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卷用纸、用笔都有啥工艺
2022年11月29日 01:19:36 来源: 天山网
《三国志·吴书·吴王传》抄本残页在新疆被发现,我们视觉停留在纸上,《三国志·吴书·吴王传》抄本残页有人为是“左伯纸”,但也有人表示否定。
至于是什么纸,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先去探究一下,“左伯纸”是个什么纸?
汉灵帝时期,出现一位书法家兼造纸家左伯,曾经制造出当时认为最好的“左伯纸”。
“左伯(165—226),字子邑。山东东莱(今莱州) 人。……擅名汉末,又甚能做纸,汉兴,用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左伯纸,原料多用麻料和当地丰富的桑皮原料。当时先用麻料,麻料当时来自普通百姓用过的衣服,及其他麻制品,如麻袋,麻绳,麻鞋等,因为麻料比皮料韧性稍差,后有采用当地丰富的桑皮原料,或者根据纸的用途两种原料相互配比,桑皮纤维是韧皮纤维里面最长的,其韧性可见一斑,而麻料虽然纤维短,但其滤水效果好,两者结合所捞制的纸,质量甚优。
东汉时造纸原料应就地取材,山东临朐桑蚕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朐属齐)已成为桑蚕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汉代“皎洁如霜雪”的“齐纨”经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各地。杜甫曾这样描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反映了临朐一带桑蚕生产的盛况。而当时“齐鲁桑麻千亩”,造纸原料丰富,左伯是在山东造纸,西周地图标注当时临朐和莱州相邻,因此山东临朐手工纸既是左伯纸也顺理成章。
后人提到纸的起源史时往往将左伯与蔡伦并列,如唐李峤《纸》诗句:“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清乾隆帝《纸》诗句:“不知有汉蔡伦合,漫数唯莱左伯嘉。”乾隆《题金粟笺》 诗句:“蔡左徒曾纪传闻。”
左伯纸的原料以及工艺复杂于竹纸,不利于当时用纸量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手工纸里面的一个小众品种传承下来。但它寿、繁、古 、韧的四大特性,也是其他普通纸不可比拟的。
通过“左伯纸”,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新疆的桑皮纸。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故称桑皮纸。古皖国(今安徽)及新疆等地出产。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写经用纸为例,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载:“硬黄纸,唐人用以写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唐人写经用的是硬黄纸,纸质半透明。以树皮为原料,在成纸上浸染黄蘖汁液,使之呈现天然黄色,再在纸上均匀涂蜡,经砑光后,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称之为硬黄纸。这种纸最大的特点就是防虫蛀,耐保存,敦煌遗书历经千年风沙洗礼依然能保存下来,与采用硬黄纸有很大关系。只有采用分级蒸煮的古法制作出来的古纸,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写经用纸。
元·孔齐《笔品》中有云:“予幼时见笔之品,有所谓三副二毫者,以兔毫为心,用纸裹,隔年羊毫副之,凡二层”。古人所用书写之笔颇为讲究,有一重要的制笔工艺,名曰:“缠纸”。
缠纸工艺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敦煌遗书中的大量文献,多数是由当时盛行的“缠纸笔”写就的。缠纸笔所用毫,首以兔毛为主,品级以紫毫为上。野山兔项背之毫,称为紫毫。其柱为紫毫,披毫则为羊毫,据记载,隔年羊毫较佳。因笔头有缠纸工艺,体积偏大,为容纳笔头,笔杆直径更加粗大。笔杆用料讲究,多以凤眼、湘妃等为主。
如今,时光已去千余年,因抄写时代已经过去,“缠纸法”淡出人们视野。
《三国志·吴书·吴王传》抄本残页中可见乌丝栏。那么,什么是乌丝栏呢?乌丝栏就是在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栏亦作阑,或作襕。乌形容其色黑,丝形容其界格之细。
在古代用毛笔蘸墨,进行划线,可以如头发丝粗细,漂亮美观。
现如今可以用书法界尺进行划线,如古代作品相同效果。(□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江涛 整理)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