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丨和田约特干文物,讲述中西交融的故事

2022年12月15日 19:47:34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图片

▲人面兽首陶塑(喜面)

▲人面兽首陶塑(怒面)

  走进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这里陈列着许多风格奇特、小巧玲珑的陶塑作品。这些出土于和田地区约特干遗址的珍贵文物,既不是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又不同于西方的雕塑艺术,表现出较强的中西融合特点。

  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县西南巴格其镇艾拉曼村,遗址面积约10平方公里,被专家们称为古代于阗国都的圣地。遗址地表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掩压文化层的土壤是长期堆积而成的灌溉淤土。100多年前,这里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被国外“探险家”盗走,有些文物至今仍陈列于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中。

  于阗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受汉朝政府管辖。古代于阗国有着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20世纪初,斯坦因在约特干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珍宝,有陶塑、铜像、印章、玉块、汉代五铢钱、开元通宝等数百件,说明于阗不仅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而且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地。

  约特干遗址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汉代至唐代于阗古国的陶塑艺术作品。从种类上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巧精致的动物形象,特别是那些举止滑稽的猴子,数量最多。陈列的一组伎乐陶猴,高度仅1.5至2.6厘米,猴子均呈跪状,有吹排萧的,有击鼓的,有弹琵琶的,无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专家们认为,早在汉代,于阗乐舞就传入了中原地区。《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于阗佛曲和乐器胡笛,它们对中原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宫廷九部乐中,把于阗佛曲列入西凉部音乐中,收入宫廷典籍。

  在约特干出土的陶塑艺术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人面陶塑。和田博物馆陈列一件1976年出土的陶塑,是一位上端深目高鼻、眉头紧锁,下端浓须美髯的老者形象,面部刻画生动,古朴大方。现陈列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的两件唐代人面兽首陶塑,形状更加独特。一为喜面,一为怒面,两个陶塑从顶端到下部有一连通的圆孔,可以用来灌注液体。喜面者脸部洋溢喜气,头戴缠头尖帽,眉毛弯弯翘起,眼睛含着笑意。嬉笑的双唇上镶嵌着上翘的八字胡,浓密弯曲的山羊胡掩盖了下颌。怒面者双眉紧锁,脸含怒气,双眼圆睁,嘴唇紧闭,蓄着浓密厚实的八字胡和山羊胡。

  这些陶塑艺术作品独具匠心,表现出古代于阗雕塑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物专家孙机认为,这种兽首陶塑起源于西方,距今3500年前,在克里特岛就出现过这种器物,由兽角演变而来。传入希腊后,器物的底部才被加上兽首装饰,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在古希腊人眼中,“来通”是一种圣物,用它注酒能够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距今3000年前,“来通”传入西亚。到了汉代之后又由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和中原地区。

  除了“来通”之外,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约特干陶壶、陶罐也别具特色。其陶壶造型单纯、优雅,与希腊的葡萄酒容器相似。另一件陶罐的年代也为汉晋时期,其阴刻、堆贴纹饰在约特干文物中十分常见。

  俄罗斯圣彼德堡艾米尔塔什博物馆也收藏着大量约特干文物,基本上都是陶塑艺术作品,以猴面陶塑、人面陶塑和骆驼陶俑最多。猴面陶塑小巧精致,将猴的灵性与好动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人面陶塑则注重刻画面部表情,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他们戴着各式帽子,头发卷曲,生活气息浓郁。陶塑骆驼小巧精致,驼背上重重的行囊,将沙漠之舟的艺术形象雕刻得惟妙惟肖。

[责任编辑: 权治华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