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千年遗址焕发新生机

2022年07月21日 10:10:2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疆是个好地方·本期关注】

7月10日,游客在大交河景区体验桑皮纸制作技艺。袁婷摄

夏日的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本报资料图片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已有不少旅行团下单预约7月下旬的‘夜游交河’活动,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新疆历史文化感兴趣。”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告诉记者,由当地文物部门和景区、艺术团、旅游企业等联手打造的这一文旅融合产品自推出以来,一直非常受欢迎。

  因为拥有众多文物遗址,吐鲁番享有“露天考古博物馆”的美誉。其中,交河故城是唐代初期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有力见证。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吐鲁番,视察了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称赞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

  目前,全疆共有世界遗产景区11家,以交河故城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也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活载体”。

  保护永远放在首位

  城垛、街巷、作坊、官署、民居……昔日繁华的城池经过岁月洗礼,留下断壁残垣,风雨见证它的发展,也给它带来侵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是交河故城保护工作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市文博院院长曹洪勇说,雨水冲蚀、昼夜温差大、强风、地震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故城,随着游客不断增多,攀爬、不按参观道路行走等人为破坏因素也影响着故城的保护。

  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疆文保系统对交河故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有针对性、分片区、分次不断推进故城遗址的加固和维修工作。

  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结合故城实际情况申报的交河故城安防升级改造项目已于2021年实施完毕。安装摄像头、建保护围栏,是遗址保护的基础手段,无论是参观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还是文物单体的裂隙变动,一旦有预警提示,文保人员都会迅速排查处理。除了加强人员巡查巡视,交河故城文管所在遗址核心区非开放区域,还安装了周界入侵报警、地波探测报警等监控系统。

  交河故城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保护永远是放在首位的工作,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做传承利用。”王建东说,为了减少在开放期间游客对遗址本体产生影响,今后还将继续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控制景区游客承载量,更好地保护文物遗址。

  保护利用相辅相成

  7月17日,讲解员杨雪婷先后带6批游客游览了交河故城。2016年她刚来交河故城工作时,环城道等外围展示还在建设中,游览主要是参观故城遗址布局。现在,她会带游客参观交河环道、故城遗址、交河古村等,一趟游览时间在1小时左右。“故城开发了不少新项目,可以让游客置身其中,更好地了解交河的历史文化。”杨雪婷说。

  交河故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大交河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贯彻“在保护中利用、在融合中推进”的发展理念,借助多种业态和旅游产品,让这个千年故城遗址焕发出新生机。

  40分钟的“夜游交河”演艺活动,在完全不破坏和影响遗址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下,观众进入没有电子音响和灯光闪烁的氛围中,感受“不插电”演出——用仿古牛皮纸灯笼及环保电子蜡烛照明,来自高昌区木卡姆艺术团的演员和身着汉唐服饰的工作人员,通过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和演唱等,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汉唐时期的交河。

  “徒步交河”是由新疆雷鸟旅行社(有限公司)等旅游企业推出的旅游产品,将徒步和桑皮纸制作、模戳印花两项非遗体验及采摘、家访等内容结合起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除了乘区间车、骑行、徒步参观,游客还可以登上观景平台远眺交河故城遗址全貌。

  景区化,意味着旅游产品更丰富、旅游要素更齐全、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现在大交河景区包含核心区交河故城、游客服务中心、交河古村等。游客服务中心建有文化长廊、文化陈列厅,通过大型立体沙盘模型、多种电子设备、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了交河故城历年来所做的保护工作。交河古村更是一个民俗文化的活态展示区,通过蜡像、巴扎集市、民居结构、农耕用具、生活用品、服饰等再现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展示出当时的交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并存的地方。

  大交河景区经理袁婷说:“打造旅游业态一定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丰富的旅游业态及活动也是为了促进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她说,景区今后将通过打造和丰富周边区域的业态内容,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交河的历史文化。

  在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大交河景区近年来还陆续举行了环交河马拉松赛、环交河骑行、露营、故城探秘等活动,让游客可以换个方式接触历史文化遗产地。今年3月以来,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民俗婚礼场地,通过让游客参与婚礼,在祝福新人的同时感受传统民俗,现已举行了30多场婚礼。

  “大众化”“国际化”表达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拓展了文化遗产传承、体验的途径和方式,深度影响和重构了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好重点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工程,交河故城文化遗址数字化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交河故城的文化表现力,将让其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相信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能够推动交河故城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国际化”表达,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目前,大交河景区已经着手做这项工作,正在规划打造数字产品,展现交河故城鼎盛时期的历史场景,还将增加多项科技互动体验活动。“今后除了加大解读和阐释力度,把交河故事讲得更生动,还要用科技手段来复原和展示,丰富文化体验和旅游体验项目,在做好保护展示利用的前提下,满足游客对知识的需求。”曹洪勇说。

  如今,大交河景区还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吐鲁番市级研学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景区还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物证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持续开展“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走丝绸之路,读历史书卷”等活动,让景区成为传承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规划产业科科长郭书胜说:“除了增加民宿等业态,今后将重点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特色。”要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让旅游成为游客感悟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过程,成为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总书记在视察交河故城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新疆要在继续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打造提升一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类景区,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王荣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