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古代新疆人的“密函”怎样防偷窥
2024-07-22 14:25:00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纸张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古人们更多地使用木椟或者竹简来书写公文和信件。古时候没有安全密钥、没有防伪水印,木牍竹简也用不到数字防火墙,那咱们的老祖宗们是怎样防止重要文书泄密的呢?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陆续出土的佉卢文木牍刚好能为我们揭晓答案。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信函”书写方式和今天的信封、信纸有点类似,收件人写在封牍中央的右边,“信函”的内容则写在底牍上,如果底牍写不完,就接着写在封牍的底面。书写完毕以后,将封、底木牍盖在一起,再用三道绳子捆扎结实。一封结实耐用、不怕风吹日晒的“信”就完成啦!
为防止“信函”内容泄密,古人还会将捆绑“信件”的绳纽放置到封牍正面的泥槽中,再填上封泥,最后还要加盖印记。一旦有人偷看,收件人接到木牍后马上能从拆掉的封泥印记上发现。
这种保密手段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很常见,尼雅遗址的这些木牍体现了汉代简牍制度在西域的传播和运用,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统筹:杨涛
策划:葛惠芹 廖映月
编导:廖映月
制片:赵静
剪辑:卡那提·胡尔马尼亚
特别鸣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出品:新疆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