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沙成金丨“防风固沙利器”四翅滨藜

2023-12-13 17:54:36    来源: 天山网

  当前,四翅滨蔾在新疆种植面积日渐增多,在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在新疆,四翅滨蔾成了防风固沙、环境治理的利器,带动了荒漠化治理的产业链发展。

四翅滨藜。来源:中国日报网

  什么是四翅滨藜

  四翅滨藜是一种高度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的植物,大约四年后可生长至1.8米左右,根系深度可达4米以上。长成后不用继续灌溉,平茬后的枝叶可用作动物饲料,是唯一能够在长年不浇水的生态环境下保持旺盛生长的人工种植植物。另据试验数据表明,在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15亩的四翅滨藜,1年可从土壤中吸收2000公斤以上的盐分,对恢复弃耕盐碱地,改良盐碱度具有明显成效。在水源稀缺的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翅滨藜生态富民事业推广基地负责人王立中正在给村民指导种植技术(左一)。

  四翅滨藜和肉苁蓉的邂逅奇缘

  2019年7月,在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技术和资金的无偿支持下,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翅滨藜生态富民事业推广基地首次用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并取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种植四翅滨藜的经济效益。2020年4月在和田开始进行规模化推广,在新疆开创了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的历史。既提高了肉苁蓉的产量,同时也做到了防风固沙,另外四翅滨蔾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四翅滨藜沙漠生态基地,经过三年的试种实验,拜什格然木村沙漠地块成功实现四翅滨藜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嫁接的220亩肉苁蓉已进入采收期。经过试产、测产估计亩产能够达到450公斤到500公斤,预计今年的总产量可能会达到70吨到80吨的产量。

瞰十一团花桥镇林带。来源: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 

  四翅滨藜让昔日黄沙现“绿洲”

  冬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南缘,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四翅滨藜基地十分壮观,一棵棵植物挺立在沙地上,“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十一团花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谢小云只要有时间都会来这里看看眼前的这片“绿洲”。

  回想起四年前,谢小云连连摇头,第一年栽种的7000亩四翅滨藜幼苗,成活率不到10%。

谢小云(中间)在沙漠查看四翅滨藜。郑亮 摄

  “在团镇南面沙梁上造林种树的时候,那个苗跟着沙子整个都刮跑了,造林的难度很大。”谢小云说。

  困难再大也难不住团场人的决心,为了拿下这片沙地,十一团花桥镇上下齐动员,还成立了由谢小云主持日常工作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为了尽早找到解决办法,谢小云整整2个月吃住、工作在治沙现场,历经100多次试验,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2020年4月,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2021年全面完成2.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每年春秋季都会进行栽植补植。”谢小云说,“三年下来,四翅滨藜种植面积达到26000亩,平均存活率达到了70%。”

  多年来,谢小云一心扑在植绿、补绿上,初步构建了以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如今,辖区内已建成1.5万亩农田防护林、道路林、防风基干林,8.8万亩特色经济林,2.58万亩柽柳、甘草、黑枸杞等复合生态系统灌木林,林网面积达12.88万亩。

  (组稿:王荣  内容来源:中国日报网、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宁夏日报、新疆日报 )

[责任编辑: 马新玲 崔导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