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四代“养马人”的传承之路

2023-05-06 19:04:18    来源: 天山网

  从第一代专家赵天佐,到姚新奎,到现任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军,再到博士研究生袁鑫鑫,四代“养马人”耕耘在马业发展之路上。

  “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培育的赛马能在世界大赛中拿奖。”这是新疆马业协会理事长、新疆农业大学马产业研究院院长姚新奎的愿望。

  新疆马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是他们,把对马的研究从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传统领域一步步推进到现代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生物制药等产业,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们让马业从畜牧科学中展露头角,逐渐成为一门分类越来越细的热门学科。

  从第一代专家赵天佐,到姚新奎,到现任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军,再到博士研究生袁鑫鑫,四代“养马人”耕耘在马业发展之路上。他们一心让马儿更加欢畅地奔跑在天山南北的草场上,跑出催人振奋的气势,跑出产业振兴的希望。

1987年,赵天佐(右五)、姚新奎(左三)和普氏野马还乡保种课题组负责人在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孟军供图

“你们必须要超过我”

  姚新奎与马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小时候。担任兵团某连指导员的父亲有一匹作为交通工具的马。虽然“公车”不能私用,父亲从不允许他坐上马背,但每天与马玩耍亲近,让年幼的姚新奎和这种颇具灵性的动物建立了感情。

  1978年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即今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学本科后,姚新奎终于跨上马背,在学校马场学会了骑马。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对马的研究。从1986年读研起,一直跟随养马学教研室主任赵天佐系统学习马学专业。

  赵天佐,1955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来到新疆八一农学院支援边疆建设,与他同行的还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梁其英。他曾经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马匹生产学》主编,参加伊犁马、焉耆马、伊吾马的育种工作,为研究马付出一生心血。

  “老师把自己的两位研究生我和张列兵当成自家孩子一样,家里做了好吃的就叫我们去吃,有学术会议就带着我们去参会,引领我们走上科研道路。”提起老师赵天佐,姚新奎放慢语速。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研究伊吾马。他在当时的伊吾军马场住了一年。

  上世纪 80年代,赵天佐去德国考察,回来后说: “你们必须要超过我,要出国学习!”

  1997年,姚新奎被国家体委中国马术协会推荐前往英国留学。第二年又前往法国学习。

  国外的马术行业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至今,国内马术赛事上中国运动员骑的都是国外品种的高头大马。中国是世界养马大国,他始终希望让祖国的马产业跻身世界一流。一米八的身高、俊朗的外表、合体的衣着和开朗的性格让姚新奎在国外学习期间结交一大帮朋友,最大限度吸收国外经验。

  “英国有57个赛马场,我去过50个。法国有270余个赛马场,我去过近200个。”姚新奎说。

  “目前,赛马、马术等领域我们在向国外学习。我相信将来世界马产业的行业标准会由我们中国人来制定。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相信我们中国人会加快速度赶超上来。”

  姚新奎经常出国学习,每次都带着学生。 “我的很多学生都出国学习过,让他们多学习国外的发展经验。”

  如今,在新疆农业大学,马产业研究院团队因为氛围融洽而被外界称道。

  “都是赵老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姚新奎说。

  2012年,赵天佐在香港去世,姚新奎接过了老师的衣钵。作为中国马业协会副理事长,他承担国家及自治区马业发展规划编制等重大任务,成为国内马产业的领军人。

姚新奎在新疆野马集团的马厩抚摸一匹汗血马(即阿哈尔捷金马)。 孟军供图

  “江苏和昭苏都是我的家乡”

  在姚新奎的办公室,一个整齐的软陶人偶方阵就摆在沙发旁的茶几上。93个模样、神情各异的软陶人偶代表着他教过的研究生们,站在最前面是姚新奎。这是去年姚新奎60岁生日时,孟军和其他学生送给他的礼物。

  孟军是江苏盐城人,自从 2007年来到新疆成为姚新奎的研究生,开始研究马。

  姚新奎能在孟军身上感受到文人的豪情,对马、对科研、对学生,都是一腔热情、坚持到底。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当问到一个江苏人来新疆研究畜牧有什么想法时,孟军回答: “古诗中策马奔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非常壮美。”

  “你喜欢马?”孟军点头。姚新奎当即就决定招收这名研究生。他没想到孟军搞科研一头钻进昭苏马场不愿意回学校。

  研究生们每年一半时间都要住在昭苏马场,喂马、铲粪、观察、记录、骑马,培养人马亲和关系才能做好课题研究。山区海拔超过2500米,雨水、冰雹说来就来。

  “一次我去山上看他,他和福建来的研究生潘晓东就住在河边扎的行军帐篷里。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馕,打电话要爬到山顶上才有信号。害怕他们身体出个三长两短,我赶紧去县城买来了几大箱矿泉水。”姚新奎没有想到他这么能吃苦。

  孟军不愿多谈自己,只崇敬姚老师四十多年做一件事的坚持。 “今天我们从乌鲁木齐到昭苏坐火车不到一天就到了。以前老师来一次昭苏要坐几天汽车。条件再艰苦,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和热情。”

  “江苏和昭苏都是我的家乡,都有我的兄弟姐妹。我是‘疆苏’人。”孟军说。

孟军(左二)在昭苏县伊犁马繁育中心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中给同学们讲解马冻精生产过程。孟军供图

  “他们把马儿当孩子”

  2022年2月28日,在昭苏县伊犁种马场举办的伊犁州马术人才培训班结业,会场上忙忙碌碌的除了当地工作人员,还有孟军带领的学生们。

  前三代专家的努力,换来了今天马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孟军的学生作为第四代养马人开始为新疆马业领跑全国释放青春力量。

  27岁的袁鑫鑫自2014年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一直跟随孟军研究马,去年成为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老师们把伊犁马当作自己的孩子制定培育规划。按照速度、耐力、速步、越障等进行分类培育。先登记,就像小孩上户口一样,断奶后需要摄入营养并接触人,就同小学一样;等到一岁之后就可以参加阶段性调教训练进行骑乘,就和中学一样;等到伊犁马成年后就可以参加比赛,获得的荣誉证书就是它们的大学毕业证。老师们也以伊犁马获得的荣誉骄傲自豪,就像自己孩子获奖一样。”

  “遇到孟老师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去年,我在昭苏马场的山上住着做科研,记录运动马的各项数据。我平时吃的东西够不够,试验设备能不能及时充电,这些细节都被孟老师一一照顾着。”袁鑫鑫说。

袁鑫鑫在天马文化园中抱着刚出生的设特兰矮马。李雪妍摄

  为了让这群城市长大的孩子住得舒适些,孟军在昭苏马场买了一套房子,自己粉刷墙壁,装上热水器和WiFi,又买了一辆二手车方便出行。

  8年时间,袁鑫鑫只见孟军生过一次气。那是读本科时,在焉耆回族自治县支农采收红辣椒。 “那一次我们没有完成规定采收任务,孟老师对我们有些失望。”不踏实劳动,就干不成事。这是他们得到的教训。

  袁鑫鑫他们这批学生已经有了13人,他们有一个微信群名字叫“以梦为马”。

  2021年秋,一批大一新生入读新疆农业大学马业科学专业本科,这是该校马业专业的首批本科生。

  “养马人”的队伍正变得越来越庞大。 “我特别喜欢孟军的大公无私,凡事宁愿自己吃点亏,也要带着大家共同把事业干好。”姚新奎说,他一定会超过我,这样马产业这个学科才能不断进步。  

  (文/《今日新疆》记者 成越越  原载于《今日新疆》2002年第5期)

[责任编辑: 魏江涛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