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一纸传

2024-04-07 17:03:24    来源: 今日新疆

  千年文脉一纸传

  这张纸,从历史深处走来,凝结着祖先智慧,承载着中华文脉,讲述着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中国故事,书写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篇章。

  ● 张迎春  沈雅屏 / 文

  水墨晕染壮美河山,丹青描绘幸福家园——前不久,由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疆润疆国画院、新疆美术馆承办的“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全国名家作品展”在新疆美术馆举办,百余幅精美画作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而与此同时,古老的桑皮纸,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它的历史渊源、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引人关注。

  这张纸,从历史深处走来,凝结着祖先智慧,承载着中华文脉,讲述着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中国故事,书写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篇章。

  千年岁月 一纸芳华

  纸,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

  史料记载,桑皮纸,源于汉代安徽古皖地区,古称汉皮纸。它结实而有韧性,被古人广泛用于书画、印钞、制扇、书籍装裱等等,号称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桑皮纸上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脚步抵达了新疆和田地区,在墨玉县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古老账本。

  据考证,早在唐代,和田已拥有以桑树皮为原料的造纸业。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当造纸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后,习惯于植桑摘果的和田居民就地取材,选用了桑树皮来造纸,后来此法传到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等地,成了西域造纸业的主角,桑皮纸渐成西域特产。公元8世纪桑皮纸制作技艺还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并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之路。

  一张淡黄色的桑皮纸,朴实无华,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它细密的纤维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了千年;它清晰的纹理,犹如中华文明的血脉,流淌了千年。这张纸成为西域与中原、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历史上,桑皮纸在天山南北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书写公文、契约、印制钞票外,还被用来制作雨伞、花帽、鞋子等,到明清时期,桑皮造纸已是新疆地区造纸业的主角,十分兴盛。天山南北有桑皮纸制作工匠近5000名,年产桑皮纸300多万张,基本实现新疆用纸的自产、自给、自足。乌鲁木齐还设有专门培养桑皮纸制作工匠的“桑皮造纸传习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除墨玉县几个家庭仍在制作桑皮纸外,桑皮造纸这门古老技艺濒临消失。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故宫大修时,专家惊奇地发现,乾隆卧室中的一幅大画用桑皮纸装裱,经过20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于是这项修复工程特选桑皮纸作为传统古画修复材料。之后,这一民间技艺重为世人关注。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与湖笔、徽墨、端砚等一起上榜,绽放出耀眼光芒。

  蓝靛金箔 迷人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唤醒了新疆桑皮纸制作的历史记忆,让人们重新认识桑皮纸、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文化价值、挖掘其文化内涵。这些年来,从自治区文旅部门到和田、吐鲁番等地政府,都将桑皮纸的保护与传承作为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推动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从墨色晕染、丹青描绘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古老的桑皮纸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它素净的颜色、古拙的质地,散发出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它、关注它、爱上它。

  2012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文化厅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展览被命名为“蓝靛金箔”。“蓝靛”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含义,喻意变化变革,后来居上。“金箔”作为一种特殊工艺,喻意经千锤百打,历百载千年,永不褪色。中国画与桑皮纸的创新结合,被寄予美好的祝愿与期许。

  通过这次画展,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魏宝山第一次了解到了桑皮纸。在他眼里,桑皮纸独特的纹理和纤维,与新疆大地的自然风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浩瀚的大沙漠、历史厚重的交河故城、还是气势雄伟的火焰山,只需轻轻勾勒描摹,效果就非常震撼,他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并由此开启了对桑皮纸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

  知之越深,爱之越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魏宝山越发地感到桑皮纸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同一般,保护和传承桑皮纸文化在魏宝山心中成了他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起,他和国画院的同事们开始携手国内外知名书画家研究推广桑皮纸,首创“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文化展览项目,逐步将桑皮纸与中国画、新疆文化旅游相结合,探索推广、挖掘利用、传承保护桑皮纸文化,使新疆桑皮纸和“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成为新疆文化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十多年来,新疆国画院致力于不断推动桑皮纸上画中国画的美术创作,先后策划举办“桑皮纸上的中国画——美术作品巡展”“一带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纸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活动,先后邀请全国各地200多位知名画家来到新疆采风写生,有近千位画家参与“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创作及展览活动,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两次资助,让新疆桑皮纸从天山脚下走向祖国各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画在新时代的相遇碰撞,书写了一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佳话。而在魏宝山的微信朋友圈里,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是不变的主题。无论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重彩、传统与现代……桑皮纸在水墨丹青渲染下,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魅力,也见证了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者、传承推广者的初心与匠心。

