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时间的力量: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2024-09-14 12:20:27 来源: 天山网
在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和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李铁林 摄
2023年10月一个漫天繁星之夜,昆仑山下的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一群孩子走在回家路上,一边走一边齐声背诵古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一幕,让奚健刻骨铭心。
奚健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专业医生,作为第11批中央国家机关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当天,他和同事在萨依巴格乡给1700多名小学生做脊柱侧弯筛查,一直忙到晚上,孩子们背诵古诗的场景让他们消除了疲乏,奚健更是感到那种不经意间历史扑面而来的震撼。
孩子们背诵的古诗《江南》出自《汉乐府》,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诗句仍然如此优美,如此打动人心。或许,2000多年前,居住在今天新疆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也在吟诵《汉乐府》。从汉朝开始,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
8月11日,河北保定学院13名毕业生抵达新疆支教。 魏永贵 摄
在中国,在新疆,时间就是如此令人感慨。经过漫长的岁月,即使已经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依然能够在古人的文字中,真切感受到并共情于古人的欢喜与忧愁、情趣与气魄,一样的怦然心动,一样的泫然泪下。作为中华文明赖以流传的工具,文字语言从未中断,承载着超越时间的文化传承、共同情感。
喀什市阿瓦提乡中心小学教师孙思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现场收到学生的祝福。受访者供图
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喀什市阿瓦提乡中心小学8岁的艾拜都拉·麦麦提图尔荪在语文老师孙思的帮助下,背会了100首古诗。“我最喜欢李白,因为他潇洒!”艾拜都拉说。
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边塞诗的孙思,2018年从山西来到喀什,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喜欢边塞诗中描写的美丽奇异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些壮志豪情的诗句,每每读起,热血沸腾,所以我选择来新疆工作。”
课堂上,孙思喜欢给孩子们讲诗人儿时的故事;课下,她带着孩子们做诗词接龙游戏。每天放学时,她带着孩子们排好队,一边诵诗一边出校门。这是基于中华文化自信的极致浪漫。
“日暮之下,看着孩子们一边诵诗一边走向远方,恍惚间,我仿佛看到1000多年前,唐朝边塞诗人行吟于此地。”孙思说。
作为中华文化根脉深植的新疆,这片大地既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场景,也有亘古不变的山川风物,常让后人有“穿越”之感,突然与历史相拥。今人仍然为“明月出天山”的壮观景象心醉神迷,仍然能够在天山天池看到“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的冬日胜景,仍然在一场大雪后,会脱口而出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就曾经过苏巴什佛寺,图为苏巴什佛寺遗址。冯伟 摄
葱岭的雪山与于阗的黄沙,石窟、烽燧与古城遗址……大唐僧人玄奘西行取经,给今天的新疆留下了一条“玄奘之路”,见证着中华民族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让今天的新疆人深为自豪。
新疆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唐僧取经的故事:南疆和田约特干故城景区演艺剧《万方乐奏有于阗》,开端在玄奘广场,结尾张骞、玄奘和另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法显,穿越时空在古于阗的城楼上对话。在乡村“村晚”,村民们最爱表演的节目之一就是《西游记》,一个村,能有四五组“唐僧师徒”,上演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小品,轮番上阵,掌声、笑声不断。
北疆哈巴河县一群七旬老人,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拍摄了当地版《西游记》之火焰山、怪石山、白桦林,他们自导自演,化身唐僧师徒和拦路的“妖怪”。表演惟妙惟肖,观众乐不可支。
天山南北校园,流行舞龙舞狮;“童绘新疆·二十四节气”绘画作品征集活动,得到广大中小学生热烈响应;笔名“历史系之狼”的轮台县维吾尔族小伙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因为《家父汉高祖》《衣冠不南渡》等一系列历史小说而成为“大神”级网络作家……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始终滋养着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
新疆日报数字报截图
一个“畺”字,形象点明了新疆的地理特征——“三山夹两盆”,三山即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呈“E”字形向东面形成开阔敞口,这样的地理大势,构成了保护中华文明的屏障,也构成了古代西域历史展开的空间和逻辑,决定了西域历史、族群、人文向东方、向中原的轨迹。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相比于其他三地频频发生的文明更迭,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中国自古以文化立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作为最高政治追求,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作为基本政治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逻辑,贯通“普天之下,四海一家”的“家国同构”政治伦理,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礼法制度,充满感染力、凝聚力与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就是:家史,没有断过;家人,没有散过;家风,没有变过。
玉雕作品“莲花瓣白玉壶”。李雄心 摄
中华民族独有的玉崇拜,最能说明时间的力量,其中也有不可替代的“新疆贡献”。
“玉文化在中国有8000多年历史,大约3000年前,中国玉文化发展出现重大转折,从崇拜各种颜色的地方性玉石转向崇拜一个产地的一种颜色的特优级玉石——和田白玉。”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说。
“玉出昆冈”,当昆仑山北坡冰川断裂崩落,雪融洪水把玉石料冲下来,历经无数时光打磨,沿着玉龙喀什河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玉石田,也随之形成了以和田玉为核心的玉石之路及玉礼的交流,在推动大一统中国的“四方辐辏”过程中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叶舒宪说:“约3000年前商周之际形成的白玉崇拜,奠定了华夏核心价值的物质原型,随后的玉文化发展以新疆昆仑山和田玉为绝对主脉,‘白璧无瑕’成为国人心目中完美无缺的价值观表达模式。”
时至今日,玉仍然象征着“君子之德、中庸之道”的东方情操,和田白玉更是被视为玉中极品。摩挲玉石,温润之间,流淌着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记者肖春飞 任江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