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寻找新疆社火的变迁

2022年11月08日 21:41:25    来源: 天山网

  摘  要:社火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大型群众性自娱自乐文艺形式,是在迎神赛会或者节庆时所扮演的杂耍、百戏,历代文史典籍中都有记载。新疆汉族社火是由历代的汉族移民带来的,既有家乡特色,又融入了新疆的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新疆社火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今后应在提高技巧、加强气势、突出特色和精心构思上再下功夫。

  关键词社火 典籍记载 国家级项目 新疆社火 特色 技巧 气势

  “社火”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大型群众性自娱自乐文艺形式,是在迎神赛会或者节庆时所扮演的杂耍、百戏。一般是在春节期间举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元夕、上元、元夜)达到高潮。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甘、青、新等地都很流行。其他时间也有举行的,这由各地崇拜的神仙显灵的时间决定。但它总是在农闲的时间举行。所以老百姓说“娘娘婆过会也讲时月。”

  “社火”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礼记·祭法》中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共工氏是古代的神话人物,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那“土地神”就是共工氏的儿子了。土地自古至今都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基础,在长期的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人们自然要祭祀崇拜。“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吃熟食、取暖,一刻也离不了。人们把“火”视为有灵性的,视为神物,也要祭祀崇拜。所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多地方都要建“土地庙”“火神庙”。在祭拜的时候,在举行一定的仪式之后,就要举行庙会,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意思是演给神看的,表达对神的感激,希望神的保佑,祛灾禳难,纳福求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娱人的,是人的狂欢节。所以说“过会是过人。”社火为什么一般都定在正月、在正月十五?因为春节是汉民族最大的节日,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在这一天当然就要好好热闹一番。

  在我国文史典籍中记录了社火表演的许多历史瞬间,使我们看到社火在宫廷、在民间的表现和发展。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角抵戏就是后来讲的“百戏。”张衡在《西京赋》里对于角抵戏的戏目说得很详细,爬杆、扛鼎、走绳、钻火圈、鱼龙曼延、化妆歌舞、吞刀吐火等。唐张族《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北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诗云“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皦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云:“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八卷有6月24日,神保观神生日,“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 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立春前一天,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伎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

  有一首很有名的词是专写元宵节社火盛况的,那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西北各省各地县的汉族都有自己的社火。陕西社火也非常普及,非常红火。陕西农村里有个传统,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社”是农村民众自发的组织单位,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村里的重要公共事务都由“社”这个基层组织决定。陕西的社火,始于西汉、隋唐,以灯节、舞龙、舞狮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在宋、明时达到兴盛时期。芯子、高跷、竹马、旱船、舞狮子、耍龙灯等多种娱乐形式统称为“社火”,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民间艺术。通过高难度动作和恰当的构思,扮演历史、神话传说或者现实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以惊险、出奇的感染力。

  社火中脸谱是不可少的。脸谱与戏曲艺术又紧相联系,是戏曲人物风格的造型艺术。一个人物或者一组人物就展现一个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道具。观众通过人物的纹饰组合,通过色彩,就辨识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红色是忠臣,白色是奸臣,黑色代表刚正,黄色是残暴,金银色是神妖。而宝鸡的社火脸谱历史特别悠久,文化内涵深厚,造型奇特,谱样齐全,组成的场面声势浩大,在陕西社火中独树一帜。宝鸡赤沙镇还有血社火,演绎武松怒杀西门庆的故事,构成特别看点的是以斧子、铡刀、剪刀刺入西门庆的头颅,特别恐怖血腥,故而叫血社火。这是全国唯一还保留的社火种类。它的“芯子”也很有特点,由小孩扮成戏剧人物,然后捆绑在一个牢固的铁架子上,架子上往往有三层人物设计,抬着走动时,人物在上面晃晃悠悠,做出各种表演动作。宝鸡社火2006年5月28日,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中国社火之乡。

  与宝鸡社火同时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还有山西潞城社火。潞城社火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目的是迎神赛社,春祈秋报,纳福禳灾。表现形式有祭祀、傩仪(脸谱面具、歌舞、装扮)、百戏、伎舞、厨艺、晃杠、阁跷、灯火、车船、武术等,城乡百姓轻歌狂舞,通宵达旦。可以说千姿百态,争奇斗胜。

