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社火:天山南北舞出新春华章

2022年11月08日 17:05:52    来源: 天山网

  每年春节到元宵节,新疆各地就会开展红红火火的社火表演活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社火表演,跟着队伍边看边品,其乐融融。新疆社火早已演变成了一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

  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火表演,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社火表演也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

  新疆社火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歌舞形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民间社火(新疆社火)名列其中。

  2022年1月18日,队员们在排练秧歌。临近春节,位于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的秧歌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排练舞龙、舞狮、扇子舞。秧歌队的每个队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他们踏着喜庆的鼓点、和着欢快的节拍,或走或跳,舞出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浓浓的年味,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营造喜庆欢乐氛围。王俊伟摄

  2018年2月9日,兵团第二师33团职工群众在文化广场上进行舞龙表演。当天,该团举办社火迎新春活动,25支职工社火队表演了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子等传统节目,喜迎新年。(图片由新疆图片总汇提供)

  社火在传承中发展

  新疆社火是自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产物,也是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结晶。它有力地证明了新疆文化历来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发展,其多元一体文化的特征是不容置疑的。

  新疆社火以鼓、钹、铙、锣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锣鼓乐为主,同时融入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山东、东北、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地社火(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等内容)基础上,新疆社火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其中,吸纳了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

  现在的新疆社火规模越来越庞大,通常以四门抖、卷白菜、蛇脱皮、龙吐须、蒜辫子等秧歌队形演绎二鬼摔跤、西天取经、老寿星等民间传说内容;通过红绸、彩扇、动脖子、抖肩等少数民族舞蹈,表现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景象。

  新疆社火将丰富的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融入到表演中。每一部分既独立成篇,又立体统一,内容非常丰富。

  相关文献记载,随着疆外省份人口的不断迁入,花环队、威风锣鼓队和扇子舞、卡通表演等也融入到社火中,形成既有传统社火特点,又有新疆地域特点。同时,新疆社火在各种传统内容的表演中增加了宣传党的好政策、扶贫帮困、精准扶贫、不忘初心等新内容。

  新疆社火表演中舞步和手势动作,有些就具有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回族宴席舞以及哈萨克族黑走马等舞蹈的表演形式。

  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杨永睿介绍说,社火演出过程中,民众均自发自愿参与,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村社之间的和睦关系得到了维系。

  2022年2月1日,若羌县铁干里克镇、若羌镇、吾塔木乡3支社火队在若羌县楼兰生态广场进行表演。□李泓艳 摄

  2018年3月1日,兵团第八师143团举办元宵节社火表演。2000多名团场职工观看老年秧歌舞、丰收鼓、闹花灯等节目,喜迎元宵节。(图片由新疆图片总汇提供

  社火历史渊源深厚

  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新疆社火”的代表,其兴起、发展与历史上昌吉的屯垦过程及各省同乡会馆的建立是分不开的。昌吉社火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1770年前后)。在昌吉建县(1773年)年间,来自关内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屯民已在这里扎根。他们把各自家乡社火的习俗也带到了昌吉。

  自1934年起,各省同乡会馆先后建立。来自五湖四海的会馆为活跃生活、凝聚人气,年节期间总要走街串巷,舞龙耍狮,举办社火演出。各个会馆的社火既保持原籍特征,又逐渐融入其他省的风格,各家社火一边表演一边比赛,如此就促进了社火花样不断翻新、规模不断增大,争奇斗艳、绽放异彩。

  “文革”期间社火被批为“四旧”,表演活动一度停止。从1981年开始,昌吉“新疆社火”逐步恢复和发展。起初多为群众自发组织,虽然遍地开花,但规模不大。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昌吉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社火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每年昌吉州社火表演活动有近十万人参加演出。

  2022年2月15日,演员在表演跑旱船。当日,伊宁市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在伊犁河旅游风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人们赏花灯、看社火,欢欢喜喜闹元宵。天山网-新疆日报 记者邹懿 摄

  2017年2月11日,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在为观众表演。当日,北屯市举办大型社火,来自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1000余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用多民族文化元素助阵社火表演。(图片由新疆图片总汇提供)

  关键技术亟需抢救

  杨永睿介绍,社火主要由社火班子成员及表演团体进行传承。“社火头”是核心传承人,在农闲时组织编排、练习,根据情况对成员进行各行当的分工。他们在新疆社火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需要下大力气抓。

  吉木萨尔县县级社火传承人杨学义擅长制作社火道具草龙,这位退休教师多年来一直是老台乡社火表演的编导。他有时也会教自己的儿孙及其他晚辈学习社火表演技能。他感慨道:“现在年轻人学习、工作忙,主动参与社火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很担心社火的传承问题。”

  杨永睿说:“社火中的一些关键技能断层严重,成为影响社火发展的主要问题。社火中有难度的高桌狮子、高台表演项目已濒危,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 。”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