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风景线丨刘波:“为新疆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建设贡献力量!”
2023-07-21 01:05:0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共同的事业将我们紧紧相连,新疆始终是我第二故乡。”7月18日,回望三年援疆路,刘波说。
2020年9月,时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师的刘波响应组织号召,从祖国首都来到西北角,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援疆之旅。
根据安排,他担任新疆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所长职务,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和纵向项目管理等工作。
“从学校到科研单位,援疆给了我难得的学习和成长平台,锻炼自己、开阔眼界、丰富人生。”刘波说。
走上新工作岗位,刘波便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奔走于天山南北,前往多家矿企调研。期间,他发现新疆有色金属行业在固废处置方面存在难题。
固废处置,最为理想是变废为宝。而要完成这个过程,唯有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绝不是搞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是要群策群力上演‘群英会’。”刘波深知这一点。他奔赴恒盛铍业、阿克陶科邦锰业等十余家企业,在“危险固废绿色处置与利用”、“稀有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促成了数十次疆内外单位的交流合作。
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一场场经验交流中,刘波思路也愈发清晰——结合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助力新疆矿业向绿而生,蓬勃发展!
他在研究所搭建了 “生态环境材料实验室”,并发挥援疆桥梁纽带作用,联合研究所、新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了“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持续攻关,在铜水淬渣、电解锰渣、铍冶炼渣等固废的资源化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冶金固废制备建材应用技术研究。
刘波(左二)在与研究所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实验讨论。本人供图
2021年8月,刘波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冶金固废制备绿色建材技术及应用”,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被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刘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答了“援疆三问”。他不仅用出色的业务能力使“变废为宝”成为现实,更在科研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下足了功夫。
三年来,刘波积极组织研究所进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重点科技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新疆天山创新团队、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纵向项目论证和申报工作。
2021年,研究所获批纵向项目经费1500余万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232%;2022年研究所获批纵向项目经费近5000万元,创研究所历史新高;所内先后有3人获得天山英才、天池英才等自治区人才项目支持。
做好“传帮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更是刘波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组织生活会、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刘波积极与研究所青年科研骨干沟通和交流,介绍重点研发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申报经验,鼓励他们积极申请、主动承担。
浓浓援疆情,依依不舍心。“援疆时间有限,但对新疆的感情无限。我会尽我所能,为新疆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建设贡献力量!”刘波坚定地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