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在沙海中铺展绿色画卷

2024-04-23 16:10:20    来源: 今日新疆

  一代代和田人,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在几十年的接续博弈中,人与沙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谐。和田地区也在书写“绿色奇迹”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治沙经验。

《今日新疆》记者  李晔 / 文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南枕巍巍昆仑,北傍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从这里流淌而过,在大漠边缘冲刷出片片绿洲;但同时,狂风掠过大漠,卷起漫天黄沙,不时向绿洲袭来,羊圈会被流沙湮没,农作物会被连根吹走。在这片绿洲与沙漠为伴的土地上,人与沙的博弈从未止歇,一代代和田人,在光阴流转中,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几十年的博弈中,人与沙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谐。和田地区也在书写“绿色奇迹”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治沙经验。

绿色铺底,构建生态屏障

  “一觉醒来,刚刚挖好的引水渠被黄沙覆盖,只好重新再挖。邻居家的羊圈被沙子埋了快一半,不得不举家搬迁。”“沙尘暴来袭,天顷刻间变得灰暗,沙子打在身上,无处躲藏,刚种下的梭梭苗被连根拔起。”回想起那些年沙进人退的场景,从小住在策勒县、现已两鬓微白的托合提热介甫·图尔荪仍心有余悸。上世纪80年代,流沙逼至策勒县城1.5公里处,全县面临着“沙临城下”的危局。如今,历经40多年,策勒县恢复沙漠自然植被25万亩,流沙后退8公里,风沙天气从每年270天降到126天,摆脱了沙漠对县城的威胁。策勒县林业和草原局防沙治沙监测中心主任图尔洪·加帕尔说:“现在这里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影响农田的气候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作物的产量也提高了。”

  策勒县的变化可以说是和田地区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和田地区始终坚持植绿,为生态改善铺就绿色底色,按照以水定绿、因地制宜的原则,紧紧围绕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南疆万里绿色长城目标,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年春季,和田地区会召开春季义务植树大会,在全地区掀起义务植树,造林治沙热潮,各县市分区块建设防沙治沙网格,今年春季全地区已完成植树造林4.18万亩,完成退化林修复1.622万亩,补植补造3.55万亩。

  在沙漠最前沿建起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播种耐旱沙生灌木,成为最外围的防线。在防风固沙区,选用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阻沙林,形成第二道防线。在最核心的农田防护林区,选择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的高大乔木,形成“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模式,用林将农田紧紧护住。

  这是几代和田治沙人接续奋斗,破解出的在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的极度干旱荒漠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的治沙密码。

  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降雨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呈断崖式下降……和田地区的变化具体而又生动。

科学施策,织牢绿色“围脖”

  在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看来,“治沙不是为了把沙漠消灭掉,和田地区七县一市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都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攻坚区,所以我们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化水平。”

  科学治沙离不开科技支撑。和田地区委托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按照“绿洲外围沙漠锁边、绿洲内部集中连片治理”工作要求,编制《和田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和县市规划。

  和田地区各县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确保防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对防沙治沙新材料、机械化设备等的研发力度,节约劳动成本,提高荒漠化防治效率。充分利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这一契机,建设荒漠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智库、沙漠治理知识库等,努力打造数字化荒漠治理新名片。

  民丰县到皮山县一带的防沙工作既是和田地区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匮乏、风沙危害深、经济水平低等原因,沙漠边缘始终未能形成连续的阻沙防护带。谈及这一情况,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治沙监测中心副主任王明洋说:“这一区域的防沙治沙工作,后期我们将通过封沙育林、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手段,在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漠边缘实施锁边治理,建设防护林草带,阻止沙漠扩张;在绿洲包裹的风沙源地实施攻坚工程,降低风沙危害影响;在绿洲内部条田林网缺失地带和防沙治沙空白区域实施歼灭战,推进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最终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风、阻沙、固沙’的治理目标。”

发展产业,实现“绿富”双赢

  治一片沙富一方百姓。和田地区把防沙治沙与沙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充分挖掘沙区土地价值,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积极推进肉苁蓉等中药材种植,持续扩大红柳、梭梭等适宜接种肉苁蓉等中药材的灌木的种植面积,实现沙产业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依托沙漠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展旅游,增加收入,通过发展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带动区域发展。

位于和田县塔瓦库勒乡的苁蓉小镇。许晓全/摄

  近年来,和田沙生作物加工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保健品、化妆品、饮料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相继面世,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因沙而生的特色经济已成为和田沙漠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沙里“刨”金,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做起了沙漠旅游的生意。依偎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苍凉雄阔的沙海景观在和田随处可见。其中,位于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阿和公路沿线的和田大漠湖杨生态景区是众多沙漠景观中的代表,景区内14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被沙海环抱。景区在保护现有湿地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沙漠摩托、骑马、骑骆驼、滑沙、帐篷式酒店等游玩餐饮项目,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5万多人次。游客在这里能够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当地人在这里也找到了就业机会。家住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的村民阿卜杜米吉提·合力力去年在景区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说:“以前四处打零工,挣的钱吃住就要花掉一大半,现在在家门口的景区当卡丁车司机,平均下来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里,我特别满意。”

  依托改善后的良好生态,洛浦县玉龙湾沙漠乐园、于田县龙湖旅游区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沙漠探险、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沙漠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沙漠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种植耐旱耐盐碱的沙枣、文冠果、红枣等经济林,开发沙漠旅游业……传统的治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以产业为支撑,防沙治沙工作不断转型,从防御为主到主动出击,从人沙对立到人沙和谐,和田地区紧握防沙治沙主动权,为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集聚着澎湃新动能。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周津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