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疆篇丨喀赞其老城新生

2024-05-22 17:24:4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5月21日,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舞蹈队为游客表演。记者 逯风暴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一支舞毕,28岁的苏比·哈力木拉提像只小鹿一样跳向前方,转眼消失在院门外。另一个场地,伙伴们已经就位,等苏比一加入,他们伸臂屈腿,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

  跳舞、转场、再跳舞,这样的生活,苏比已过了8年多,他和伙伴们为游客表演一场又一场舞蹈,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记住了伊犁喀赞其。

  喀赞其源自维吾尔语,意思是“铸锅为业的人”,因最早定居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手工铸锅的工作而得名。

  喀赞其原是老城区,街区基础设施匮乏,街巷道路长年失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过去喀赞其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下雨,路上满是泥巴,屋顶还会漏水。”苏比生于斯长于斯,他清楚地记得年少时的居住环境。

  这种生活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业快速发展而成为历史,得益于当地政府不断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喀赞其老城区一扫脏乱差境况,面貌焕新。

  喀赞其新在硬件升级改造。

  2007年起,伊宁市不间断对喀赞其的核心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和旅游开发建设。修路、建设地下管网、路边栽花种树、修缮房屋……“这么多年对喀赞其的保护性更新改造就没有停过。”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丽英说。

  去年开始,投资3.8亿元的伊犁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加快建设,这一展示区包含石榴花展览馆、伊犁风情文化演艺中心、“其文化”体验推广中心、民族团结主题体验馆等,目前部分工程已建成。

5月21日,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一角。记者 逯风暴摄

  “展示区配套建设了地下停车场、智能导览系统等,将提升喀赞其旅游区的便捷性。”马丽英说。

  喀赞其新在重视历史人文。

  “历史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了灵魂,旅游业才能持久。”马丽英说。2008年4月,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旅游区极为重视喀赞其的历史保护与人文传承,引进多家制作马鞍、铁艺、木雕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店铺,这些店铺都成为民俗展示的窗口。

  城区内拥有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300多幢,同时还有2万多户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如今,喀赞其的街巷和民居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与格局,成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的生动参照。

  喀赞其新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今年,伊宁市对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精品游线业态优化提升,深入挖掘巷道文化内涵,通过“起、承、转、合”4个游览情绪引导板块设计,全面打造文化体验馆、手工艺术馆、伊犁老城门牌博物馆、民族医药体验馆、庭院小剧场、左宗棠纪念馆、伊犁故事会、沉浸式情景剧巡演及喀赞巴扎烟火夜市等全天候旅游业态,增加游客与景区的互动体验性,通过分段落、分篇章、递进演绎等方式,让历史与潮流碰撞,呈现出别样的景区景观。

  喀赞其新在持续提升旅游体验感。

  目前旅游区内有58个不同民族风格的美丽庭院、88户居民家访点。为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一些家访点还根据游客需求,推出了馕的制作与烤制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

  5月21日下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街道整洁、屋舍崭新、游人如织,游客们有的在街上漫步,随机逛进街边的特色小店,有的乘坐电瓶车或马车去民俗家访点,欣赏居民家的美丽庭院,有的走进冰激凌店,品尝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手工冰激凌。

  3月中旬以来,喀赞其旅游区游客接待量平均每天为8000多人次。“下月中旬将进入客流高峰期。”马丽英笑着说。

  喀赞其旅游区游客增多,也为伊犁旅游经济添动能,今年1—3月,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46.79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实现旅游收入83.76亿元,同比增长51.62%。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张赏华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