  列为国家级汉族社火扩展项目的是河南浚县的社火。浚县社火以背阁、高跷、打竹马最有特点。背阁在明万历年间已经存在。据说故事起自王老太太梦游古庙会。它是以12个壮男、12个小孩来表演,基本形态是壮男通过各种方式背起孩子。小孩都扮作戏剧人物出现。踩高跷,也是扮作40多个戏剧人物来表演。观众对戏曲人物都很熟悉,乐意跟着看热闹。看点是技巧很惊险,有单腿蹿桌子,平地劈叉,踩70厘米高桥从桌上翻下。打竹马,用竹篾编成马形,糊上彩纸套在演员腰间,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十面埋伏阵等。

  这些已经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社火,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社火,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的从唐宋延续至今,有的也有三四百年历史,有深厚历史积淀,有广泛群众基础。

  二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各地社火有些共有的节目,比如旱船、秧歌、竹马、灯会、舞龙、舞狮等,在这些节目里当然也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所谓人有我奇,人有我好,更胜一筹。还有就是要“人无我有。”从民间挖掘出最具本地特色的节目,把它提炼、提高,上一个文化档次,成为本地的招牌节目,使人过目难忘。河北蔚县暖泉镇社火以打树花见长,将烧化的铁水(红色)、铜水(绿色)、铝水(白色)泼在城墙上,撞出各种颜色花朵。辽宁本溪社火,特点在于武社火、武秧歌。类似武打戏,有威武将军,各色兵卒,先排兵布阵,表演也套路清晰,节奏急促,一招一式,动作准确。代表节目有《百草山》《凤鸣关》。

  三是技巧精湛,高人一筹,可以说惊、险、奇、绝。同样是高、大、上的节目,有芯子、抬阁、脑阁,陕西洋县悬台社火,相传是智果寺僧人集各地芯子、背阁的精粹,结合僧人武功超群、技巧高超的优势,创造出“悬台社火”,悬台高10米,层层装饰莲叶、荷花、椅子、船及演员,还用木鱼、钟磬等法器伴奏,和其他社火大不相同。被誉为“悬台社火盖长安。”

  我们新疆的社火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汉族移民带来的,也保存了很多家乡社火的节目,家乡社火的某些特点。同时由于新疆汉族杂居较多,共有节目就比较多。新疆社火起于何时?很难说。可以确定的是,18世纪中叶平定大、小和卓和张格尔叛乱之后,1762年,惠远设立了“伊犁将军府”,总统天山南北军政事务,从此,新疆政局比较稳定,移民增多,也就带来了各地的娱乐文化,包括社火。纪晓岚1768年到1771年被流放到新疆,在乌鲁木齐住了3年,写下《乌鲁木齐杂诗》,其中就有记录元宵节活动的文字。如“绛蜡荧荧夜未残,游人踏月绕栏杆。迷离不解春灯谜,一笑中朝旧讲宫。”注说“元宵灯谜,亦同内地之风。而其词怪俚荒唐,百不解一。”这是说元宵节猜灯谜,内地也有。只是因为纪晓岚对边疆的语言风俗不熟,觉得用词怪俚荒唐,百不解一,难坏了这位大学士。“犊车辘轣满长街,火树银花对对开。无数红裙乱招手,游人拾得凤凰鞋。”注说“元夕张灯,诸屯妇女毕至。遗簪堕珥,终夜喧天。”这是说元宵节也是灯节,到处张灯结彩。街上车满为患。妇女也都出来了,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妇女的簪子、耳环、凤凰鞋都挤掉了。彻夜乐声,真是热闹。“摇曳兰桡唱采莲,春风明月放灯天。秦人只识连钱马,谁教歌儿荡画船。”这就是划旱船了,边表演划船的动作,边唱小曲子。所以作者加注说“灯船之戏亦与内地仿佛。”还有“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唱鸯哥。谁将红豆传新拍,记取摩诃兜勒歌。”注说“吐鲁番呼歌妓为鸯歌。春社扮番女唱番曲,侏俚不解,然亦靡靡可听。”元宵节之夜,百族共舞,也少不了少数民族,吐鲁番的歌女也唱起歌来,虽然听不懂唱词,也很好听。而且还有的把汉族歌曲唱出了民族风味,也是别开新面。所以很多年前,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在元宵之夜就已经开始了。

