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才丨图尔洪·买提塞地:以前沙逼我搬家 现在我让沙生“金”

2024-12-19 12:02:17    来源: 天山网

图尔洪·买提塞地
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村民

  20多年来,图尔洪·买提塞地和他的团队把红柳、沙拐枣、柽柳的小苗植护成林,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离家门口越来越远,实现了“沙退人进”。


  沙漠边缘的坚守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和田地区策勒县曾是风沙肆虐的重灾区,县城因风沙侵袭被迫三次搬迁。

  “风卷黄沙漫天飞,白天刮风需点灯。”这句顺口溜曾是策勒县托帕艾日克村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图尔洪·买提塞地回忆起过去的生活环境,眉头紧皱:“一夜风沙,门口就堆起尺把厚的‘沙门槛’,早晨起来门都推不开。”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心中燃起了“治沙梦”。

  然而,势单力薄且缺乏技术的他,梦想一直未能实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在策勒县成立了治沙站,图尔洪·买提塞地才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一年,他32岁,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治沙的征途。

整理红柳树下的滴灌带。 胡礼政 摄

  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治沙并非易事,茫茫沙漠更是难以驯服。图尔洪·买提塞地和专家团队一起,不断摸索适合在沙漠中种植的树种。经过多次试验,他们最终选定了沙拐枣、骆驼刺、柽柳、沙漠桑等优势植被进行试种。

  然而,每次大风过后,栽种的苗木几乎都会被流沙埋没,需要人工清沙才能救活。新植一片林地,都需要栽种三次以上,花上三年时间。面对这样的困难,图尔洪·买提塞地从未退缩,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地补种、一次次地清沙,终于让沙漠中逐渐出现了绿色的生机。

  23年的时间里,图尔洪·买提塞地把红柳从家门口种到了15公里外,不断向沙漠进军。如今,他种植的植被已经覆盖了大片沙漠,实现了“绿进沙退”的人间奇迹。他的“战场”上,稀稀拉拉的红柳虽然只有10厘米高,但依然有不少新芽在慢慢生长,预示着沙漠正在被逐渐征服。

检修机械为移栽红柳苗做好准备。 胡礼政 摄

  治沙路上的希望与坚持

  治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图尔洪·买提塞地通过种植红柳等植被,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他的种植地每年都能产生一定的收入,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对于图尔洪·买提塞地来说,治沙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感慨地说:“小时候爸爸告诉我,风沙让我们搬了几次家,现在我们不但能跟沙漠抗衡了,我们还在不断战胜它,为沙漠披上了绿装。”

  图尔洪·买提塞地表示:“只要能动弹,我就不会停下植树的脚步。”他的坚持和信念,不仅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治沙事业中,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所能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力量。

  从沙漠变成绿洲需要多少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代代治沙人和风沙鏖战,与星辰相伴,接续奋斗,全民植绿,总有一天沙漠会种满希望、变成绿洲。图尔洪·买提塞地的治沙传奇,正是这一信念的最好诠释。

  (整合:赵静 资料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海报制作:赵静)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李娜 葛惠芹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