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肉苁蓉的“春天”来了
2023-04-07 10:08:29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第一观察】
鄯善县达朗坎乡阿扎提村村民在展示收获的肉苁蓉(摄于2022年12月19日)。该县鼓励农民利用风沙前沿和盐碱低产田种植梭梭林,引导农民接种肉苁蓉,全县接种面积达8万亩。吐尔地·依明 摄
3月13日,且末县河东治沙工作站工人采收肉苁蓉(无人机拍摄)。近日,该站种植的6.7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季。且末县利用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发展沙漠经济,收益再次投入到防风治沙工作中去,形成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苏鑫 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3月的新疆,处处透着春的气息。在这万物萌发的时节,肉苁蓉迎来了采收季。一棵棵粗壮的肉苁蓉和农民脸上的喜悦,是这个季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春回大地的同时,一股科技的“春风”正在新疆肉苁蓉行业涌动。近期,新疆陆续启动多个肉苁蓉产业研发项目,涉及种植、加工、种质资源保育、智能机械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新疆将加快肉苁蓉产业化发展,让“沙漠人参”成为新疆又一富民产业。
肉苁蓉行业刮起“科研风”
“我们一定努力把项目干好,漂亮地完成研发任务。”3月4日,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刘永萍在“新疆肉苁蓉新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充满信心地说。
这场项目启动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业内专家参加。项目计划用4年时间,开展肉苁蓉全产业链研究,解决当下制约新疆肉苁蓉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问题。
“这个项目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经费达3500万元,支持力度非常大,反映出新疆对发展肉苁蓉产业的高度重视。”项目负责人刘永萍对记者说,目前已组建了70余人的研发团队,最终目标是补齐肉苁蓉深加工短板,拓展产业精深加工链条,实现新疆肉苁蓉价值最大化。
在稍早前的2月27日,“新疆肉苁蓉优良种质创新利用及绿色生产‘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吐鲁番市召开,该项目将对肉苁蓉及其寄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有机稳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与研究,为新疆肉苁蓉产业化发展打牢基础。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目前新疆肉苁蓉种子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对药材质量、产量影响很大。”项目主持单位新疆颂春维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说,今后几年,研发团队将从源头上为新疆肉苁蓉建立基因谱,建设种子库,为后期人工培育良种和种子标准化建设打好基础。同时,该项研究还将探索肉苁蓉绿色稳产的发展新模式,引导农户提升种植水平,生产出高质量的肉苁蓉。
肉苁蓉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传统名贵中药材。目前,肉苁蓉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有人工种植。2022年,新疆加大对肉苁蓉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持力度,安排多个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支持肉苁蓉种质资源保育、高效种植、机械化装备、新产品研发与应用、保健功能挖掘等。目前,各研发任务已陆续启动。
“新疆沙区面积广阔,具有发展肉苁蓉产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新疆各地积极探索肉苁蓉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全国第一。新疆加大对肉苁蓉科研的支持,将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永萍说。
建成全国肉苁蓉原料基地
据了解,目前新疆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约100万亩,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沙区3个集中连片产区,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又一增长点。
“新疆开发肉苁蓉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全国解决了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节水滴灌技术在新疆肉苁蓉栽培中广泛应用,肉苁蓉接种率进一步提高,新疆已形成肉苁蓉立体机械化液体精准接种技术体系。”刘永萍说。
目前,新疆年产肉苁蓉药材原料干货6000余吨,约占全国肉苁蓉药材原料产量的80%,是我国肉苁蓉最大原料基地。和田地区、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都有较大面积的肉苁蓉种植,肉苁蓉产业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肉苁蓉行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累计解决3万余户10万人以上就业,建立了包括种植栽培、切片加工及中药材、保健品、酒类产销等环节的产业链。由于人工栽培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新疆各地肉苁蓉产量不稳定,种植收益差距较大,亩产值从1000元到7000元不等。
肉苁蓉产业是生态友好型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沙化土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且末县在防沙治沙实践中,积极发展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增加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防风治沙林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县防风治沙林总面积约17万亩,梭梭林下肉苁蓉接种面积约8万亩,肉苁蓉产品远销国内外,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且末县气象部门资料显示,当地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16天左右下降为近年来的11天,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由128天下降到近年来的98天。肉苁蓉产业不仅让沙漠披上了绿装,还成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为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肉苁蓉产业挖潜蓄势待发
在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看来,肉苁蓉的产业潜力还未得到有效挖掘,目前全国肉苁蓉产业总规模约206亿元,但整个行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游保健、药品、食品等消费终端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增长潜力很大。
“我在新疆从事人工接种肉苁蓉研究30余年,可以肯定地说,新疆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没有太大问题,只要不断完善,做好示范推广,可以对产业化发展形成支撑。目前,新疆肉苁蓉产业‘卡脖子’问题在下游加工生产、销售环节,至今还没有一款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更是稀少。”屠鹏飞说。
据统计,目前全国以肉苁蓉为原料开发的药品和食品约49个,新疆在这两个领域还是空白。全国以肉苁蓉为原料开发的保健产品有38个,其中新疆有8个。此外,肉苁蓉提取物产能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广东、山东等地,新疆作为最大的原料供给地,尚无饮片产能,仅做了产地的初加工。
屠鹏飞认为,今年新疆启动多个肉苁蓉研发项目,对突破下游产业链短板制约非常有帮助。新疆应尽快制定肉苁蓉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示范推广,让肉苁蓉产业更上层楼,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疆已经在肉苁蓉标准化种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今年2月,国家标准《肉苁蓉培育技术规程》开始实施,该标准由新疆科研人员历时3年起草完成,对肉苁蓉的接种、采收、田间管理等技术进行了规范。今后,标准逐步落地实施,将引导肉苁蓉产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去年我国出台《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科学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进一步引导合理适度利用沙区资源,推动沙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刘永萍说,“这为新疆发展以肉苁蓉为代表的沙产业指明了方向。”新疆应把肉苁蓉上升到生态产业的高度,将人工种植、产品开发、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盐渍土改良开发以及寄生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科技兴农春风,将肉苁蓉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成为新疆沙产业中最亮丽的名片。
点评经纬
用科技赋能 让沙漠生“金”
曹华
近年来,以肉苁蓉为代表的沙产业在我区得到快速发展,昔日无人问津的沙漠资源,在科技的加持下,正成为新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占我国沙漠面积近60%。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项目,在遏制荒漠化进程、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复合型沙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防沙治沙和增产增收的双赢。除了在南北疆广泛种植的肉苁蓉,于田县的沙漠玫瑰、精河县的沙漠蛋白桑、青河县的沙棘等也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目前,新疆各地已发展出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肉苁蓉、沙棘、枸杞、玫瑰、甘草等沙区特色经济植物深加工企业有150多家,同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尤其是近年,随着我国中药材市场的快速发展,新疆沙地中草药产业增长势头迅猛。
沙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否则非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还可能对脆弱的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沙产业被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只有在科技武装下沙产业才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新疆沙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影响力较小。全国从事沙产业的企业已逾7万家,与之相比,新疆沙产业企业数量偏少,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仅30多家,与新疆丰富的沙漠资源极不相称。
2022年,我国发布《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沙产业被列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林草产业发展的12个重点领域之一,这给新疆沙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新疆应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沙产业整体技术力量,积极探索科学的沙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将沙产业打造成科技型新兴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沙漠也收获“金山银山”。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