  与此同时,新疆国画院还联合北京援疆指挥部、湖南援疆指挥部、和田地区文旅局等单位,策划组织举办了桑皮纸上的中国画、桑皮纸上的农民画、桑皮纸上的儿童画等各种展览,使“桑皮纸上的中国画”这一响亮的文化品牌内涵更加丰富,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知名品牌;他们还研发了桑皮造纸体验包、明信片、团扇、钟表、台灯、剪纸等20多种颇具时代感和想象力的桑皮纸文创产品,让沉寂多年的桑皮纸走进艺术殿堂、走进百姓生活,焕发时代光彩,在文化润疆、富民兴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小小村庄,曾经鲜为人知的它,这些年因桑皮纸而闻名,村内遍布桑皮纸制作匠人。2021年4月,布达村的桑皮纸文化产业园建成使用,整个产业园以桑皮纸为元素打造,园内包含桑皮纸制作工坊、桑皮纸博物馆等,仅开园当月就吸引游客7000余人次。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切感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沉浸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与此同时,依托产业园发展,布达村的桑皮纸生产作坊已从过去的10户增加至27户,每户年平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直接带动就业人员200人,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3000人左右,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与吐鲁番市相邻的兵团第十二师221团,依托千亩桑树林,从2022年5月开始规划建设新疆第一家“桑文化产业园”,围绕桑皮造纸、酿酒、制茶等,打造独具特色、文旅融合的桑文化产业园,不断开拓桑皮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推向一个新高度。

  现在,制作和销售桑皮纸,已是和田地区墨玉县、吐鲁番市等地农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观赏和体验桑皮造纸,成为国内外游客和田之行、吐鲁番之旅的必选项。桑皮纸制作技艺已成为开展文化润疆、带动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古老桑皮纸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信自强 描绘新章

  2023年10月,距离和田4000多公里的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由新疆润疆国画院(原新疆国画院于2023年5月改制成立)和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的“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全国名家作品展”在这里举行,展览集结了新疆和全国各地的美术名家,他们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人文风情及援疆成果为主要题材,绘就了一百余幅桑皮纸国画佳作,展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征,吸引数十万沪上观众。这是中华艺术宫“海上观潮”艺术系列大展的重要展项之一,也是近年来在上海举办的首个以桑皮纸为创作媒介的美术展览。本次展览特邀了上海本地的15位艺术家首次体验桑皮纸创作,时隔千年,古老的桑皮纸依然见证着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传承,书写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崭新篇章。

  2018年10月,和田的石榴红了——全国知名画家“艺术为人民服务·南疆行”采风团一行,深入和田市、墨玉县、皮山县等地基层乡村采风写生,走进桑皮纸制作手工作坊、石榴采摘园现场写字作画,深入挖掘和田石榴和桑皮纸文化。

  宁夏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宋鸣感慨地说:“本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在桑皮纸上画石榴,还要在人民的心里画出团结、幸福、喜悦的红石榴,画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和田、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还尝试将桑皮纸产、学、研引入职业技术学校,在组织年轻人学习、交流桑皮纸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深入宣传桑皮纸的历史文化内涵。“桑皮纸进校园”等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也在一些学校蓬勃开展,桑皮纸承载的是中华文化,宣传的是家国情怀,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

  随着桑皮纸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桑皮纸不仅成为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的一个重要抓手,还在更广阔的时空下,滋养着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2017年7月,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纸美术作品展”上,数十幅反映新疆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的桑皮纸国画作品,让当地社会各界领略了新疆的大美、品味了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一幅幅桑皮纸国画作品,如一朵朵盛开的友谊之花,打动着异国观众的心。时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参赞吴长虹说:桑皮纸曾经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今又重焕光彩,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文明真正的魅力不是沉睡于历史,而是要开创未来。古老的桑皮纸制作技艺,让原本单薄的纸张可以坚韧顽强、历久弥新,正如桑皮纸上传承的中华文脉,绵延千年、不曾断绝。保护好传承好这悠悠文脉,就是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是我们齐心协力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美好的强大底气。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周津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