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溪:艺藏毫厘 微中见艺

2022年04月27日 09:33:3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寻匠心】

4月21日,邹溪在“邹氏雕刻工作室”查看展柜上自己的微雕作品。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于熙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熙

  左手固定住一块鸡血石,右手持一把微雕细刀,刀锋发力处稳、准、狠,尽显邹溪在毫厘之间进行雕刻创作的功力。

  “微雕艺术‘艺在微、意在精’,讲究屏息凝神、人刀合一。”50岁的邹溪说。

  邹溪的父亲邹井人是微雕艺术家,自小受家庭熏陶,邹溪10岁起便跟随父亲接触微雕。这项艺术的精美,让他潜心专此至今已40年。

  作为中国传统技艺中以微小精细技法见长的精微艺术,微雕对雕刻者的书法、绘画功底,以及心性、悟性要求极高。

  一遍遍临摹研习书法,一首首吟诵唐诗宋词,邹溪在天津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班毕业后,深厚的国学造诣令他在微雕艺术之路上获得莫大滋养。

  “微雕需要苦力、耐力、功力!”邹溪说,这门艺术要经过选材、创作、精雕、修添、着色等10多道工序。其间,全神贯注的过程,让他学会了享受寂寞,更于微观世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初上手微雕时,有一回邹溪没有注意到石头上隐藏的裂纹,微雕中崩裂的石屑击伤了他的眼睛。顾不上擦掉眼角的鲜血,邹溪为多日心血前功尽弃懊恼不已。看到他的沮丧,邹井人在一旁提点:“微雕是心雕,是意念雕,哪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在父亲的指点下,邹溪把石头上的瑕疵悉数磨光,重新以刀代笔精雕书写。

  自此以后,邹溪从事微雕创作更上心了。刻刀是微雕人的“枪”,钢材太软,刻不出痕迹来;钢材太硬,刻刀会在刻制中脆断。为了打造出符合自身行刀习惯的刻刀,邹溪夜以继日研究各种材质,终于磨成了不同材质的刻刀。为了让双手稳定、不颤抖,邹溪常常静坐冥想练习气息均匀。运刀雕刻时,他十几个小时不起身,沉浸在一刀一刻中不觉疲倦。

  邹溪从不满足于作品仅停留在器物上的形似,他常说:“要为微雕作品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才是微雕‘王者’。”

  《九仪昆仑》是邹溪经过无数次构思、历时5年精细打磨完成的微雕作品,曾获得2013年“新艺杯”新疆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这件作品正面雕刻了9只惟妙惟肖的老虎和庄子的《逍遥游》,背面雕刻了老子的《道德经》。

  “九只老虎,每只老虎的毛都是一根一根雕出来的,第二遍雕毛覆盖第一遍,一共雕了四遍才能形成质感厚密的感觉。”邹溪介绍,当然,最难的还是微雕文字,“《九仪昆仑》上最小的部分一平方厘米就刻有几十个字,一个字都不能错,用放大镜观之,每个字又要体现笔法起收顿挫,非常考验微雕功力。”

  《紫电昆岗》《阿房宫》《离骚》《关山月》……这些都是邹溪倾心打造的微雕作品。作品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刻工细腻,书画词赋气象万千。邹溪的作品以“精、奇、巧、绝”为特点,已形成了诗词歌赋、古文名篇、国学经典等多个系列,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以及浓郁的边疆风情。

  多年来,邹氏父子潜心投入微雕艺术创作中,阜康石刻邹氏微雕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溪也先后被评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

  “艺藏毫厘、微中见艺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邹溪表示,今后,他会继续专注微雕艺术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微雕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 李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