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神器”
2025-02-27 10:22:3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红山漫笔】
这个世界不缺工具,即使将来有了比AI更先进的智能技术,真正的思考者、创造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也是稀缺而不可替代的
侯辉
最近,有两条新闻关注度很高,一条是广西南宁宾阳县委书记在会上要求每人必须会用DeepSeek;另一条是深圳福田的政务大厅里70名“AI公务员”上岗。这些话题让一些人过度神化AI,甚至陷入“AI替代危机”的焦虑,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AI虽展现出惊人的工具理性,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工具,而不是让我们可以躺平或被替代的“万能神器”。
AI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不久前国内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件事:AI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宁波市将免费乘坐公交车的年龄从70周岁降低至65周岁……”经证实,这完全是一条假新闻。不少人在使用AI时,都遇到过此类问题,如果是对相关领域不熟悉,或者没有找权威部门核实,很可能会被虚假信息误导。试想一下,在医疗这样关乎生死的行业,如果让AI提供治疗方案,一旦出现信口雌黄的bug,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说AI“造假”只是偶发,那么“机器味”十足的AI文字则十分普遍。在DeepSeek爆火后,业内知名评论人曹林连发两篇评论文章:《越少写作的人,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作文写成DeepSeek那样,我肯定给零分》,文中称DeepSeek“用算法蒸馏和压缩的华丽词藻营造伪深度”“列表式陈铺,八股式杂货铺”……这些观点看似偏激,却不无道理。
笔者在向DeepSeek、豆包“讨教”的过程中发现,“灯塔”“火种”“启示”“里程碑”“冷思考”“时代困局”这类既深刻又空洞的大词频繁出现,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和堆叠阵仗,几乎代表着情感的细腻程度和升华高度。特别是套路化的八股文,AI绝对是满分写手,乍看“高大上”,细看“假大空”,行文精致却没有神韵,结构规整犹如工业模块,观点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让人看完什么也没记住。
说这些并不是要抵制AI,而是应该客观看待、理性使用。AI的确能帮助我们拓展思路,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丢掉独立思考和原生情感。
就拿文字创作为例,即便有些信息真伪不明,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这是AI对我们的一大贡献。至于生成的具体内容,如果要求不高,在保证无误的基础上也可救急一用。但要想跳出“批量式生产线”,脱离伪深刻的肤浅,就只能把AI生成的内容作参考,然后扎扎实实进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原创。还有一点不容忽视,AI生成什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的思想含量。
对于AI生成的信息,不可迷信依赖,而要求证真伪。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让AI帮我们做决策,因为即使一款非常好用的AI模型,可以帮我们完成85%的工作,而那剩余的15%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也是最难创造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智慧亲自出场。
AI是辅助工具,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竞争对手,我们不必过度神化它,更无须为它过度焦虑。就像这十几年来,手机拍照虽然普及,但视角独特的优秀摄影师依然不可或缺,因为先进的技术终究是为我们所用的工具。
这个世界不缺工具,即使将来有了比AI更先进的智能技术,真正的思考者、创造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也是稀缺而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