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忠:昌吉市社火演变初探

2022年11月08日 21:41:21    来源: 天山网

  昌吉市社火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清初的康熙、乾隆时代就很红火了;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诗词即为佐证。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纪晓岚因“漏言获罪”,被谪戍新疆“效力自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节时,纪晓岚应宁边(即昌吉城;昌吉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才被正式定名为昌吉县的)通判邀请至宁边城过春节。此间,纪晓岚观看了宁边城的社火活动,对县城商会社火班和农区三工、六工遣户社火班的表演是赞叹不已,遂即兴赋诗一首:

  箫鼓分曹社火齐,登场相赛舞狻猊。

  一声唱道西屯胜,飞舞红笺锦字题。

  这首诗的大意是:吹箫(借指吹唢呐的人)击鼓的人分列两旁,社火表演的人齐刷刷地登场耍起社火来,其中也有舞狮子的表演。表演中还有载歌载舞的秧歌队,他们声声唱的是西域屯垦的繁荣昌盛;在本场社火表演即将结束时,两只站在高高桌面上的舞狮,突然张开大口,吐出两幅用金粉书写的锦联;一幅写的是“风调雨顺”,一幅写的是“天下太平”。

  转瞬百年,到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新疆著名诗人尹绍萃也亲临昌吉,目睹了社火活动热闹的场景,并写《唱秧歌》一诗以记之:

  粉头花面舞婆娑,浪语风言信口哦。

  莫笑词粗形态丑,沿街犹自看人多。

  ……

  时至今日,昌吉市的社火承袭前辈,并发扬光大,使这一大型民间艺术活动经久不衰,且愈加繁荣。

  从昌吉市社火发展的历史上看,其可分为传统社火表演和现代社火表演两大类。

  昌吉市传统社火表演,源自清初。当时,为实施清朝廷“屯垦戍边”的大政方略,昌吉成了新疆最早的军屯、民屯地之一。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大批军、民次第进疆,被安置在各个屯垦区。同时,这些人也把原居住地的社火表演艺术带到了新疆,后经相互交流融合,就形成了新疆早期的社火表演形式。

  昌吉市传统社火又分为小班社火表演和大班社火表演。小班社火表演一般需要30人至40人,其各自的角色分工,可从流传在昌吉一带的民谣中得知。其民谣是这样说的:四个鼓子四个花,后面八个棒槌娃;左边一个苕公子,右边一个妖婆子;鼓乐人等场边站,膏药匠摇着拨浪鼓踏场子。所谓的四个鼓子,指的是四个手执小鼓的彩扮生角,四个花则指的是四个手执花棒的彩扮旦角,八个棒槌娃,指的是八个手执类似洗衣棒槌的彩扮童子生角;苕公子为一彩扮男丑角,妖婆子则为一彩扮女丑角;鼓乐队数人站在场子一边打鼓击镲,一伶牙俐齿,能说会唱的,自称是卖狗皮膏药的人(时称膏药匠,含有走过南,闯过北,经多见广之意的人)手持一把夸张硕大拨浪鼓在社火队前,领队和踏场子(类似内地社火队的伞头角色)。

  大班社火表演队,除具有小班社火表演队的那些角色人等外,还增加了舞狮、耍龙、高跷、跑驴、划旱船、扭秧歌等表演者。其参与表演的人数达百人,甚至几百人之多;场面恢弘壮观,声势憾人魂魄。

  昌吉市传统社火表演的情景大致是这样子的:社火班进入表演场地后(一般选在一个比较平坦宽敞的地方),膏药匠首先入场,他摇一把硕大的拨浪鼓,用秧歌舞步绕场一圈或两圈后(为下面的社火活动踏场子),见围观群众在场外基本安定下来,便面对观众边走边说一些民谚歌谣,方言俚语和即兴之词以吸引观众。时人谓之溜杂话或撂嘴子。这也算是整个社火活动中的一个“小节目”。

  膏药匠所溜的这些杂话通俗上口、风趣幽默、极具喜剧韵味;一般只说不唱,偶尔也有溜上一段后再唱几句的。说词分韵白、散白两种,唱则为民间小曲子。其内容基本上为送财道喜的吉利话,也有编说一段夸张、诙谐的小故事的。如:“我大哥名叫列龙,我二哥名叫列虎,单是我老三名叫列位”。

  本句说完,摇鼓(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鼓声停止,再继续说白:

  “我大哥卖得是汤药,我二哥卖得是丸药,单是我老三卖得是狗皮膏药。”(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

  “我这狗皮膏药与众不同!”(蹦噔噔)

  “哪些个不同?”(蹦噔噔)

  “有几种药物配成”(蹦噔噔)“哪几种药物?”(蹦噔噔)

  “我用的虱子的肝花虮子的心,癞瓜瓜的眉毛用半斤;”(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

  “燕鸡子空中放了一个屁。”举起拨浪鼓指向天空。(蹦噔噔)

  “打起来的蹚土用半斤”落下拨浪鼓指向地。(蹦噔噔)

