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煤矿换装“智慧大脑”

2024-05-27 08:53:1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纵深观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我爸在矿上干了一辈子,他绝对想不到现在工人不下井,也能远程操控采煤。”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乌东煤矿副矿长麦麦提艾力·如孜说,儿时记忆中的矿工,总是满脸煤灰。

  麦麦提艾力的爸爸,自1953年起就到原乌鲁木齐矿务局六道湾煤矿工作,是新疆“煤一代”。1994年,麦麦提艾力进入六道湾煤矿工作,成为“煤二代”。工作30年来,麦麦提艾力见证了新疆煤矿生产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变。

  “十四五”以来,新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6月底前一批煤矿将迎来“大考”。现在,一座座煤矿长出了“智慧大脑”,像是“科幻基地”。采煤不下井、采煤不见煤、“黑领”变“白领”,正成为现实。

  老煤矿焕新生

  只是轻轻按一下按钮,综采工作面采煤设备便陆续启动。在采煤机滚筒转动下,煤炭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面。

  这是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分公司一号井生产场景。在企业智能化集控中心,工作人员按下“一键启动”按钮,采煤变得像“打游戏”一样简单,工人坐在办公室操作即可完成。

  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5年。69年前,6人1牛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戈壁滩上,开启建矿历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退休职工杨京书,1966年从天津来疆支边,就到该煤矿工作。“那会儿从井下运煤到地面,全靠扁担挑。”杨京书至今还记得,女同志一天任务是36挑,她最多一天挑了102挑,肩膀都磨出了血。

  当时,兵团第十师186团、187团等团场煤炭供应不足,百姓冬季靠烧柴火取暖。为缓解团场职工用煤紧张问题,矿上三四百名职工连续三班倒采煤。今年80岁的王金洪,于1966年部队转业到矿上采煤,一次可挑100多公斤煤,在井下巷道走二三十米,然后倒进矿车。他每天挑20多吨煤,被评为“学大庆标兵”。

  “以前,一个班40多人,一天采一二百吨煤;现在一个班不到10人,采2000多吨煤。”王金洪感慨,现代高科技大幅提高生产力。

  始建于1952年的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疆最早建设的一批煤矿之一。矿上的第一代煤矿工人采煤用榔头敲、十字镐刨、铁锹铲。“2003年,用上了综采综掘装备,是地方国有企业中,第一个实现采掘机械化的煤炭企业。”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八号煤矿副总经理于波说。

  于波2002年加入该企业,见证煤矿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提升。乌苏四棵树煤矿用上采煤掘进系统后,煤炭产量从二三十万吨提升到50万吨。2013年,企业开始信息化建设;2021年,开启智能化建设。“现在,煤矿井下精确定位系统将人员定位精度从以前的一二十米精确到0.3米;以前瓦斯监测用的催化元件传感器,误差大,反应慢,现在用激光传感器,更精准。”于波说。

  截至目前,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投入1.72亿元用于八号井智能化改造,目前正在安装AI识别系统,该系统可在井下划定电子围栏,当井下工作人员接近围栏进入危险区时,或违章操作时都能进行识别。

  减人提效增安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全新技术革命……煤炭以其丰富的热量在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燃烧,释放能量,发出电能。当然,也因为其重要,煤炭生产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变革。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使生产力飞跃性提升。”西部能源研究院院长、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王文峰表示,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以现代科技赋能煤炭生产,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达到“减人、提效、增安”的效果。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新疆俄霍布拉克煤矿、南露天煤矿、乌东煤矿被列入全国首批71家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名单。2023年2月,3个煤矿相继通过国家验收,跻身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

  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新疆3个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生产场景,宛若科幻电影:井下记忆切割机自动割煤、巡检机器人蹲守危险区域值班、无人矿卡24小时作业不眠不休……

  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姚正伟介绍,截至2023年底,俄霍布拉克煤矿智能化改造已累计投入5亿元,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个、智能快速掘进工作面1个。目前,矿井采掘班减少岗位40余人,单面单班生产人数减至18人,降低28%;井下中央水泵房、变电所等固定场所实现无人值守,减少岗位人员30余人。

  以数字化赋能安全治理,俄霍布拉克煤矿建成新疆首个“双控+复合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可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其中,AI巷道巡检机器人,入选国家矿山领域机器人72处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走在全国行业前列。

  国能新疆公司乌东煤矿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国内首个急倾斜短壁特厚煤层智能综放工作面,实现单滚筒采煤机中部斜切进刀、记忆切割和自动跟机。通过智能化改造,乌东煤矿减员295人,原煤生产效率提升4.67吨/工,回采工作面效率提升近3倍,掘进工作面效率提升119.2%,吨煤开采成本降低11.93元,日生产作业由24小时缩短至16小时。

  “去年已通过中级智能化验收,现正向高级智能化目标奋进。”麦麦提艾力说,今年准备投入新的操作系统,实现采煤工作面无人值守。

  作为煤矿子女,对于“煤一代”工作生活环境,麦麦提艾力耳濡目染,“他们以前采煤都没有戴防尘口罩,每天满头满脸煤灰,在澡堂子里用洗衣粉洗脸,洗出来的水都是黑的。”

  见证父辈采煤的辛苦,大学学习机械专业的麦麦提艾力决定通过机械化改造来改善采煤环境,提升采煤效率。通过改造,日产煤炭从二三百吨提升到1500吨。

  “十四五”以后,煤矿开始智能化改造,将井下矿工从危险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原来一个工作面危险区域有20多人,现在只有3人,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人化管理。”麦麦提艾力说,现在井下已运用好几类机器人,危险活由机器人干,企业正组建机器人群平台管理生产。

  煤矿智能化全面推进

  库车市原东风煤矿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好女不嫁‘羊圈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好不容易见回面,拎回两包脏衣裳。”

  “羊圈郎”指的就是原东风煤矿工人。2010年,徐矿集团接手“羊圈”指挥棒后,组建新疆库车县夏阔坦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该公司累计投入2.3亿元,建成全疆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智能化管控平台、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等,把职工从“四肢爬行”采煤环境中解放出来。

  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提升煤炭应急保供能力,推动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力举措。2023年7月,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等9部门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2024年6月底前,大型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2025年,全区生产煤矿将全部达到初级智能化及以上等级,建设条件适应的,达到中高级智能化水平。

  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头梅矿是新疆大型煤矿之一。自2023年9月启动智能化矿山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1.85亿元,目前煤矿采煤连续工艺系统破碎站实现无人值守,输煤传送带做到无人巡检;剥离间断工艺已实现3个编组,24台无人矿卡常态化运行。“这几天,正在优化各子系统,使板块联动起来,避免产生信息孤岛。”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头梅矿总工程师刘富有说,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即将申请验收。

  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伊犁一矿建设了快速装车站无人值守系统,使煤炭装车迈入“无人化”时代。“50秒即可装满两辆32吨的运煤车。”伊犁一矿副矿长周忠广说,运煤车装卸,司机全程不用下车,从进矿到出矿5分钟内完成。

  截至目前,自治区生产煤矿有75处,已有3处煤矿通过智能化验收达到中级标准,28处煤矿完成智能化煤矿自验收,16处煤矿已向应急管理部门提交验收申请。目前,全区已有29处井工矿建设智能化采掘工作面49个;22处煤矿建立了智能(透明)地质保障系统;16处露天煤矿共投入524台无人矿卡;30处煤矿采用机器人138台;492个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加速新疆先进产能释放,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新疆煤炭产量增长了1.38亿吨。新疆,正成为我国煤炭供应新的增长极。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姜岚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