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600多年前的纸币如何防伪?来看看古人的高超智慧

2024-08-03 15:12:0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600多年前的纸币如何防伪?一旦出现纸币造假,官府将如何处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中一枚“大明通行宝钞”,展现了古人在纸币防伪技术方面的高超智慧。

  宝钞大小如同A4纸张,长31.7厘米、宽20厘米,青灰色,桑皮纸。最上方写着“大明通行宝钞”,正中写着面额“壹贯”,下面还有印造部门户部的声明,写着对伪造假币者的惩罚措施:“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大明宝钞有多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和十文,共11种。《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这种宝钞和铜钱一起,都是当时全国流通的货币。

  在它发行的一百余年里,造假现象很少发生,除了官府的管控,其独特的防伪技术也功不可没。

  那么,明代政府为了防止宝钞造假,采用了哪些措施和技术?

  首先,从钞料上防伪。据悉,明代沿用元代制钞方法,采用的制钞原料是桑穰,就是剥掉桑树皮后,桑树皮与树肉之间一层极薄的内皮,这种材料极不容易仿制。政府对钞料的管控也极其严格,使伪造者几乎没有原料来源。

  其次,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术,使伪造者难以照原样刻印。

  最后,在纸币印信上加入防伪技术。大明宝钞正面盖有两方红色官印,一是“大明宝钞之印”,另一个是“宝钞提举司印”;背面也有两方印章,即红色官印“印造宝钞局印”和油墨印的钱币面额币值。据悉,上述印章都有防伪暗记,民间很难仿造。

  除了上述防伪技术措施,明代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大明律》明确规定:“惟铜铁私铸者,故斩。”朝廷对伪造纸币的行为也有此规定。大明通行宝钞下部均印有“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的警戒性文字。“这种法律惩戒与经济奖赏相结合的制度,在维护宝钞的权威性和保障其在全国正常流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博物馆研究人员说。

统筹:杨涛

策划:葛惠芹 廖映月

编导:赵静

剪辑:赵静

特别鸣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出品:新疆报业集团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苏比努尔·阿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