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  新疆木制“信函”这样保密

2022年12月16日 17:51:3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佉卢文木牍资料图。新疆博物馆提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没有现代化的加密技术,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新疆人传递“信函”时如何保密?新疆博物馆馆藏的佉卢文木牍,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居民在信息保密方面的聪明才智。

  在新疆博物馆一楼的新疆历史文物展厅里,3件佉卢文木牍安静地“躺”在展厅角落里,它们的外形分别为矩形、楔形、长条形,看似很不起眼,却是尼雅遗址出土的众多木牍中的代表性木牍文书。

  据新疆博物馆副研究员孙维国介绍,民丰县尼雅遗址陆续出土过为数不少的佉卢文木牍,其中,相当部分为国王敕谕、官府文书、买卖契约,另有一部分就是古代居民的“信函”。

陈列于新疆博物馆一楼展厅的佉卢文木牍。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这些“信函”的年代约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5世纪,由胡杨木制作,长16厘米左右,宽5厘米以上,木牍分上下两页, 上页为盖,下页为函,中间用褐色细毛绳分三道捆在槽沟中。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信函”书写方式和今天的信封、信纸有点类似,收件人写在封牍中央的右边,“信函”的内容则写在底牍上,写信人通常从底牍正面右上角写起,向左横行,如果底牍写不完,就接着写在封牍的底面,书写完毕以后,将封、底木牍盖在一起,用三道绳子捆扎结实。

  为防止“信函”内容泄密,古代居民会将捆绑“信件”的绳纽放置到封牍正面的泥槽中,再填上封泥,最后还要加盖印记。一旦有人偷看,收件人接到木牍后,马上能从拆掉的封泥印记上发现。

  封泥也称“泥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书的封缄形式之一,也是中国较早的文件保密手段。这种保密手段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很常见。

  尼雅遗址陆续出土的佉卢文木牍有数百件,很多木牍都是用封泥加密的原件,封泥上有动植物图案印记、希腊罗马诸神头像图案印记、汉文篆书印记图案等。

  “这些木牍体现了汉代简牍制度在西域的传播和运用,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新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维国说。

  佉卢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流行于印度西北部。公元前1世纪成为贵霜王朝的官方语言之一。东汉后期,佉卢文传入西域部分绿洲城邦,公元5世纪后,佉卢文因被弃用而成了“死文字”。

新疆博物馆一楼陈列的佉卢文木牍。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在尼雅绿洲集市上偶然发现了两块写着不知什么文字的小木板,对佉卢文稍有了解的他,很快意识到这些文字背后蕴藏着的重要历史。他找到了出土木板文书的尼雅废墟,“消失”了1500年的佉卢文随后重见天日。

  这些佉卢文木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换更迭,还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当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