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润伊州 向绿而歌

2022年07月18日 09:54:0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两山”理念的新疆实践】

 贯通哈密市伊州区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2021年8月15日无人机拍摄)。李华 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7月10日8时,78岁的依布拉音·玉努司老人准时走出家门。

  “从出楼门到进公园,不到5分钟。”依布拉音老人居住在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中山南路社区,出社区大门,就是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内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凉爽怡人。依布拉音说:“我在哈密生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这条河如今变得这么漂亮。党和政府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500公顷,2013年12月启动建设,2019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被正式命名。2020年,哈密市接续实施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使之成为全市头号民生工程。历经3年,建成了同心园、丰裕园、丰润园、丰雅园、豫园、复兴园、人民公园、千柳园、百草园、山水园10个公园和全民健身广场、迎宾广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贯通全城,成为令哈密市各族群众自豪的新景观。

  水清岸绿入画来,生态美景绽新颜。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带动了城市建设新升级,在哈密市各族群众面前展开了一幅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绿色行动 复苏哈密河

  哈密盆地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哈密河是哈密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之一。在伊州区,哈密河分为东西两支,被称为东河坝、西河坝。

  哈密市水利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东西河坝涌水量每年达2000万立方米。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上游石城子水库的建设和下游土地开发,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东西河坝水量锐减。上世纪末,沿河道分布的众多泉眼干涸消失,哈密河完全断流。

  哈密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雀鹰、鹅喉羚等,另有以柽柳、杨树、沙枣树为主的乔木、灌木,湿地植被有芦苇、芨芨草、苦豆子、滨草等禾本科植物,还有蒲、鱼草、野薄荷等水生植物,是哈密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的场所之一。哈密河湿地是哈密市的核心生态屏障,被誉为“哈密绿洲之肾”。

  为了拯救哈密河,哈密市对哈密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持续治理。在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哈密市投入资金上亿元,完成了防洪和水土保持工程,引水、节水、增水工程,绿化及景观建设工程,道路及供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

  “当年的荒草滩成了漂亮的大公园,变化太大了。”7月10日,住在伊州区东河街道阿牙社区的常桂梅老人带着孙子在丰润园绿色长廊里散步,她说,“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沟,到处是垃圾污水。现在建设得这么好,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面积5300亩,总投资7.04亿元。伊州区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张军介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在建设中不破坏原有植被、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打通、恢复和构建了东西河坝两条蓝色水系廊道,让哈密河北接天山、南通沙漠,全线贯通。完工后,在市区将建成26公里长的慢行步道、19万平方米的科普植物园,新增绿地2157亩,市民可充分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福祉,实现哈密市提出的“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目标。

  “目前除了丰雅园、千柳园、山水园这3个公园还未开放外,其他7个公园都已经对外免费开放。这3个公园的工程都在收尾,即将完工。”张军说。

  绿染伊州 城市再升级

  “从老平房搬出来,住上了楼房,水、电、天然气、宽带、地暖都有,生活方便多了。”伊州区中山南路社区居民马金全是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区域内的搬迁户,他说,“以前家门口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平房棚户区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就倒入河道里。冬天烧煤取暖,煤烟污染空气不说,煤渣也往河里倒,又污染了河水。”

  伊州区住建局建设科工作人员余剑介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道两岸棚户区进行了改造,棚户区1万多户居民告别平房搬进楼房,改善了居住环境。

  “我们小区改造完成后,大家对小区环境非常满意。”7月11日,伊州区丽园街道丽园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杨镇钧说。

  丽园小区是伊州区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首个百姓安居示范工程小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内基础设施老化、绿地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2020年,哈密市以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为抓手,同步启动了城区交通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绿化工程。2021年,伊州区完成46个老旧小区改造及绿化工作,今年将改造和绿化53个小区,精品绿地和庭院绿化成为主要内容。

  中阿牙路建设项目、东环路建设项目、七一路北延项目、纬五路贯通项目……随着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推进,伊州区一项项道路交通工程次第展开。

  “改造沿岸道路,打通断头路,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而且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前往湿地公园游玩,带动了哈密河沿岸商贸餐饮业的发展。”张军说,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还绿于民、造福于民,实现了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新的景观同步出现。在伊州区人民路,有一座跨越西河坝的人民路大桥。大桥建设之初,只在桥下设计建造了用于上下桥的人行通道,不能满足道路贯通和景观贯通需要,成为阻碍哈密河贯通的堵点。在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中,这座大桥被改造成了一处新景观。桥底安装了吸顶灯,桥柱上有射灯,桥下河道完成了清淤、换填和刷坡,建设了4米宽的过河步道和一个健身小广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哈密河夜景网红打卡点。

  逐绿前行 铺展新画卷

  “不好意思啊,这房子我不打算卖了!”7月10日,伊州区东河街道复兴路社区滨河御尚苑小区居民张惠又婉拒了一位买家。

  滨河御尚苑小区临近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出门就是豫园和人民公园。半年前,张惠在网上发了售房广告,标注了位置,之后不断接到咨询电话。想买的人多了,张惠反而犹豫了,最后决定不卖了,“我们这儿的房子现在成了河景房,跟前就是个天然氧吧,交通也改善了。小区内以前想卖房的业主,近期都改了主意。”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而且是一项民生工程,让伊州区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这项工程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逐绿前行,哈密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哈密市生态功能区划》《哈密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等,坚决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以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实施为契机,伊州区启动了为期3年的河湖整治行动,将哈密河列入示范河流,着力解决侵占河湖水域岸线,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违法违规向河湖排污,损害河湖水生态环境等问题。

  为减少利用哈密河水资源,切实发挥哈密河湿地调节流域内小气候作用,哈密市加大中水利用率,投入8000多万元改造污水处理厂,生产出的中水替代哈密河水,成为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绿化水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哈密河是哈密绿洲发展的依托,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10年来,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带动哈密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东天山喀尔里克冰川核心区禁牧、落实河湖长制、农业水价水权改革、城镇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和清洁供暖、棚户区及小区绿化改造、乡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哈密市做足做实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努力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丽哈密。

  记者手记

  三次打卡 次次难忘

  历时3年,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即将完工。届时,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将贯通主城区,成为哈密市民及游客新的打卡地。

  回想起来,记者也曾在如今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三次打卡,次次难忘。

  第一次是在2007年夏季,去的是当时的哈密市人民公园。公园面积很大,游客多。但从景观上讲,与疆内各地的公园区别并不大,凉亭、小路,都差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树多,绿树成荫,凉爽怡人。

  第二次是在2021年夏季。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大部建成,新的人民公园已经开放。园内由桃溪柳曲、半亩山水、左公烟柳三个主题组成,通过对现场水系、乔木、灌木、草坪的搭配,采用实地野山石造景,亭廊点缀其间,恰似江南,可谓移步即景,处处景不同。公园面积依旧很大,人不少,但并不拥挤,是消暑纳凉、散步健身的好去处。

  前不久又去哈密。抽了半天时间,步行去了豫园、人民公园、同心园、全民健身广场。此次参观深受震撼,公园与广场的绿化、景观、设施均属一流,文化气息浓郁。特别是交通非常便捷,在城区绝大多数地段,步行5—15分钟就能进入“十园两广场”的其中一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哈密市公园内的三次打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折射出的是哈密市城市建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经济与社会事业建设的成就。

  哈密河流淌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见证着变迁。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正是这些历程的缩影,期待即将完工的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崔导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