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金山”全媒体系列报道⑥ | 在海拔5000米看见生生不息

2022年07月26日 16:53:1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海拔6973米的木孜塔格峰西北脚下,绵延不绝的荒野之上,每年六七月间,都成为藏羚羊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

  今年这个时节,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随科研和巡护人员,来到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子湖区域,见证了这场壮观的生命延续。

  6月中旬到7月底,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迎来产羔季,巡护途中遇到的母藏羚羊和刚刚出生的小羊,小羊正在蹒跚学步。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位于藏北高原的这处最大藏羚羊产羔繁殖地,面积约为68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近5000米。虽然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但四周雪山环抱,却为藏羚羊、藏狐等提供了躲避天敌的天然屏障。

  “每年一入夏,藏羚羊就从栖息地出发,奔波几百公里,来这产羔,之后再返回。”临近兔子湖,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乌图那生压低声音冲着对讲机叮嘱:“距离藏羚羊群1公里停车,不要鸣笛!”他拿起望远镜瞭望片刻又递给记者,“看,这一群有上百只!”

  望远镜里,羊群正准备穿越河流向下一个山坡缓缓靠近。走几步,低头吃几口草。头羊在河边试探,前蹄刚踏入河水中,风声忽起,羊群在头羊的带领下迅速调转方向离开。

  “藏羚羊天性胆小,听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停止前进,更何况是怀孕的母羊,警惕性更高。”乌图那生解释。

  6月中旬到7月底,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迎来产羔季,待产的母藏羚羊极为警惕,记者只能在两公里外的位置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保护区既是藏羚羊的栖息地,也是藏羚羊的产羔地,这里完整保存了藏羚羊全生命周期自然进程。

  日头渐高,车队缓缓驶向目的地,沿路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戈壁连着天空,湖泊镶嵌在大地,藏羚羊在狂奔,藏野驴回首远望。

  2019年以来,每年约有3万多只母藏羚羊进入这里,诞下数千条新生命。

  “看!山坡那边好大一群。”顺着巡护队队员陈伟指引,在天地夹缝间,一队藏羚羊的剪影不经意进入眼帘。保护区管理局高原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徐俊泉立即开始记录羊群的数量和活动轨迹,在地图上标注各种动物的符号。

依协克帕提中心管护站站长李欢在巡护途中通过望远镜监测动物。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红色代表藏羚羊,蓝色代表它的天敌,比如狼、秃鹫等。去年这条沟里有114只羊,今年是118只,还有4头狼在尾随它们。”徐俊泉说,“小羊一出生就融入自然之中,它的皮毛颜色和大地颜色极为接近,每当有天敌来袭,就会紧紧趴卧在地面,形成伪装。”徐俊泉说,即使这样,被狼等捕猎的小羊仍然为数不少,还有一些会和大部队走丢。

  “保护区一共有7个管护站、4个季节性管护点,每年产羔季,依协克帕提管护站、鸭子泉管护站等会抽调巡护员前来驻点,边巡护、边救助。”依协克帕提管护站负责人李欢说,产羔季期间,各基层管护站采取交通管制、巡护救助等措施,为藏羚羊产羔之旅护航。

  “这趟巡护收获挺大。路上遇到了两只走丢的小羊,万幸羊妈妈都回来找它们了。”徐俊泉说。

6月中旬到7月底,藏羚羊迎来产羔季,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加设巡护科考。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黄昏时分,兔子湖畔,记者一行打开自热盒饭,吃得很香。“现在条件好太多了。2001年,我刚来时,自己带帐篷,做饭取暖靠牛粪,巡护只能啃馕。”乌图那生边大口扒饭边说,阿尔金山腹地气候变幻莫测,常常一日遇四季,巡护路频遭陷车更是家常便饭,时常一趟巡护下来,早已是漫天星辰。

  收拾好所有的人为垃圾,此次见证之旅踏上回程。“除了车辙,要抹掉所有人为痕迹,这里是属于野生动物的家园。”趁着暮色微光,徐俊泉又拿起望远镜看了看羊群的方向。

  保护区综合科考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从20年前的3.4万只恢复到目前的4.95万只,20年间增加了1.55万只,平均每年以700余只的速度恢复性增长。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崔导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