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看新疆丨四个“世界之最”输电工程:数字技术赋能电送六千里
2025-05-16 19:15:0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布满梭梭与红柳的戈壁上,一列列输电铁塔高高耸立,铁塔之间绵长的导线,传送着新疆能源基地打捆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电能。
5月15日,当“大国工程看新疆”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五彩湾戈壁滩时,远远看到列阵壮观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输电线路。
越是接近吉泉直流工程的源头昌吉换流站,输变电设备越是繁密。隔着车窗,采访团成员有的举起相机拍摄,有的啧啧赞叹。在这个拥有四个“世界之最”(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面前,感官上看不见、听不见的电流,激发起每一个来访者的求知欲。
5月15日,吉泉直流工程昌吉换流站内的电力设备正在运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治立 摄
“吉泉直流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止于安徽宣城,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线路全长3293公里,2019年9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穿行于昌吉换流站塔林般的直流滤波器、平波电抗器、换流变压器等设备作业区之间,国网新疆电力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介绍。
昌吉换流站占地630亩,面积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3万余台设备在这里交织如蛛网,值班的运维人员只有12到14名,如何做好运维服务?荒滩上的输电线路,不时有高压安全警示牌闪现,换流站技术人员为何近距离接触各种电力设备却轻松自如?把新疆电能送到六千里外的华东地区仅需0.01秒,比人眨眼的速度还快,是如何做到的……采访团成员抛出准备好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吉泉直流工程作为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仅输电多、输电远、输电快,集成的多项创新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王鸿自豪地说。昌吉换流站建立的5G网络基站,是新疆超特高压电网首个5G基站。搭载北斗导航的巡检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协同作业,5G网络支撑的鹰眼摄像头、红外测温系统可实时捕捉各种电力设备工作状态。通过大力运用5G+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握。
5月15日,吉泉直流工程昌吉换流站内的电力设备正在运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治立 摄
在昌吉换流站750千伏交流场,换流站直流运维专责王权告诉记者,运维人员之所以能安全轻松地近距离接触这些高压电力设备,甚至坐在中控室便对这些设备的“工作情况”“健康水平”了如指掌,离不开高效精准的数字化支撑。比如,设备如果运行异常,设备上的传感器会根据气流、压力、油位、液位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析,将肉眼不易判断的细微变化传输到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会作出相应的措施。
“很多导电设备高达三四十米,我们用无人机巡检,节省了人力,还得到了更准确的设备运行信息。这些设备最怕发热,人工巡检时对浮动较小的温度差难以识别,而且带有主观因素,我们构建的‘人工+机器人+无人机’三维巡检体系,解决了巡检运维中的难题。”王权说。
一项项领先的技术,把稳定的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相信,这条疆电外送的“大动脉”上,还会结出更多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