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热背后的人才冷思考
2025-05-16 09:13:5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游客在和田县约特干故城景区游玩(5月11日摄)。5月以来,该景区日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左右,迎来一个旅游小高峰。 阳帆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今年以来,新疆旅游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旅游人才对产业全链条的深度赋能。从导游服务到产品创新,从品牌营销到景区运营,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贯穿始终。
新疆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加强,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推动。而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旅游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吸引着更多人参与新疆文旅的开发和建设。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董观志认为,由本地人才、对口援疆人才、进疆旅游服务机构专业人才构成的立体人才矩阵,共同推动新疆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立体人才矩阵激活文旅新动能
5月以来,和田县约特干故城迎来旅游小高峰,日均游客在4万人次左右。全疆首个全域行浸式超感演艺《万方乐奏有于阗》以故城建筑为实景舞台,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不仅能赏景、旅拍、品美食,更能通过歌舞演艺和NPC(非玩家角色)互动,与历史对话。约特干故城项目副总经理阳帆介绍:“来自新疆的建筑设计团队、北京的演艺编剧团队及全国的演员团队,合力让城‘活’了。”
高素质人才正深度融入新疆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出系列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玩法。
第七届“那人、那车、那山”那拉提草原户外运动嘉年华,将于5月17日在那拉提景区举行。近年来,该景区构建“赛事引流+文化留客”模式,持续打造体育赛事IP拓宽游客覆盖面,同步建设那拉提乐队驻场演出等6处歌舞演艺项目,形成“白天赛事体验+夜间文化消费”的全时旅游场景。那拉提景区旅游发展管理局局长王苏文说:“这些都源自旅游营销、产品设计团队的创意,景区实现‘流量’和‘体验’双赢。游客现在来草原,不仅看风景,还能品生活,乐享度假旅游。”
“你会用AI吗?平时你主要用AI做什么?你能接受出镜吗?愿意拍短视频吗?”这是新疆美程在线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面试时提出的问题。
该公司2013年成立以来,深耕智慧旅游服务领域,现已成为携程、去哪儿等7家网络平台核心供应商。企业组建的百人旅游定制师团队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占比达30%。每位定制师均运营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账号,日常会发布旅游短视频,生动展现新疆四季风貌,并合理插入行程规划建议。这种“内容创作+服务落地”融合推介模式成效显著,吸引了众多客户。“旅游行业天然带有内容属性,吃住行游购娱都是旅游宣传发力点。旅游人不应只是在路途中刷短视频,还应用好互联网自己做短视频,这样才能与新媒体时代更匹配。”该公司总经理张丽琴说。
“在新疆旅游产业规划中,人才是决定性的转化枢纽。”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处长曹志辉说。当建筑设计人才让故城“开口讲故事”,当新媒体人才令山水“自带流量”,当学术人才使历史“可触可感”,多元人才合力,推动新疆文旅实现从资源禀赋到体验价值的升级。
“纺锤形”结构人才困局待破解
国家金牌导游、英语高级导游秦琦从业17年,随着新疆入境游市场火爆,他明显感觉到市场对外语导游的需求不断增大,他的团期已经排到了6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且能在旅途中用生动、幽默、风趣的方式介绍新疆历史、地理、文化和民俗,这样的导游才受欢迎。”秦琦说。
随着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出游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新疆依然缺乏优秀的旅游活动策划人才、优秀景区运营管理人才,以及民宿管家、研学导师等新业态旅游从业人员。曹志辉说:“既要有庞大的基础导游队伍,也需要更多中高级导游,才能为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当前新疆旅游人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新疆旅游景区(点)协会秘书长李磊说。随着新疆旅游蓬勃发展,人才需求量骤然增大,传统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急速发展的现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景区、旅投公司都缺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高端优秀的策划、产品研发和活动设计人才。此外,自然风光类景区因与城市有一定距离,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新疆拥有全国顶级的旅游资源,但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之匹配的顶尖操盘手,这是制约新疆旅游品牌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董观志认为,新疆旅游业客观上存在人才分布散、协同联动性弱、行业领军性人才缺以及系统性创新不足等问题。
加快从“资源富集”到“人才富集”转变
5月12日,李磊和疆内外文旅专家一起到和田地区景区景点摸底调研,从品牌设计、内容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当地景区进行帮扶,“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授课,我们要重点培养更多本地旅游人才,他们扎根家乡,能更好发挥作用。”
去年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给全疆近5000名导游免费发放了融入更多历史、人文内容的新版导游词,并持续进行线上线下导游免费全覆盖培训。今年4月28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新疆好导游培养工作首阶段在伊宁市收官,为新疆旅游业注入新的“人才活水”。
董观志建议,今后新疆要根据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意识,聚焦“育才培优”与“用才留人”的人才工作机制建设。可以多部门联合打造旅游人才平台,让全疆旅游人才形成一张网,更好地为旅游人才提供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事业舞台,让旅游人才在重大领域、重点行业和重要岗位发挥战略性的中坚作用,不断培养学习型创新型高质量旅游人才队伍。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也从多方面入手,继续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导游素质;针对旅行社从业人员,将培训更多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提倡和鼓励景区运营人才不断加快文旅融合步伐,“要将有意义的内容融入旅途,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达给游客。”曹志辉说。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需要更多中高级导游来满足游客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需求。”自治区导游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明说,他们刚完成百余名新疆导游员北疆踩线实地培训活动。接下来,要不断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导游,使其既成为全面的“杂家”,又成为一些领域的“专家”。
据了解,疆内多所高校、职业院校均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积极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行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白洋说:“市场现在需要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这也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我们正向这方面转型。”面对市场变化,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行业需求和产业变革,今年已经申报了数字文旅专业、研学旅游微专业。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实习方向,逐步转为社会实践类服务、传统村落调研、5A级景区观测等领域。
从“资源富集”到“人才富集”,新疆正经历着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书写更具活力的文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