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披绿 家园生金

2024-04-23 16:10:34    来源: 今日新疆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托帕艾日克村正徐徐绘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画卷,展示着荒漠生态的崭新面貌。

《今日新疆》记者  李林淼 / 文

  三月的暖风唤醒沉睡的托帕艾日克村,道路两旁白杨直耸蓝天,守护着阡陌纵横的良田。遥望远方,一簇簇红柳、梭梭,尖芽初露,如同生命的笔触,丝丝缕缕向沙漠深处浸染绿意。

  托帕艾日克村坐落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毗邻沙漠。看着如今充满生机的小绿洲,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绵延起伏、寸草不生的沙海。上世纪80年代,和田地区大力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荒漠风沙拉开了长达几十载的拉锯战,最终将风沙控住、让黄土停住,建成这片绿色的家园。

播种绿色守家园

  “瀚海阑干百丈冰”,新疆浩瀚的沙漠曾给文人墨客带去无限的灵感,然而只有身居其中的人们才能深切体会沙漠挤压生存空间、被迫迁徙的无奈。自然环境恶劣、植被稀缺,村民盖房子、围牧圈常需要砍伐沙漠里的红柳、梭梭,混以泥巴砌筑,植被被破坏,风沙一起,遮天蔽日,赖以生存的家园被寸寸吞噬。历史上策勒县曾三次因风沙掩埋而被迫搬迁。

策勒县城边缘的防沙治沙屏障。汤永/摄

  要想富,就得风沙住;风沙住,就得多种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托帕艾日克村的每一寸生存空间都是村民与沙抗争的成果,每一棵能让风沙慢下来停下来的树木,都承载着村民们的情感。

  3月12日,植树节。一早,托帕艾日克村家家户户都忙碌了起来,你拿着树苗、我提着水桶、他握着铁锨,植树现场村民们默契配合,挥锨铲土、栽种树木、培土围堰、提桶浇水……悉心栽下一棵棵树苗。每个步骤都做得认真细致,他们深知在这里种活一棵树苗有多艰难,也深知树苗的存活意味着什么。村民阿卜力克木·麦麦提说:“树多了,家才能保住。这些树木有我们这一辈人种的,有父辈祖辈们种的,它们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家。”

策勒县农民在曾被流沙覆盖的核桃林里查看作物长势。资料图片

  治沙不仅是种树,更是希望,能在人们心里深植起防沙治沙的理念。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唯一的国家级沙漠研究站,也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紧挨托帕艾日克村,村委会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去研究站参观学习。在科普展览室、根系生态学实验区、水分蒸发试验区和天然荒漠植物观测场,孩子们观察了解荒漠植物,学习固沙技术。参观活动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埋下绿色的种子。

生态经济双丰收

  托帕艾日克村曾是深度贫困村,村里70%的农户都是贫困户。为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村委会鼓励大家种植大芸。

  大芸又称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大芸寄生在梭梭、红柳的根部,靠汲取根部养分生存,一般种植梭梭、红柳后的第二年就可以播种大芸。梭梭、红柳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而大芸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早期村民种植大芸,每次采挖后不将沙土覆盖回去,红柳、梭梭根系暴露于空气,很快死去。年年复播,耗材耗力,沙漠生态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大芸收入可观,不少村民时不时地就去沙地里转一圈,这挖一挖、那刨一刨,红柳、梭梭的天然生长环境遭到人为干预与破坏。

  村委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做好回填工作,引导村民在每年3月、11月集中在下沙地做好种植和采挖工作,减少人为干预,让植被在自然环境下生长。

  科学的种植方式,加上近乎原生态的生长环境,让人工种植的大芸与野生大芸无甚差别,价格更是连年走高。图尔洪·买提塞是托帕艾日克村的大芸种植大户,3月是大芸的种植季,一大早图尔洪便拿着锄头来到他种植的红柳地。沙漠中,去年刚种的红柳不过10厘米:“要想种好大芸,先要种好红柳,你别看现在这么稀稀拉拉,只要有水,一个夏天就能长起来。”图尔洪边说边娴熟地将未成活的红柳拔出来,顺便整理一下盘着红柳的滴灌带。去年图尔洪种植的400亩大芸净赚20万元。

  托帕艾日克村有3个“三分之一”:从事大芸种植的种植户接近三分之一;每到大芸集中种、采季节,种植户需要雇用其他村户帮忙种采,一天劳务费150元左右,大芸所带来的收入占每户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依托大芸致富购买汽车的,在村里也占三分之一。2020年托帕艾日克村脱贫摘帽,2023年年人均收入达23180元。

  沙漠“披绿”,村民“生金”。在托帕艾日克村与沙漠交界处,一排排红柳、梭梭,郁郁葱葱、连成一片;极目望去,远处新栽的红柳、梭梭苗迎风展枝,在沙漠腹地播种下一簇簇绿色的希望。

安居兴业生活美

  矢志向绿行,荒漠绘丹青。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推进,托帕艾日克村的绿色屏障进一步巩固,“三北”防护林建设实现由单一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多条以石榴树、红枣树、核桃树、桃树汇聚而成的“绿色长龙”,蜿蜒穿越村庄,实现了绿进沙退。年沙尘天数连年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民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生活。

  托帕艾日克村是远近闻名的“牛村”,养牛数量全县第一,村民贷款1200多万元发展养殖业,全村养殖牛700多头、羊将近10000只。工作队和村“两委”因势利导,在县乡相关专业部门的帮助下,抓好动物防疫、饲草料配套、牛羊肉销售和牛羊粪还田增加沙土地有机质等工作,为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打好基础。

  制作饲料、喂牛、打扫牛舍,麦萨伍尔·尤努斯在自家牛棚忙得不亦乐乎。麦萨伍尔是村里的养牛大户,圈里的肉牛各个膘肥体键,他说:“以前风沙很大,沙尘暴一来,庄稼、棚圈被毁得七七八八,日子都过不好。现在不一样了,沙尘少了,环境好了,有了防风林沙子过不来,可以发展养牛业,去年我养的牛卖掉了60多头,挣上钱了,给家里添置了不少新东西,日子越过越好。”

  说起村里的变化,托帕艾日克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贺振希深有感受:“2017年我曾在这里驻村,这次再来村里,变化真的很大,荒漠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让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今沙漠化已不再是威胁,治理得当,可以变成反哺村民的聚宝盆。我们村就在沙漠边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合成,村民种的水果特别甜,企业也在这里投资建设苗圃研究基地,去年村里还引来大芸加工企业,目前已建成投产。”

  治沙不是单纯地与自然争一个生存的机会,更是要治理人们心中的荒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过去,沙海旁的人们惧沙、怕沙,面对风沙只能背井离乡。如今,他们植绿拥抱大漠,发展沙产业增加收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托帕艾日克村正徐徐绘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画卷,展示着荒漠生态的崭新面貌。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周津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