子们打篮球的嬉戏声、村民们聚在一起闲谈时的笑声。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改造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文艺大舞台、民族团结广场,添置了LED大屏、专业音响、舞台灯光等,为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还动员村民组建舞蹈队、歌唱团、模特队、篮球队,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此外,工作队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模式,先后将30多名热爱舞蹈的青年送往艺术学校参加培训,提升舞蹈技艺,联系新疆专业院团的舞蹈艺术家到村指导队员。“现在,文艺队是村民眼中最亮的‘星’,农民大舞台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李家旺说。(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通讯员 闫伟摄影报道)

  劳动现场。

  村里的志愿活动。

  ■延伸阅读

  也克力村立足本村的红色文化旅游和田园风光资源,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打造优美乡村人居环境,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民间刀郎文化为主,以田园风光、农副产品销售为辅,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面积约1000余亩的散户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促进农业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2021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7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5万元,带动就业15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8万元。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依托乐舞文化资源,加依村正在打造一个极具魅力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新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

  一进加依村,一排排以黄土和麦草手工涂抹的民居墙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趣的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乐器制作村。加依村的墙面涂抹并不讲究平整,布满均匀分布的泥包,再配上民族风格的门廊装饰,平添了几分质朴又迷人的风情。村民介绍,这一建筑特色取自古龟兹国,新和县是汉唐龟兹古国的核心区域,独特的龟兹元素让跨越古今的风情在村里1.5公里的主街上绵延。

  提到古龟兹国,自然会联想到龟兹乐舞。“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乐舞是龟兹文化中生命力极强的组成部分。令人欣喜的是,龟兹乐舞并没有变成文化“化石”,而是幸运地走进现代、活跃于民间,成为赛乃姆、十二木卡姆中基本的音乐元素。

一批游客来到加依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艾依提·依明乐器制作专业户旅游指定家访点参观。李文武 摄

  在加依村村民家里,色彩斑斓的乐器或摆放在精美的地毯上,或悬挂于院内凉棚的木梁上。在凉棚或室内,常有工匠在敲敲打打,大约几天时间,都塔尔、弹布尔、热瓦普、达普等精美的民族乐器便被打造出来。正是凭借村民们的乐器制作手艺,2017年10月,加依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在加依村,约30%的村民以民族乐器制作为生。这座1000余人的小村中“卧虎藏龙”,包括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媒体旅游推介达人郝琛来到加依村赴一场古龟兹乐舞文化之旅,倾听维吾尔族音乐人弹起悠扬的乐曲,跌宕起伏的曲调触人心弦。(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提供)

  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全村290多户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职业是制作乐器,其中还有多位乐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300多年前,加依村村民就开启了乐器制作历史。”新和县文化馆馆长司丽丽介绍,当前村里有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是著名的“乐器大王”。走进他的家,庭院里堆满了制作乐器的木料,经过初加工的板材被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在一起。

  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像一个乐器博物馆。这里有各种花色、型号的都塔尔、艾捷克、热瓦甫等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艾依提·依明从15岁开始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乐器,经过半个多世纪锤炼,如今他几乎精通所有维吾尔族乐器的制作技艺。

2021年8月19日,加依村乐器产业园内做乐器的村民。斯迪克·米吉提 摄

  在村里,艾依提·依明与其他几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技艺传播者,也是致富带头人。因为艾依提·依明制作的乐器音节准、音色美、造型漂亮,深受市场欢迎,附近很多村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他回忆,几十年来,他已带出200多名徒弟,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年轻人通过几年学习,基本都可以靠乐器制作、维修、演奏实现增收。

  本村学徒吐尔军·努尔东已在这里学习、工作12年,成为艾依提·依明默认的“衣钵传人”。“我靠制作乐器实现了脱贫,我会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吐尔军·努尔东说。

“非遗”传承人艾依提·依明(右)指导徒弟制作乐器。李文武 摄

  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48岁的肉孜·巴吾东是家里的第三代乐器制作师,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看父亲制作乐器,对这门手艺非常痴迷,10岁起正式学徒,一做就是30多年。现在,从他门下出师的弟子已有50余人,分布在新疆很多地区。

  肉孜·巴吾东说,他平均每月能售出30余把乐器,价格从200元到上千元不等,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除了有顾客到村里购买乐器外,我们在乌鲁木齐、阿克苏、库尔勒等地还有店面,也有网店,但网上销量不大,毕竟乐器还是要亲自上手试。”他说,民族乐器在乐团的需求量不大,所幸维吾尔族群众几乎人人会弹,所以个人订单源源不断。 

