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里探寻新疆马文化

2023-05-06 01:36:18    来源: 929文化旅游广播

  在新疆出土文物中,有关马的题材种类多种多样。马与人类在地球上共同进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但最终与人类走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一起探寻西域源远流长的马文化。

  唐彩绘泥塑骏马佣

  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中的“唐彩绘泥塑骏马俑”,高75厘米,长83厘米,通体为淡青色,体形比例匀称、面部清秀、双耳耸立、眼若悬铃、炯炯有神。头向左微斜,张着嘴似在嘶鸣,神色机敏,好像在倾听并注视着什么;马俑塑的汗沟深长,短尾后翘,腕促蹄高,俨然卓立。马俑颈处悬挂着一串火焰般的红繁璎珞,引人注目。这种特有的饰物更能衬托出骏马的矫健与洒脱。虽然未做奔驰状,但在静态中含蓄着奔腾之势,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这是一匹举步轻捷,速力兼备,而有耐力的战马形象。

  彩绘泥塑打马球佣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高30.5厘米,长38厘米。骑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褐色长袍,足穿马靴,紧踩马镫,上身略向前倾,右臂扬起,手中握着一根弧形木杖,做“执杖击球状”。

  马具

  1.节约

  节约本意是在节点上加以约束。接下来我们介绍的“节约”不是一个词而是古代一个重要的物件,是马的用具。古人的马具上有很多带子,有的带子需要相互交叉扎绑,在扎绑的时候需要在两条带子交叉的位置放置一种配件,就是“节约”。(铜节约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拜城多岗墓地出土)

  2.鞍

  鞍在我国春秋时开始出现其雏形,秦汉时已有完整的马鞍,不过鞍桥较低,以后为防止骑者坠马,鞍桥逐渐加高,三国时已有制作精致的高桥鞍。魏晋南北朝时,鞍的前后桥都呈垂直状。到了唐代,马鞍的央视改变了过去高桥垂直鞍的形制,后鞍桥向后倾斜,便于乘骑者上下方便,称之为“后桥倾斜鞍”

  (彩绘泥塑马鞍 唐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据考古专家统计的数据资料证明:在全国各地的隋唐墓葬中,随葬有泥俑的,只发现于河南的安阳地区和新疆吐鲁番地区,数量约在千件左右,陶俑则遍布全国各地,总数约在数万件以上。而其他地方由于雨水充足,地下水位高,发掘时泥俑都很酥软,而且很多都无法取起;再者泥俑工艺制作简单粗糙,无法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泥俑相比,可见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唐代泥塑骏马俑的珍贵。它继承和发扬了先秦以来中国俑塑艺术的民族优良传统,其作品既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又是唐代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是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的必然反映。这也正是吐鲁番地区泥塑俑类的产生、发展,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时期新疆和中国泥塑史的欠缺,丰富了新疆和中国雕塑史的内涵,为研究新疆和中国雕塑史,葬俗史,以及社会文化史,提供了翔实的珍贵素材,是中国古代雕塑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文字:929文化旅游广播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责任编辑: 魏江涛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