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影像记忆⑪ | 从苦涩到甘甜,无法忘却的“净水”镜头
2023-03-27 15:37:42 来源: 天山网
又是一年春风来,3月22日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如期而至。
在新疆,水有着特殊的意义。翻开尘封的记忆,那些和水有关的镜头跃然眼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南疆很多农村喝的是涝坝水,加之人畜共饮,时常有因饮水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疾病。为了让群众喝上符合健康标准的水,国家和自治区在南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防病改水工作。
1995年,和田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打井改水工程。
打井队走到哪里,群众都自发跟上前去询问、帮忙。大家抢着、争着干!
和田县一户农家院里,群众提着大桶小桶来接自来水。
1995年10月,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怀下,总投资3000万元的和田县打井改水工程竣工。
自1995年开始,和田地区农村饮水工作经历了改水防病(1995年—2000年)、饮水解困(2000年—2005年)、饮水安全(2006年至今)三个阶段。
1997年,自来水入户后,不少居民购买了洗衣机。
截至2014年底,和田地区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70个,
完成投资7.1亿元,铺设管道3.52万公里,惠及145.33万人。
2015年4月29日,当日和田县温度近30度,一名村民在自家水龙头上取水直饮。
2015年,和田县南片区水厂改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900余万元,投入使用后可解决近1.3万人的饮水问题。
这是伽师县一位干部职工保留的工资条,上面一栏写着——保健费,每个月9元,当地人称之为“苦水费”。
伽师县是全国闻名的“苦咸水”地区。
1995年伽师县第一轮防病改水工程也正式开建。
2007年,饮用涝坝水这一取水方式在伽师县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地下水质差,随着地震发生苦咸水立刻会卷土重来。引雪水入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烈日下,施工人员在焊接输水管道,确保不出现渗漏。
2019 年5月3日,总投资17.49亿元的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开工了。
65个标段,跨越3个县,输水干管长112公里,输水支管长167公里,改扩建配水管网1548公里……
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沉砂调节池开闸蓄水现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年5月20日,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村民正在用自来水冲洗着水果。
短短8个多月就实现了正常供水,水质检测完全达标。
慕士塔格峰冰川的雪水带着伽师人祖祖辈辈的企盼,奔向伽师县10余万户家庭。
2020年夏,伽师县江巴孜乡尤库日尕勒村村民阿布拉·沙吾提用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烧茶招待着邻居。
随着伽师县改水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疆在水与沙、苦与甜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
此时一个名字浮现在脑海,他是无数在实现饮水安全的战斗中的楷模代表。
刘虎(左一)生前调研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情况。
刘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最终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2021年7月3日终因病情恶化离世。
刘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莎车县托吾斯塘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在洗手池洗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饮用水水质不断变好,全疆自“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195亿元,实施1428项工程,解决和巩固提升了152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20年底,全疆共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289处,铺设输配水管道20.3万公里,供水覆盖人口1317万人,全部完成农村自来水改水目标。
从苦涩到甘甜,这些平凡的镜头,怎能忘却!
监制:王宏
策划:杨涛 丁文
文 :丁文
视觉: 梁伟 缪蓉
图片来源:新疆图片总汇 新华社 央视网 《中国乡村振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