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棉到“慧”种棉,数字种植工厂,你听说过吗?
2022年07月29日 23:50:2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云梅
眼下正是棉花结铃时节,7月28日,望着长势喜人的棉田,巴州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涛高兴地说,今年这块棉田预计亩产量达400公斤。
朱海涛说的这块棉田是尉犁县惠达标准化数字种植工厂示范基地,位于尉犁县喀尔曲尕乡英买里村,总面积2725亩。由于这里地处风口,常年受风灾影响,且土壤墒情较差,是村里产量不高的传统棉花种植区,历年来棉花亩产最高为240公斤。
从亩产240公斤到亩产400公斤,这片棉田示范基地是怎么做到的?
朱海涛说,成功的秘诀便是“智慧”种植。
春播期间,示范基地利用安装有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进行精准作业。巴州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在棉田尽头,记者看到,每隔20-30米,便有一排高1.2米的黑色防风网。“今年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拿到这块地后,首先解决的就是防风问题。”朱海涛说,目前我们栽种的防风林成活率达到90%,但要防风效果达到最佳,还要3年以后。今年通过防风网,成功抵御风灾影响,保苗率达到85%。
当然,真正“智慧”的还是公司围绕地块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农艺科技化,将地块面积、坐标、气象、土壤、水利水电设施、出水桩位置、机耕作业线、飞防、植保路线图等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标准协议,将农机、无人机、智能灌溉、水肥一体、田间控制系统等农业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最终形成“大屏看、中屏管、小屏干”的数字农业。
朱海涛解释说,“大屏看”就是农业主管部门通过显示屏能够看到作物的长势、种植面积等信息,起到辅助决策的功能;“中屏管”就是企业通过显示屏进行农资物资监管、农艺专家在后台给予种植建议和规划;“小屏干”就是田间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平板进行精准操作。
目前,这片2725亩的棉田管理人员只需5人,利用公司云耕农业管理平台,可以对农业活动的“耕、种、管、收”全流程管理,实现农机作业可视化,最终有效解决农田管理人工成本过高问题。
52岁的农民王荣强是这片棉田的管理主任,他对智慧种棉赞不绝口:“以前家里种了200亩地,农忙时还要雇人来帮忙。现在土地流转了,自己又成为了棉田管理员,一个人靠着手机就能管理2000多亩地,省心又省力,还能多挣一份钱。”
植保无人机正在棉田高效作业。巴州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记者了解到,示范基地种植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尉犁县传统棉花种植提供了一套完整、可复制、可推广的升级改造方案。
尉犁县是新疆棉花种植大县,朱海涛表示,公司将在两年内通过“智慧”种植,使示范基地的棉花亩产稳定达到400-500公斤,同时计划明年在尉犁县采用委托种植、合作种植的模式,再打造2万亩智慧农田,提高种棉效益。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