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这道题怎么答?这四个要点用得上!

2022年11月30日 11:21:0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商人、比雷埃夫斯港的海风、中老铁路上的汽笛、塞尔维亚工人的工资条、肯尼亚女火车司机的爱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出9年来,这些小人物、小切口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万千国人,也让全世界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9年时间,主流媒体在用心、用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过程中,交出了以万篇为数量单位的宣传报道、亿级传播量的高分答卷。

  11月15日、16日,由新华通讯社、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华社研究院、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浙江分社、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在绍兴柯桥举办,传媒茶话会从中总结了一些主流媒体实践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勾勒出媒体讲好丝路故事的一个样貌。

  媒体争晒“新丝路”故事成绩单!

  丝路连接世界,媒体沟通人心。

  在不久前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共建“一带一路”,新闻媒体肩负着沟通信息,增进理解,推动合作的责任使命,在沟通民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数据给出了真实的反馈。

  24*365,新华社全天候不间断传播。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充分发挥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力量,建立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12种语言向全球用户提供文字、图片、视频、融媒体等新闻信息产品,努力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枢纽。

  100+,人民日报与各国媒体互联互通。近年来人民日报连续举办六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依托涵盖99个国家媒体的“一带一路”新闻联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00多家主流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入开展联合采访、人文互访、节目共制、合作传播等活动,在沿线各国民众中凝聚起了协同发展的共识。

  252亿+人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中国声音传遍全球。近年来,总台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形态传播矩阵优势,真实展现丝路上的生动故事,引发广泛共鸣。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同行通过总台表达祝贺。总台有关二十大的报道在自有媒体、跨媒体渠道总触达252.01亿人次,首次实现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全覆盖,大会报道语种达到68个,各项核心传播数据连连刷新对外传播记录。

  此外,从2021年7月到今年10月,中国日报全平台刊发“一带一路”相关文章1200篇,传播量超过1.2亿;截至目前澎湃新闻今年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已经发布了961篇,总点击量达5.5亿次。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到“一带一路”倡议发布以来的9年时间,数据更为惊人。经济日报累计发布超10万件关于“一带一路”的原创新闻作品;作为地方媒体,解放日报9年来生产的“一带一路”原创报道也逾万篇。

  根据英国剑桥大学牵头组织的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137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对中国表示支持的比例达到62%,领先于美国。

  主流媒体积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朋友圈,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个要点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9年来,大写意绘成了工笔画,朋友圈变成了挚友圈,共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精彩故事,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

  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如何在助力丝路建设中澎湃更加强劲的媒体力量?传媒茶话会找到了四个要点。

  1.借力外脑外嘴,阐释“一带一路”倡议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讲好丝路故事,重在讲好民心不断相通、民生工程不断惠及沿线人民的故事。

  传媒茶话会观察发现,主流媒体“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通过外脑外嘴深入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的成果。

  2015年中老两国签订协议建设中老铁路,这为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奠定了基础,更给老挝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华社将目光对准了一位名叫希达·平蓬莎的老挝女性。中老铁路建成后,希达成为了一名高铁服务人员,从而改变了生活。她曾经对新华社记者这样说:“从我个人来说,老中铁路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从国家层面来说,老中铁路能够带动老挝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正如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所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近年来,新华社在汇集众智、凝聚众力中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生动故事的讲述者、民心相通的沟通者。

  近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了《我在中国当大使》融媒体栏目,通过与驻华大使这一独特群体的对话,讲清楚“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同利益诉求相互对接、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创新之举的道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邢博在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总台已在境外成功举办52场“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媒体活动,在全球形成强大的传播声势。超过一半的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有关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媒体机构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等,深入解读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对踏上新征程中国的正向预期和信心极大增强。

  中国日报发起全球青少年对话平台“Z世代工作室”,邀请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5位外国Z世代代表做客“Z言Z语”节目,结合他们各自在中国留学、生活的经历,畅谈中华文化的魅力。

  浙江日报推出的《我在,我看·老外眼里的浙江》中英文短视频栏目,请在浙江的外国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从而向国外传播浙江的良好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节目通过浙报集团的主要渠道和海外账号传播,已经播出的20多集节目在海外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播放量、点赞量。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金波在参加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期间向传媒茶话会表示:“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具有贴近性的优势。我们作为省级媒体,主要结合自身定位、资源禀赋,通过多讲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更好地向海外展现出浙江本地的良好形象。”

  2.拥抱新技术,建设高质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创新,这既需要媒体主动创新话语体系,也需要创新传播手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站长张国飞认为,创新话语体系首先要做到话语共通,就是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有中国特色,又与海外受众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

