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滔滔丨绿色走廊的勃勃生机

2022年08月24日 17:48:1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段,河水蜿蜒流淌,两岸胡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8月12日无人机拍摄)。李飞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东莱

  这是一条险些被大漠吞噬的生态廊道,塔里木河是它的生命线。数十年的治理,塔河下游绿色走廊从“奄奄一息”到“容光焕发”,近400公里的绵绵廊道里,人类社会和植被都在恢复生机。沙漠依旧虎视眈眈,而与之对抗的努力,从未停止。

  没有水的团场差点搬走

  31、33、34,在塔河下游400公里的范围内,这并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在塔河下游的3个团场,也是人类社会在塔河下游从几近消亡到续存、继而复兴的纪念碑。

  8月的31团绿树葱茏、安宁静谧,这宁静不仅在街道,还在人心。“现在人心都稳了。”团场职工周强说。他在2001年离开31团,在外漂泊10年之久。与他类似,塔河下游的团场不断有人外出,到2006年,原本有2000多人的31团,只剩下不到500人。

  原因很直接:塔河下游断流了。“没有水,”周强说,“活不下去了,甚至连团场都考虑着搬迁。”

  但随着塔河生态治理的逐步进行,水重新来到塔河下游,且一年比一年稳定。有了水,人们陆陆续续回到故土,周强也于2011年回到家乡,至今一晃又过了11年。

  这弥足珍贵的水,是从千里之外而来。

  “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治理措施,下游的来水是极难实现的。”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量调度管理处处长何宇说,塔河一期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在干流源头的肖夹克断面,每年下泄水量不能低于46.5亿立方米,下泄水量得到保证,也就意味着下游沿线经济社会用水有了基础的保障。

  今年以来,塔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在保障生态的基础上,更多的水被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棉花喝足了水,长得才会更好,31团大片的棉花条田中,就有周强的一份。回到家乡后他就种起了自己最擅长打理的棉花,直至今日。在塔河下游,像他这样的种棉户多得数不过来。

  风头水尾处的最大单产

  一滴,两滴,三滴……晶莹的水精准地落在阴凉的地面,滴灌带上方,是棉花摇曳的身影。“去年我这68亩棉花地亩产是512公斤,今年目标是560公斤。”王芳儿望着自家的地,眼里闪着自信的光。这位34团的职工,正在迎来棉花的再一次丰收。

  34团是一个被称为“风头水尾”的团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热风的肆虐地,同时又是塔河流域最后一处人类绿洲。珍贵的塔河水流经此处后,直至注入尾闾台特玛湖,数百里内几无人烟。同31团一样,这里也曾经因为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面临搬迁。

  但现在,这里棉田广阔,棉花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左右,成为中国棉花亩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中极为关键的原因,正是当地用尽一切办法,来有效利用那些如金子般珍贵的水。

  “我们团的位置是风头水尾,灾害多,水资源少,但通过不断加强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了棉花的优质高产。”34团副团长刘刚说。在经过了多年基础设施建设后,从渠道防渗到以滴灌为代表的田间节水,34团的高效节水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水依然缺。再要节水,从何做起?

  农艺技术成为34团节水链条的又一次延伸。“全团今年用‘膜下滴水春灌’技术播种棉花面积9.82万亩,实现节水1100万立方米。”刘刚说,“它不仅可以满足棉田春季播种用水,还比传统冬春灌亩均节水120立方米左右。同时,它把播种时间提早了至少十天,也就是说最少也让棉花多出了十天的生长期,这对棉花很重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探索了各种节水模式。从生育期小畦灌、常压滴灌、果园深埋滴灌再到如今的‘膜下滴水春灌’,技术在不断提升。”34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剑洪说。

8月18日,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科学方法抚育出的胡杨幼苗。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胡杨林深处的治理研究

  在尉犁县境内大西海子水库下游约十几公里处,一条砂石道路蜿蜒伸进胡杨林深处,在林间行进了七八公里后,出现了一块写着“科研重地”的牌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的团队,正在这里进行一项对塔河下游生态治理意义深远的研究。

  “这里是我们的‘汊渗轮灌生态修复试验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凌红波说,“项目总体比较复杂,但简单说,就是我们正在研究怎样让生态水在塔河下游的使用更加高效,更加集约,更加精准。”

  此时正是胡杨的落种季节,走进一片看似荒芜的林间土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工程师荆卫民蹲下身,轻轻拨开地面上一团团的胡杨絮。“什么也没有啊。”记者一脸茫然。“你再仔细看。”荆卫民笑着说。

  记者附身下去定睛观看,在白色的胡杨絮下,出芽仅1毫米左右的点点新绿映入眼帘。“那就是胡杨的幼苗。”荆卫民语气温柔。不止脚下,身侧也有,前方也有,这看似干土一片的林间荒地,在毫米尺度上竟然是一处生命恣意绽放的苗床。“我们通过模拟多种漫溢模式,与监测相结合,找出最能促进胡杨种子萌发的给水时机和方式。”荆卫民说。

  不止如此,面积不大但地貌齐全的试验区里,一条条沟汊分布在不同坡段,各种监测设施散布林间。“我们探索生态水在胡杨林间的最优灌溉路线和方式,解决生态水从河道到林区‘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高效和科学使用。”凌红波说。

  这个试验区更是一项宏大工程的起点。“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旨在联合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建立集灌溉分区、‘大西海子水库—塔里木河—台特玛湖’沟汊连通工程布局、灌溉制度为一体的轮渗灌溉系统。”凌红波说,“一方面横向扩展塔河下游生态水输水面积;一方面通过渗漏,将生态水储存在下游沿线相对封闭的地质构造里,形成‘地下生态水银行’,获得最佳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王荣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