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唐代如何安置伤残士兵?这份新疆出土的文书有记载
2024-07-20 14:25:00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1964年新疆阿斯塔那35号墓葬出土了一份文书,上面记录了唐代士兵孙海藏在行军途中因疾病反复发作,无法继续跟随军队前进,军队将他交给当地政府安置的全部经过。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备案之后的日子过得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唐西州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检兵孙海藏患状事》,回到那公元618至907年去看看。
唐人孙海藏,身体不太好,同时患有癫痫和痔漏,每次病痛发作,苦不堪言。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当地招募从军时,他竟然被征入伍,成为波斯道行军中的一名士兵。
入伍后孙海藏随军队一路奔波,到达蒲昌县。不幸病痛发作越来越频繁,军队经过检查,认为他的病情比较严重,无法继续跟随军队,于是发出公文把孙海藏交给了柳中县,让他留在那里安养。跟当地官员发文等孙海藏病情好转之后,让他继续追赶军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孙海藏觉得自己的身体可以了,他立即出发,追赶军队。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追上了。孙海藏继续过上了军旅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当军队到达交河县时,孙海藏的病又开始反复发作。交河县官方对孙海藏进行了复查,认为他无法继续跟随军队前进,只能留在交河安养,并且发出公文向军队方面报告。军队把孙海藏的病情用公文形式向西州政府作了通报,于是,西州政府下发公文给高昌县,取消了孙海藏的这次军役,让他就地落户在高昌县太平乡。
根据文书记载,由于孙海藏的情况还具备办理残疾人手续的条件,于是,相关部门按照唐代制度规定,在对他的情况反复核查,并且向证明人、里正、医生、保人求证后,最终给他办理了入疾手续。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为了保障残疾者的正常生活,根据“三疾”(残疾、废疾和笃疾)情况的不同,对残疾者给予实物救济、受田优待、减免赋役和收容侍养等救助,对笃疾严重者还配给侍丁。由此可见,孙海藏在此次从军途中,虽遭遇病痛折磨的不幸,但得到了政府很好的安置。
统筹:杨涛
策划:葛惠芹 廖映月
编导:廖映月
剪辑:赵静
特别鸣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出品:新疆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