  就在几年前,制作乐器还远远不能让肉孜·巴吾东养家糊口。“制作乐器的年收入不到5000元,因此平时只能以种地为主业,闲暇时才做做乐器。”肉孜·巴吾东表示,由于加依县地少人多,务农无法让村民脱贫致富,大伙儿年收入十分有限。 

爱新疆、游家乡活动在“天籁加依”景区举行,村民跳起欢乐的舞蹈。李文武 摄

  转机来自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振兴旅游产业,当地政府挖掘加依村的乡村风貌和文化内涵,打造了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摄影影视于一体,民族文化元素、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的“天籁加依”景区。

“天籁加依”景区。李文武 摄

  同时,近年来,加依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从道路铺设到民居粉刷再到植树绿化、人文景观布置,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随后,喜讯不断传来:2015年,加依村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充满艺术范儿的加依村。李文武 摄

  助推加依村走向康庄大道的举措还远不止这些。

  这两年,为了持续提升村民收入,加依村建设了“双创园”,引进了一批服装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村里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民宿业。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加依村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项目在村里拔节成长。如今,村里有60座大棚、50家民宿、30余家商铺、8家特色饭店、3家家庭式乐器展厅,带动就业120余人。

  截至目前,加依村成立乐器合作社和家庭式作坊,直接带动全村106户223人参与乐器制作,年产值达800余万元。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雪山、草原、小木屋、悠然自得的哈萨克人从容地赶牛羊……这里是有着“东方小瑞士”之称的琼库什台村。

  琼库什台村位于新疆特克斯县的喀拉达拉乡,是一个有300多户、1700多人的牧业村。村庄四面环山,木建筑的民房,全部都是由原木做成,没有铁钉将木头连接起来,通过掏、榫、拱等各种工艺搭起来的,冬暖夏凉,也非常结实。

琼库什台村的全貌。《这里是新疆》视频截图

村里的木屋 李剑摄

邻居们一起烤馕。 赖宇宁摄

  琼库什台牧业村风景优美不说,还保留了哈萨克族古老的生活习惯,因此,2017年又被国家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0年,琼库什台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这些都为琼库什台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在琼库什台村,就住着一个开牧家乐吃“旅游饭”逐步发展起来的网红“沙山哥”——沙尔山别克·吐热日拜克。“沙山哥”别看他只有34岁,但他经营牧家乐已有6年多时间,每年纯收入高达10多万元。加上他妻子吾丽巴扎尔在县城开的裁缝店收入,“沙山哥”成为近年来琼库什台村崭露头角的众多致富者之一。

“沙山哥”家开的牧家乐。卡哈尔·依夏尼摄

琼库什台村村民在搭建毡房,准备接待游客。沙尔山别克·吐热日拜克摄

这些年,琼库什台村村民的木屋打造集中民宿连片区。沙尔山别克·吐热日拜克摄

  琼库什台也是徒步乌孙古道的一个常规入口,乌孙古道是新疆旅游探险的经典线路之一。乌孙古道的梦幻之处在于一眼能让人看到不同季节,近处是春意盎然的草地,远处是翠绿的树林,尽头是皑皑雪山,一路美景不断。

  沙尔山别克的家就在乌孙古道的入口。2017年,沙尔山别克开了一家牧家乐,他特别喜欢摄影,经常以“沙山哥带你去旅游”名号,发一些琼库什台村的旅游小视频,点击量很高,有很多“粉丝”,因此,被大家亲切称为“沙山哥”。

  从木楞屋里的炕,到单人床,再到带卫生间的标准间,村里的民宿条件越来越好。今后,“沙山哥”将继续努力,和村民一起把琼库什台村建设成“五星级景区”。

在琼库什台,骑着骏马驰骋是村民最开心的事。夏依扎提·居马洪摄

 琼库什台有天然的草场,村里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卡哈尔·依夏尼摄

村民通过“马队合作社”拓宽就业渠道。卡哈尔·依夏尼摄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村里成立了“马队合作社”,沙尔山别克通过“马队合作社”,又增加了每年3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结合琼库什台有天然的草场,村里成立了“养蜂合作社”,让牧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目前,村集体已有600箱蜜蜂。 