  林则徐被谪贬到伊犁以后,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惠远也亲历元宵节夜市盛况,曾形容为“遏云歌板沸如潮。”(《伊犁州非遗代表作》,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总社、伊犁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165页)邓廷桢在广东禁烟时与林则徐是战友,同时流放到伊犁,有《奉和少穆尚书元夕步月原韵》“边城也自作元宵,缥缈天山雪正消。熊隼猗那飘画戟,鱼龙曼延踏春潮。”(《历代西域诗钞》吴蔼宸选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229页)从这两位爱国先贤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约略想象很多年前,伊犁地区元宵节的情况,一个说歌舞响彻云霄,一个说“鱼龙漫衍,”完全是把内地隋唐时已有的装扮成鱼龙造型的大型化妆乐舞重现于塞外。洪亮吉写于1880年的《天山客话》记载了他在去伊犁途中,住在玛纳斯东关外客栈,也见到了“元宵灯火。”

  其实社火在新疆汉民族中是广泛存在的,无论在北疆、东疆还是南疆都有。新疆汉族社火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图腾类,龙灯、狮子;秧歌类;民俗类,旱船、太平车;滑稽类,大头娃娃;登高类,高跷等。非遗工作开始以后,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007年第一批就有玛纳斯县的汉族社火。2009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汉族社火又被列入自治区扩展项目。玛纳斯县的社火节目有骑毛驴、推洋车、踩高跷、扭秧歌、舞龙、舞狮、跑旱船等,还有规模盛大的灯会,各种造型的花灯、走马灯、八卦灯、宫灯、水晶灯等光彩夺目。巴里坤县的社火,由于地近内地,又处天山北道要冲,历史也很悠久。1993年元宵节有十支社火队演绎了13种节目,有大小秧歌、花鼓、花棒、霸王鞭、大头娃、红绸舞、高跷、低跷、竹马、鹬蚌相争、抬阁脑阁、二鬼摔跤等,也是五花八门,各竞美好。

  昌吉社火也是存在较早的,而且规模大,影响广。关于昌吉表演社火的情景,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里也有记载:“古牧地屯与昌吉头屯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昌吉人舞酣之时,忽喷出红笺五尺,金书‘太平天下’,随风飞舞。众目喧观,遂为擅胜。”这个记述非常具体,非常生动。一定是狮子站到了高台上,忽然从嘴里喷出了五尺长的红条幅,上书金字“太平天下。”出人意料,拔得头筹。这个记载,大概也是有关新疆社火最早的记载,对于新疆很有意义,对于昌吉更有意义。

  19世纪70年代平定阿古柏叛乱之后,新疆建省,政局稳定,内地移民落户昌吉的更多,昌吉社火更加红火起来。据文献记载,1934年起,在盛世才实行“六大政策”的前提下,各民族成立文化促进会,昌吉各省移民纷纷建立同乡会馆,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凝聚人气,每年年节也都要举办社火,展示最有特色的家乡社火文化。河南会馆的狮子舞孔武雄健、气势夺人,二鬼摔跤一人两扮、幽默诙谐,陕西会馆的高台芯子由儿童装扮《白蛇传》等戏曲人物,天津会馆的高跷也是按戏目分项表演,文跷边走边唱,武跷翻跌打斗,登高劈叉。陕北秧歌融汇旱船、跑驴、霸王鞭各种民间舞蹈,走街串户,挨门拜年,互争高下,把昌吉社火推向了巅峰。

  改革开放以后,自1981年起,昌吉社火开始恢复,并逐年发展。2008年的“金鼠闹春、喜迎奥运”大型社火表演活动,全市13个乡镇、街道的31支社火队、近七千人参加。除了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还有回族花儿、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更增加了太极拳、功夫扇等体育项目,引进了广东狮子舞、云南花伞舞、陕北威风锣鼓等,使人耳目一新。中央电视台作了现场报道。

  昌吉社火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融合了现代审美意识,是一种群众容易学习、容易参与、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积淀了深厚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保存价值。

  作者简介: 周建国 新疆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