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大叔调解法”拂愁云展笑颜
2024-11-27 10:30:0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
“古有张英‘六尺巷’,今有库尔班‘感恩井’。”骑着毛驴上北京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名字家喻户晓,而他还是一个调解高手。11月10日,于田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张明文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
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村委会门前有一口“感恩井”,缘于当年两名村民用水产生纠纷。“先来的把涝坝里沉淀一晚的表层清水全部打走,后面排队的不乐意了。”张明文说,库尔班大叔以“乡亲都是一家人,要互相体谅帮助”劝和了两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还动员村里党员和年轻人一起挖了一口40米深的井。后来村民找来大石头放在井边,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库尔班大叔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为村民排忧解难,让大家珍惜好日子,他的爱党爱国情怀和调解方法让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有了抓手。”张明文介绍。2022年5月以来,于田县在全县19个乡镇打造“库尔班大叔调解室”,让他的调解法得以传承发扬。
两起“牛纠纷”,最终“和为贵”
于田县成立的第一个“库尔班大叔调解室”,就设在他所生活的托格日尕孜村,他的曾外孙女、全国人大代表如克亚木·麦提赛地如今已是调解室的“金牌调解员”。
“你偷我的牛!”“你的牛吃了我的粮食!”2023年12月27日,村民吾某的牛进入阿某的库房,吃了5公斤左右粮食,阿某“扣留”了“牛小偷”,两人大打出手,还报了警。在如克亚木和村干部、村警联手调解下,两人互相道歉,摒弃前嫌。离开时,吾某再次拉住了阿某的胳膊,不过不是要打架,而是乐呵呵地请他去吃烤肉。
“南疆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债务纠纷比较常见,调解不但能让双方零成本解决问题,还不伤和气。”24岁的再娜甫罕·麦吐隼说。
再娜甫罕2022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担任托格日尕孜村司法专干。在“库尔班大叔调解室”,她成功调解了109起纠纷。
村民买某想搞养殖业,借了邻居麦某3万元,并打了欠条。“牛都买回来养着了,天天说还钱,却一直没给我钱。”麦某急了,与他大吵后来到调解室倾诉。
5月9日,再娜甫罕(右二)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本人提供)
再娜甫罕和两人分别谈话,让他们把自己的委屈和困难都“倒”出来,再叫到一起调解。“买大哥刚才说了,他认欠条呢,就是现在牛的市场价不太好,他想等价格上来一些就卖了还你。”再娜甫罕说。最终二人达成和解,过了一阵子,买某将牛卖出了较为满意的价钱,第一时间把钱还给麦某。
解开二人心结的,是“库尔班大叔调解法”中倡导的感恩情怀和邻里和睦美德。“每次重温‘感恩井’的佳话,都能触动村民的心,我们生活在团结友爱的祖国大家庭中,要像库尔班大叔一样心怀感恩,珍惜美好生活。互相体谅帮助,才更安心、更有奔头。”再娜甫罕说。
让再娜甫罕开心的是,纠纷化解后买某和麦某成了好搭档,一起合伙养起了牛。
今年9月,在基层实践中成长的再娜甫罕担任起托格日尕孜乡喀日巴格村党支部书记,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越难化解越说明双方都有难处”
于田县建成292个人民调解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配合衔接的“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库尔班大叔调解法”被提炼总结为“倾听、查清、理顺、调解、议和、回访”,始终贯穿城乡调解工作全过程。
不是所有的“鸡毛蒜皮”都能顺利迈向“海阔天空”,有些疑难经济纠纷到法院执行阶段时已是“绝症”。于田县的做法是,继续调解。
“越难化解越说明双方都有难处,越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能知难而退。”张明文说,调解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要想尽一切办法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11月9日,在于田县阿热勒乡也台克孜勒村,人民调解员回访一起纠纷的后续情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摄
去年一起欠款纠纷经于田县科克亚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约定今年1月还款,总金额5.5万元,调解书也经法院司法确认。欠款人库某还了一部分后,就没了动静,债权人玉某是名80岁老人,他又急又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库某在乌鲁木齐市务工,异地执行成本高,强制执行也会更加激化二人矛盾。
“我们提出建议,变更调解方案,从今年3月开始每月还2500元。”于田县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干部阿依古丽·加帕尔说,新方案缓解了库某当时的窘迫处境,他履约按月还款,眼看尾款越来越少,心情也明朗起来。
为更好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于田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牵头组织各行政单位、行业部门相关人员,组建了调解“人才库”,为人民调解增添更多专业力量。
调解员们持续跟踪回访调解协议实际履行情况和司法确认案件执行情况,巩固调解成效。各相关部门强化司法救济和保障措施,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村民依法维权和履约意识普遍增强
2023年12月,于田县斯也克乡阔克麦提村村民玛某在阿某处买了一头“怀孕”的母牛,结果一直没等来小牛出生,到畜牧站诊断才知母牛肚子里有肿瘤,玛某和阿某起了纠纷。
“根据民法典规定,要么撤销合同,要么履行合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要么退牛还钱,要么用真正怀孕的母牛把病牛换回去。”于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坐班律师宋恒睿说,接受调解方案后,阿某给玛某送来一头比之前母牛重20公斤的新孕牛,玛某顿时乐得合不拢嘴。
“群众不了解具体法条,但用大白话解读法律,大家都能听懂,也愿意履行法律义务,极大地提升了调解成功率。”宋恒睿说。
宋恒睿来自北京市公衡律师事务所,响应“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来到于田县。成为调解室法律专家库成员后,他经常为村里的乡亲们解答法律咨询,并线上参与各偏远乡村的调解工作。
11月10日,宋恒睿(后左)与艾合买提江·阿不都艾尼(后右)在于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摄
今年一起工伤赔偿纠纷,女工吐某手指受伤,与用工方就赔偿金额产生了严重分歧,打算去法院打官司。当了解到诉讼周期比较长,还会产生诉讼费用,吐某犹豫了。村里的人民调解员找到于田县司法局公职律师艾合买提江·阿不都艾尼,请求专业支持。
艾合买提江拿着吐某诊断结果向和田地区司法鉴定中心请教,专业人员给出伤残等级六级的评估。“其实我也在网上查询了法律规定。”吐某说。她最终同意了调解方案,用工方赔偿16.5万元。
艾合买提江于2012年大学毕业返乡,他回忆说,当时全县能写诉状的人不超过5名,现在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当中至少有260人可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专业法律服务,村民的法律素养也不断提升。
于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去年接待了3800多名群众。“咨询数量并不等于纠纷数量,不少村民懂得事先了解法律风险,防范纠纷发生,万一发生了也有证据维权。”艾合买提江说。
2024年以来,于田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373件,成功调解3366件,成功率达到99.8%。
记者了解到,“库尔班大叔调解法”已在和田地区广泛推广,人民调解扎根生活深处,建立起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情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