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看新疆 | 乌伦古湖:在大漠渔乡听渔舟唱晚
2022年09月30日 22:15:3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虽然天气不太好,福海县海江渔家负责人张海江还是一大早就去鱼市“抢购”了。“十一”假期到来,来店里的远方游客、周边食客都会增多,需要多多“备料”。
“这些年,乌伦古湖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意也水涨船高。”这位曾经的“渔二代”说。
乌伦古湖上的捕捞渔船。 常化洋 摄
距离海江渔家十几公里外,就是烟波浩渺的乌伦古湖。“乌伦古”是“云雾升起的地方”之意,它是中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又是北疆最大的天然渔场,有“大漠渔乡”的美名。
张海江就是在乌伦古湖边出生、长大的。从17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在湖里捕鱼。1998年,他开了一间渔家乐。20多年过去了,当初只有几张桌子的小小渔家乐,变成了2000平方米的“海江渔家”。生意越做越大,他也早就告别了早出晚归、风里来浪里去的打鱼生活,和乌伦古湖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了。
海江渔家的生意好,很重要的原因是产自湖里的鱼好。作为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乌伦古湖是无污染的纯净湖,盛产白斑狗鱼、贝加尔雅罗鱼、东方欧鳊、梭鲈等23种冷水性和亚冷水性鱼,被誉为绿色食品的“福海冷水鱼”闻名遐迩。多年来,福海县切实做好禁渔期管理,在保障渔业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序开展捕捞。特别是近两年,该县不断加大渔业生态修复力度,通过增殖放流,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投放各类土著鱼苗,并采取封湖封育方式进行保护,保证乌伦古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打鱼归来鱼满舱。 庄晓颇 摄
“禁渔以后,海子里的生态好了,消失的‘小白条’又多了起来。”至今还习惯把乌伦古湖叫“海子”的张海江说。
生态好转了,日子更加幸福了。曾经的打鱼生活很辛苦、收入低,现在的张海江“靠水吃水”,渔庄被评为新疆餐饮名店,招牌菜“海江秘制木桶鱼”成为新疆名菜,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很多当初和他一起打鱼的人,纷纷开起了饭庄、做起了鱼深加工等。
如今,云生雾涌的乌伦古湖不仅盛产味美的鱼,更孕育着生机无限的旅游产业。
张海江的另一个身份更有名——他是历届福海冬捕节祭湖、醒网仪式上的“鱼把头”,带着一群鱼工,在冰封雪冻的湖面上“踏雪寻鱼”,每年冬捕第一网下网点就是他定的。“海子养育了我们,我们对这片海子有很深的感情,它更是聚宝盆,有很多文化元素值得深入发掘。”参加过15届冬捕节的张海江说。
丰收的喜悦。 庄晓颇 摄
福海冬捕节已是新疆最知名的文旅节事活动之一,自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参与游客人数年年攀升。今年1月,第十五届冬捕节开幕当天,就接待游客10.3464万人次,旅游消费达3103.08万元。“乌伦古湖冬捕采用传统大拉网捕鱼方式,游客们除了可以观赏壮观的祭湖醒网仪式、冬捕大拉网,还可以品尝鲜美的野鱼宴,体验滑冰、冰上龙舟等冰上项目,感受独具特色的鱼文化、福文化。”福海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别尔得别克·阿勒腾别克介绍。
福海冬捕节上,“鱼把头”张海江捧出头鱼。 (资料图) 庄晓颇 摄
在冬捕节拉动下,乌伦古湖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福海县的旅游业乘势而上。今年1-8月,福海县接待游客219.91万人次,同比增长67.87%;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69.97%。“S21沙漠高速公路通车以来,福海进入了乌鲁木齐市‘三小时经济圈’,来自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等地的旅游明显增多。”别尔得别克说。
浩浩荡荡、水天一色的乌伦古湖,放眼皆是美景,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海江们的幸福之地。现在,名字里占尽“海江之利”的张海江对这个浩渺之湖有更多的希望,“我要建以乌伦古湖冬捕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海子。”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