  这些年,当地政府先后投入200万元对105户特色民居进行改造,投入150万元对30户民居进行内部装修。为改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除当地政府投资外,企业也先后投资1.2亿元,在琼库什台村建设了游客中心、大型停车场目前,琼库什台村有牧家乐、民宿、超市、文创店等近百家。

这些年,琼库什台村的道路越越来越好。夏依扎提·居马洪摄

村里越来越多的绣娘也吃上了“旅游饭”。卡哈尔·依夏尼摄

  环境越来越好,村容村貌也越来越美,2022年8月,沙尔山别克家的房子实现了整体流转,得到了每年3万多元的租金。这些年,村里通过流转村民的木屋,打造集中民宿连片区,提升了村子的旅游接待能力,现在全村可容纳2000人住宿,发展旅游给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未来,背靠古道,琼库什台村进一步打造“旅游+运动”特色村,让这个历史文化名村华丽转身、焕发新貌。

  ■延伸阅读

  琼库什台村位于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正南方位,距离镇政府公里128公里,距县城93公里,总面积127.63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6.17万亩,主要以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2021年全村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7219元,村集体收入69.57万元。该村曾荣获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自治区级文明村镇、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来源:综合新疆日报、特克斯零距离、万人说新疆  通讯员 卡哈尔·依夏尼 记者姜岚整合)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

  河岸边一排排垂杨柳下,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奇斗艳。彩色地砖铺砌的步行道与农户家相连,一座座农家小院里,生活区干净整洁,养殖区牛羊肥壮……2021年7月17日,走进沿孔雀河而建的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这个曾被垃圾“围堵”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花园村”。

  过去,古勒巴格村一眼望去“篱笆围墙土坯房”,土路狭窄,小汽车都开不进村,更让村民苦不堪言的是孔雀河道里垃圾成堆带来的烦恼。

  “河道里挤满了乱搭乱建的厕所、羊圈,生活垃圾填满了河床,每到夏天,臭味熏得村民不敢开窗。”村第一书记党艳玲说。

  2017年,古勒巴格村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清理河道,修建游步道,种花植树。“连续三年多,‘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群众30多万人次参与劳动,终于换来了眼前的美景。”党艳玲说。

  “你看,这么多的甜瓜、辣子、西红柿,足够自己吃了。”村民沙吾提·阿吾提正在院中的菜园里忙碌。一条十余米长的葡萄长廊挂满了葡萄,将生活区和种植区隔离,旁边的养殖区里,十几只羊儿欢蹦乱跳,储藏区农具摆放整齐。

  “环境好了,夏天再也不用关窗户了。”沙吾提说,我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门口的村道卫生。

  焕然一新的古勒巴格村渐渐有了名气,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乡村生活。村里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民宿服务、食品卫生、健康知识等培训,引导村民发展集农家乐、民宿、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吐玉洪·吾吉艾合买提和5户村民将自家房子装修一新,经营民宿。

  吐玉洪家紧挨着孔雀河边的杏花湾景点,进入他家的古树民宿,两棵胡杨树下,桌椅摆放整齐,几位游客怡然自得。

  “院子刚刚重新设计装修完。”吐玉洪说,县里旅游宣传很给力,旅游大巴车直接开进了村。经营民宿两年多,他存的钱够在城里买一套楼房了。

  “村民的土地流转了,197名劳动力解放出来,有的培训后进尉犁县工业园区成为技术工人,有的进城做生意,有的搞运输,人人有事干。”党艳玲说,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70元。

  “河对岸荒滩上新栽了116亩杏树,不仅能遮挡风沙,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92亩新平整的土地已经种上了向日葵,古勒巴格村越来越美。”党艳玲对古勒巴格村的明天充满信心。(□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大家谈

  美好环境让生活有了憧憬

  □吐玉洪·吾吉艾合买提

  我在古勒巴格村出生长大,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入,幸福生活像蜜一样甜。

  近年来,政府实施了各项惠民政策,扶贫干部手把手帮扶我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村里看不到打扑克、喝酒的闲人懒汉,村头没有胡乱搭建的羊圈,家家户户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乡亲们拿着土地流转费,发挥各自所长,去务工、做生意或者到企业就业,再也不为生计发愁了。

  我们村去年已做好了三年发展规划,要打造成生态花园村,明年,村民人均收入将达到2.5万元。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好,幸福指数会更高。

  一起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一个个美丽的名字,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用镜头去捕捉乡村之美。

  如果你认为哪个村庄有特色,推荐给我们,我们一起发现美好,记录美好。

  联系电话:139998789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