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 16:48:51 来源: 天山网
今天的故事讲的是,沙漠里植物园的那些事儿。
上个世纪,吐鲁番市风沙危害严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治理风沙,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座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植物园。
“一开始我们去吐鲁番并不是奔着建植物园去的,当时是应当地政府邀请去治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潘伯荣说,“治沙有了效果,才逐渐规划成植物园。”
1973年,27岁的潘伯荣刚刚被分配到所里工作不久,就跟着同事们到站上参与治沙工作。
那时,这里可以算是不毛之地,只能在冬季排放坎儿井农闲水的渠沟里零星见到一些骆驼刺、鹿角草和芦苇等植物。
1975年,经过规划设计,科研人员在已营建的大面积人工固沙灌木林中划地筹备建设新疆第一座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要让不毛之地生长出一点点绿意,是非常艰难的。科研人员手中的水银温度表的刻度只到82摄氏度,但是,在这里每测的时候水银柱的水银已经顶到头了。
潘伯荣回忆道:“温度高是问题,可是水更是植物最迫切需要的,蓄积闲水,只能冬灌。而吐鲁番冬季气温多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极端低温在零下28摄氏度,一个字,难。”
冬水引来的时间基本到了12月下旬,还必须连续浇灌,科研人员每6小时轮流倒班,晚上只能提盏马灯照亮。冬水的量很大,遇上废弃坎儿井塌陷,一不小心人就会被冬水冲到沙坑里。这样的危险不止遇见一次。
当冬灌的问题解决了,又迎来了新的问题。何种植物耐旱固沙?
为此,科研人员野外引种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荒漠地区。
难忘的记忆中,潘伯荣和同事到布尔津县引种,当时县里几乎没有饭馆,一日三餐只能靠招待所,“我们通过额尔齐斯河上的吊桥到县城对面的沙漠里采种、采标本,再从吊桥返回就赶不上晚饭了,没有办法,只能从额尔齐斯河里游过去,赶回招待所,狼狈得不得了。”
每年引种回来的植物,还要下功夫繁殖培育。吐鲁番春季多大风,1979年4月的一天,植物园里就只有潘伯荣一人,下午1点开始起风,持续了24个小时,苗圃内的表层10厘米的土都被吹走了,幼苗和未出土的种子都不见了,大苗圃被全部吹毁。唯一的办法,只能从头再来。
历经恶劣环境中的一次次尝试,植物园里的物种逐渐丰富起来。在科研人员40多年的接续努力下,如今已变得生机盎然,生长着500多种耐盐、耐旱的荒漠植物。
故事的结尾:
数百种在荒漠中生长的植物来到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后,经过科研人员的选育,又从这里走向中国北方治沙防沙前沿。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开发了引种栽培成功的荒漠植物资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以及干旱地区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工程提供荒漠植物苗木上百万株、种子50多吨,为促进荒漠化防治、发展沙产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放在了基因研究上。“提取荒漠植物的抗旱耐盐基因,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运用到农作物的种植上。目前我们已经在棉花种植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功,试验田里已经有很成熟的应用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主任张道远说。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链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荒漠植物500余种——治沙治出个植物园
改编:廖映月 丁文
长图制作:廖映月
配音:丁文
音频制作:丁文
出品:天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