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克孜尔石窟的年轻人们⑦ | “这里为年轻人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

2022年10月11日 17:52:1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克孜尔,成为克孜尔石窟研究与保护的新生力量。这里为年轻人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一龙说。

  杨杰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周智波老家在陕西,两位“80后”从西北大学毕业后,一起来到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成为壁画修复师。同为“80后”的梁观忪家在福建滨海小城,学油画的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从家乡“蓝色的海”来到沙漠边缘克孜尔石窟这片“黄色的海”,作了壁画临摹师。“90后”沙娜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告别了繁华都市,来到沙漠边缘……

杨杰在洞窟中做壁画修复前的技术测试。(图片由杨杰提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们的原动力。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断崖上,是我国现存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梁观忪说:“大学时代,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参照东方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资料,来解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特点和其源流关系,意识到龟兹壁画实为‘大漠遗珠’,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高地’。”

  作为年轻一代的国宝守护者和文化传承人,他们把热爱化作责任和担当。“90后”穆林肯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来到研究所后,在遗产展示中心主要负责对外展示和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他学习了摄影、无人机拍摄和视频剪辑。

  为了修复濒危壁画,杨杰、周智波和同事们不断尝试着新的材料和方法;为了保持古老壁画的“原真性”,他们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造”出各种修复利器……经年累月的努力,让许多濒危壁画化险为夷。周智波说:“通过我们的手,让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克孜尔已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沃土。“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搭建了很多交流实践的平台,让年轻人进步得更快。”王一龙说。

  沙娜说自己工作后,参加过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受益匪浅。周智波告诉记者,工作以来,有幸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80后”张婷是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来到研究所工作十几年,已成长为遗产展示交流中心副主任。她说:“克孜尔给了我一份笃定。”

  2010年,杨杰刚来克孜尔时,研究所的保护部门刚恢复不久,如今,保护所已经有8位技术人员,他也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杨杰说自己很幸运:“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克孜尔正是可以实现职业理想的地方。”

周智波在克孜尔石窟修复壁画。(图片由周智波提供)

  此心安处是吾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家安在了克孜尔。周智波的妻子为支持他的事业,辞去西安的工作,来到克孜尔。沙娜和穆林肯“志同道合”,在克孜尔相恋,把家也安在了这里。今年的国庆节假期,他们一起坚守在石窟旁的工作岗位上。

  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改善。宿舍条件越来越好,还建起了简易篮球场、羽毛球场,增添了娱乐设施。研究所四周,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种下的绿树,已蔚然成林,成为黄色沙漠边缘最动人的颜色,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

  “克孜尔艰苦的环境对年轻一代是一种考验。他们继承着文物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与奉献精神,运用更新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为克孜尔带来了青春活力。”王一龙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张赏华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