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穿越时空对话戍边将士

2022年04月25日 09:12:2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我们的新时代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今年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条非常引人瞩目的消息:哈密市新发现烽燧遗址44座,烽燧总数达到106座,成为全疆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正是2020年至2021年,王永强和同事在哈密进行长城资源调查的成果。

  37岁的王永强已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3年,参与过70余项考古调查和发掘。田野考古需要每年大半年在戈壁滩上风吹日晒,甚至风餐露宿,但他却为此感到快乐而充实。

  在磨砺中成长

  2009年,王永强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从夏天到初冬,马不停蹄,跟着所里的老师从东疆到北疆再到南疆,转战几处考古现场,参与的项目有城址、墓葬,还有冶炼遗址,这样的历练是最好的成长。”王永强说。

  成长的历程注定伴随着遗憾。至今想起库车冶炼遗址的考古发掘,王永强仍然“扼腕叹息”。

  “一般认为,铁器冶炼技术是从中亚、西亚传到新疆,再传到中原地区。在汉代,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推陈出新,更为发达,出现了向西回传的现象。据史书记载,当时龟兹一地的冶炼作坊可以供应整个西域地区,足见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批冶炼遗址从汉代一直沿用至唐代,很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社会面貌。”王永强说,“可惜当时太年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这座冶炼遗址的价值。如果放到现在,可以做很多研究。”

  2010年,在哈密对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王永强感受到荒漠考古的滋味。“那里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无电无水无信号。从10月到12月,冷风刺骨,我们穿着军大衣,还冻得浑身哆嗦。”王永强回忆,两个月,他和同事发掘了150多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就有11件胡杨木箜篌,“这次发掘是一次深厚的积累。”他说。

  见证重大发现

  2018年,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王永强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切。

  吉仁台沟口遗址是一处由居住区和高台遗存组成的大型聚落遗址。从2015至2018年,通过3年的持续发掘,不仅揭开了3000多年前西天山草原的生活画卷,更发现了人类第一缕煤火遗迹,将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历史上推了1000年。“这种现象复杂、等级较高、堆积连续的遗址,要把其中蕴藏的经济、文化、社会现象一点一滴都揭示出来,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这是很好的磨砺。这个项目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王永强说。

  2019年至2020年,他主持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的考古发掘。哈密是新疆“东大门”,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拉甫却克古城是唐代纳职城故址。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能够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品。这一令人惊喜的成果,为新疆唐宋时期考古、历史、文化、丝绸之路贸易等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戈壁中探寻历史

  戈壁滩上是亘古不变的荒寂。进行长城资源调查这两年,每天早晨9点多出发,回来已是满天星光。根据哈密文物局提供的线索,王永强和同事一处处地搜寻、记录、航拍每一处长城资源,还采集到了珍贵遗物。这样的探寻,让他一次次和古代戍边将士隔着时空对话。

  “和十几年前不一样了。”王永强说,“以前我们的工具主要是手铲,再加相机。现在有无人机、数据平台,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地揭示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

  中午干馕、咸菜加矿泉水。有些烽燧在几百公里外,晚上就睡在汽车上。“睡在夜色下的戈壁滩上,想起古代戍边将士,远离家乡,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超期服役,随时可能为国捐躯,就觉得我们工作中的艰苦根本不是事。”王永强感慨万千,“正是他们的流血和牺牲,新疆的一座座烽燧才筑起稳固的西长城。”

  近年来,社会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成长为副研究馆员的王永强觉得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他很有紧迫感:“我希望尽快把考古资料整理出来,让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于洪举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