  他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与增进民心相通”分论坛分享了“2022钱塘观潮”直播和77个小时新媒体特别直播“亚运场馆谁最亮”的案例。前者依托多项新技术,开创了手绘百里长卷、无人机夜视仪直播、4K穿越机直播等多款创新产品,视频频频引爆热点;后者独创沉浸式深度游的方式打卡56个亚运场馆,直播总观看量超过1700万人次,海外传播超过300万人次。

  其实这就是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的“我们要讲好故事,就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说的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新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讲故事的渠道,智能技术可以让国际传播的内容形态呈现沉浸式、全息化的趋势。”

  令人欣喜的是,光明日报已经积极布局5G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开启以AR电子报纸、5G超高清直播、行业大数据智采分析等新业务应用窗口;光明网在5G超高清采集服务、5G云编辑、5G云媒资管理、AI智能化写作、AI虚拟主播、5G+VR视频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国际传播更为智能化、更加接地气化、更富亲和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用短视频、数据新闻、H5互动报道等融合报道形式,更直观、更贴近地向读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对广大外国网友来说,讲述深刻的理论、理性的东西他们没兴趣,不妨多使用表情包、卡通、动漫等形式,像花木兰、熊猫等典型的中国元素都是西方容易接受的。”吴飞还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话语体系还要处理好“理与情”“大与小”的关系,“只有共情的故事、站在别人的立场和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朴实无华的小故事反而能够带来大流量。”金波表示。

  去年云南“一路象北”的故事引起全球媒体关注,在这群大象的旅程中,中国人民的善良、中国政府的担当得到了全球民众的点赞。类似地,浙江日报在海外账号发布的浙江台州、宁波沿海渔民自觉救援迷航鲸鱼、海豚的故事,同样引来大批国外粉丝的点赞和评论。

  再如总台少儿频道和央视动漫集团制作的大型“一带一路”主题动画片《丝路传奇》,就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呈现一幅幅恢弘磅礴的历史画卷,用国际流行的动漫艺术语言讲述中国丝路故事,在海内外播出后引发了一股追剧热。

  3.协同协作形成国际传播合力,谱写新丝路华彩乐章

  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层次多、领域广,需要汇聚各方力量,这就要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建立健全国际媒体合作机制。

  近年来总台发起成立了全球首个以丝路为纽带,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联盟“丝绸之路电视共同体”,创建了拉美伙伴、欧洲伙伴、东盟伙伴、非洲伙伴等区域媒体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传媒茶话会也注意到,经济日报与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柬埔寨等10余个国家的媒体合作,浙江日报也与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合作。

  其中,经济日报与德国的《商报》合作出版《“一带一路”中德双语特刊》,选择在德国元首访华当天两国同时发行,成为重要外事活动的一大亮点;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经济日报还与希腊最大的财经媒体《海运报》签署合作,常年落地希腊文报道,驻希腊大使肖军正来函,认为这是在希腊的海洋蓝中,点缀了一抹亮丽的中国红。

  种种举措,大力促进了中外往来,引导国内外民众相互认知,用广泛的交流和本地化的报道赢得民心。

  4.论坛智库树品牌,为丝路发展献计献策

  媒体积极发挥资源联通的优势,深化与各国政府部门、智库专家等主体的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助于让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传播得更广。

  新华社面向政府、企业、机构,着力打造新华思路多语种“一带一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围绕用户对“一带一路”的投资贸易需求,提供有关“一带一路”的数据库、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务实合作。

  此外,新华社还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功能,联合15家中外智库倡议建立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得到了中外学者的积极响应。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徐蓓蓓也表示,媒体数字化本身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新闻库等新媒体服务平台,推广、吸引和服务国际合作项目,从而为提高“一带一路”国家间沟通往来和发展发挥好媒体桥梁纽带作用。

  与此同时,总台重点打造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人文交流高端论坛等媒体交流品牌,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新华社、经济日报主动通过举办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论坛、中国—东盟视听传播论坛、中柬经贸合作论坛等围绕“一带一路”的论坛会议等,与丝路沿线媒体开展互访、研讨、论坛的活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9年来,从雅万高铁克服疫情干扰按时推进施工,到中老铁路造福陆锁国的百姓,从阿联酋工业国书写海外地区发展的亮丽篇章,到比雷埃夫斯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上的大幅提升,从中欧班列升级为国际物流陆地运输的骨干,到佩列沙茨跨海大桥成为中克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新地标……一个个共建“一带一路”的动人故事通过主流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年,即将迎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10年,主流媒体不妨总结报道“硬连通”的重要项目、拓展研究“软连通”的规则标准、关注深化“心连通”的人文交流,从而真正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一带一路”生动故事的讲述者、“一带一路”民心民意的沟通者。

[责任编辑: 李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