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手抄本在新疆出土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写本

2022年11月29日 01:19:54    来源: 天山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和馆藏的《三国志》手抄本残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写本,出土于吐鲁番。这件国宝的来源,曾让很多人浮想联翩,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件国宝,探寻它的历史足迹。

  《三国志》写本的发现

  1965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安乐古城南面一公里的佛塔中,发掘出一个陶瓮。当打开后,发现陶瓮里有一纸质的文物,这就是最早的《三国志》,具体地说是西晋《三国志·吴书·吴王传》写本残卷。这一意外发现,惊动了当时的考古界,因为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国志》写本,无论是对中国书法的研究,还是对中原文化传入西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经专家鉴定,出土的《三国志》写本残卷,时代为晋(公元265至420年)。测量后得出:纵23厘米、横72.6厘米。本卷为纸本,作乌丝栏,残存41行,墨书570余字(其中有残缺字)。尽管有些字已模糊不清,但大部分字体依然很清晰,完全可以辨认出古代的书法字体。

  迄今为止,新疆共出土过两件《三国志·吴志》写本残卷。第一件,是1924年鄯善县出土的,残存《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至《张温传》部分内容,原件已流入日本。第二件,就是现馆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了。

  透过残卷写本看书法

  众所周知,《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他是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从小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他的老师是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吐鲁番出土的《三国志》,此抄件书写字体捺笔极重,隶书气味甚浓,有浓郁的晋代书法特点,也是《三国志》最早的抄本之一。

  中国古代的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艺术特点。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而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根据这一时期的晋代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

  不得不说,新疆馆藏的《三国志》写本残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隶书和魏晋书法为特点的文字,对研究古代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见证文化融合

  1972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刊发的内容认为,吐鲁番出土的《三国志》写本根据字体判断出:第一件为东晋抄本,第二件为西晋抄本。从新疆出土魏晋时期写本来看,这两种《三国志》写本的字体都比东晋、十六国时期简纸所见的字体更早,应该都写于西晋时期。

  由此看出,陈寿成书之后到西晋灭亡(公元315年)不过短短二十年,可见在此期间,《三国志》就从中原传入了新疆。文化在当时传入新疆的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而且这本残卷的纸张质地,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造纸原料。

  《三国志》从陈寿成书之后到西晋灭亡之前的短短二十年间,《三国志》已传入新疆,这更见证了当时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江涛整理)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