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守卫

2024-04-23 16:10:47    来源: 今日新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40多年来,一批批科学家做科研、战黄沙,徐徐图之、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今日新疆》记者  任雅文 / 文

  “以前一刮风,经常是黄沙漫天,门都推不开,人也不敢出门,种的树苗也活不了。现在我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种了很多树,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周边还种植了几百亩红枣林,风沙再也进不来了。”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村民阿卜力克木·麦麦提明说。曾经,他所居住的村庄因风沙侵袭,大家不得不三次离开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流沙更是逼近到距策勒县县城边缘1.5公里处。怎样守护家园,成了当时策勒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人员正在查看分析土壤样本。王菲/摄

  为保护策勒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1983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正式成立。40多年过去了,从第一任策勒站站长张鹤年到现任站长曾凡江,防沙治沙这一课题在一批批科研人员手中接力。恢复生态、构建绿洲防护体系、荒漠植被可持续管理、绿洲农田稳定高产……科研人员与当地各族群众一道,建立了绿洲外围流沙综合治理模式,成功治沙134.51万亩,逼退城边流沙2至5公里,恢复了风沙线前沿38个自然村的农业生产。

绿色屏障逐渐加固

  气温变化剧烈、平原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天气极端干燥,多风沙,策勒恶劣的自然环境却成为科学家们研究防沙治沙的试验场。从策勒站建站第一天开始,张鹤年就带领科研人员用双脚丈量沙漠,寻找防沙的科学方法。此后,一代代科研人员更是与风沙过招,破解了荒漠化治理的密码。

  长期与沙漠作斗争,当地百姓积累了很多经验,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科学试验,最终将这些经验变成了“一河三带”多级防护体系联合固沙的策勒技术、“窄林多带”密集固沙的和田方案、“引洪拉沙”的南疆模式,有效让漫天黄沙慢下来、沉下来、固下来,成功阻拦了流沙进一步南移,保卫了沙漠边缘的策勒县城和周边乡镇的万亩农田。

  围绕科学防沙治沙,科研人员筛选了适合当地气候的治沙植物,成功地将沙漠控制在了原有范围内,并实现了绿洲边缘天然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眼下,策勒县策勒乡西北靠近沙漠边缘的村庄,都被人工林、灌木林、骆驼刺、红柳、梭梭等绿色植被以及农田所覆盖。在策勒站周边,防护生态植被林系统覆盖了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曾饱受风沙袭扰的策勒县达玛沟乡村民麦提库尔班·托合荪亲身参与了防沙工程,回忆往事,他感慨地说:“点点滴滴的努力汇聚成了我们与流沙抗衡的底气!”

  从科学防沙治沙,再到科学用沙,策勒站已经筛选出二十多种防沙、治沙的植物,恢复绿洲边缘天然植被25万亩。风沙前沿后退8公里,风沙天气由原来的270天下降到现在的126天。一代代策勒站科研人员与当地群众一道挥洒汗水,不断加固着策勒县的绿色屏障。

改良利用沙荒地

  除了沙漠植被研究、防风林科研、防沙固沙工程,科研人员还在探究沙荒地的更多可能,他们在沙漠—绿洲过渡带建立了“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体系。

  植被覆盖度提高后,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沙漠区域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林果业、人工红柳基地的建设,更是带动了当地沙产业的发展。

  随着防沙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策勒县防沙治沙效能日益凸显。沙荒地可以改良吗?可以种植哪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健康价值的作物?攻克了一个难关后,策勒站又将工作重心放到荒漠化土地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上来。这一次,他们把目光瞄向在和田有着千年历史的肉苁蓉。原始的肉苁蓉不论是接种率还是产量都比较低,提高产量的技术瓶颈长期难以突破。

  科研人员从肉苁蓉辅助授粉的技术开始研究,并研发了肉苁蓉种子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体系,每亩肉苁蓉种子基地可生产荒漠肉苁蓉净种1公斤左右,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种子产量。与此同时,科研人员成功将干旱区管花肉苁蓉与荒漠肉苁蓉进行接种,增强了肉苁蓉的耐抗性,加上肉苁蓉滴灌种植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和田肉苁蓉稳产高产5万余亩的大好局面。

  “我们已经建成了几公里的红柳肉苁蓉带,不仅作为绿色生态屏障,每年还能带来百余吨的新鲜肉苁蓉,大家种起来格外有劲。相信随着肉苁蓉产业发展,这片荒地终将变成沃土。”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肉苁蓉种植户麦麦提江·麦提如则说。

  如今,策勒人不仅守住了现有的土地,还征服了沙荒地。而肉苁蓉种植和田模式也被推广到内蒙古、宁夏等地,国际上的相关专家学者也纷纷来到和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让成果惠及更多国家

  “科研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现任策勒站站长曾凡江说。

  多年来,在策勒站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他们摸清了沙与植物、水分、养分和盐分的关系,在试验示范基地建立起荒漠植物优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技术模式。目前,该成果在南疆累计推广近5万亩,不仅为干旱区退化植被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特色生态产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研究”成果以及“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红柳造林技术”,1995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是全球范围迄今为止该领域最高级别的奖励。2013年以来,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借助科技合作项目,新疆荒漠化防治技术已惠及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8个国家进行了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公顷。

  昔日的流沙地变成了今朝的瓜果乡。策勒荒漠化防治技术不仅惠及新疆,在国内推广,更是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3月31日,策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约50余名师生走进了策勒站,研究人员化身科普老师,向他们介绍了沙漠知识,还讲述了防沙治沙理念和动植物保护等知识。近些年,在科研之外,策勒站还依托自身优势,结合乡村实际开展各类知识小讲堂、科普文化活动等,让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如今,策勒沙漠研究站已被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新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也是2023年新疆唯一入选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近5年,策勒站为自治区与和田地区的大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30余次,累计3500人次参与。

  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荒漠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策勒站成立40多年来,一批批科学家做科研、战黄沙,徐徐图之、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周津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