  “戈壁滩上的灵芝草,不多不少用七根。”(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

  “把药放进炼丹炉,太上老君下苦工;炼了四十九天整,炼成的膏药实在灵。”(蹦噔噔、蹦噔噔)

  “我拿膏药去治病,贴到哪里都显灵。”(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

  “那一年闯王打北京,左眼中了一镖令,哎呦呻唤不住声,请我给他去治病。”(蹦噔噔、蹦噔噔)

  “我凿了他七八十凿子,”(蹦噔噔)

  “挖脓挖了七八十勺子,”(蹦噔噔)

  “膏药挤进去七八十橛子,”(蹦噔噔)

  “他立马好了谢神灵。”(蹦噔噔、蹦噔噔、蹦蹦噔噔、蹦噔噔)

  “闯王一高兴,封了我一个官可不小啊!”(蹦噔噔)

  “多大的一个官?”(蹦噔噔)

  “骑马骑不得,坐轿坐不得,封我一个步行跑的官。”

  扛起拨浪鼓用矮子步绕场一周,然后用新疆小曲子调唱道:“关二爷出关连斩五员将,古城壕边又斩蔡阳。把一个小曲子不该拿来唱,头公子(指社火队中的苕公子)二花(指社火队中的妖婆子)你们闹一场!”

  膏药匠唱完后立即退入后场,社火队演出就正式开始了。

  先是耍龙,也称舞龙,是传统社火活动中的内容之一。所舞的龙一般有九人组成,均为男性,其中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尾,其余的七人举龙身。表演时以二至四条龙为宜(不用单数);舞龙者相互配合默契,模仿龙的形态,使龙活灵活现;或腾飞于云海之间,或遨游于山川之上......舞龙结束时,要请在场的官员或德高望重的长者给龙点眼睛,以表示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继而舞狮,也称耍狮子,亦是传统社火活动中的内容之一。舞狮表演开始时,先由一名领狮者上场与观众见面,在抱拳施礼后,表演一套武术动作,先声夺人。随后两只狮子上场(一只狮子由两人扮演),跟着领狮者手中舞动的绣球起伏跳跃,腾挪翻滚,做出许多惊险美观的动作,尽展狮子的各种形态。更甚者是两只狮子在高高的木案上表演,直立、倒立、跳案等高难动作,深受观众的欢迎。

  跑驴,也是传统社火活动中的内容之一。这个表演节目是通过演绎一个故事进行的:春节时,一对年轻夫妻去女方家拜年,小伙子手拉缰绳前面走,小媳妇骑在毛驴(一人扮演)身上晃悠悠。途中遇到了一条水渠,小伙子一个箭步跳了过去。可毛驴怕水不肯过渠,任凭拉扯,它只是做一些前俯后仰的动作,结果把背上的小媳妇晃了下来。小伙子见自己的妻子被摔在地上,是又心疼又生气,越发用力狠拉缰绳。缰绳断了,小伙子摔了个仰板子,毛驴栽倒在渠边边。小伙子爬起来又跳过水渠,扶起躺在地上的妻子,然后踢了毛驴一脚;见毛驴一动不动,他只好用手去抬毛驴。毛驴发开了驴脾气,就是不站起来。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突然,毛驴自己站了起来,趁小伙子还未反应过来,报复性地踢了他一蹄子,然后撒着欢跑了。毛驴前面跑,小伙子后面追,经一番折腾,小伙子终于制服了毛驴......整个表演妙趣横生,引得观众笑声一片。

  扭秧歌更是大班传统社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节目,根据表演形式和舞者手持的道具划分,有彩绸秧歌、彩扇秧歌、绸帕秧歌、花棒秧歌、花伞秧歌等之说。表演者为简单的彩扮:即身穿较为鲜艳的衣服,戴头饰,穿绣花鞋等;人数不管多少,均要双数;基本步伐为秧歌十字步,兼有秧歌跳步或秧歌碎步。常表演的队形有:二龙吐须、四门抖底、二马分鬃、牡丹开花、蒜辫子、蛇蜕皮、卷菜心等。表演起来,前后衔接不断,千变万化,五彩纷呈,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时至今日,昌吉市现代社火表演是在继承传统社火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形成的。其主要表现:一是取消了传统社火中“膏药匠”的角色,改变成了彩车开道。彩车的车头及两厢,装扮形式美观大方,且具有明显的主题性,基本内容是展示本土繁荣、发展成果及名优特产等。彩车上站立街道居委会或乡镇领导和劳模、长者,寓意是干群一心、奋勇前进、国泰民安、前程似锦。二是在社火表演中还穿插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和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及学习引进的二鬼摔跤等表演。三是在社火表演的节目中,增加了新疆多元文化内涵,如在“跑驴”表演中,增加了阿凡提骑毛驴的风趣诙谐内容;在“秧歌”表演中,增加了回族花儿、宴席曲,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哈萨克族舞蹈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各民族和谐团结、同喜同乐、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四是增加了社火表演活动的时机,除在春节至元宵节表演之外,还在每年元旦、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进一步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作者:戴明忠)

   (资料来源: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