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才|阿不都拉·阿巴斯:倾注半生心血研究新疆地衣

2023-12-19 12:15:4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综合

阿不都拉·阿巴斯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1976年,阿不都拉·阿巴斯于新疆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1990年,他赴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师从著名的壳状地衣专家吴继农教授,学习地衣生物学的研究方式方法。1993年至1995年9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魏江春院士国家级实验室深造研究地衣生物学3年。1995年,学业期满,他回到学校,继续深入研究地衣。

  学术上,做项目、带团队、发文章,阿不都拉·阿巴斯成为了新疆地区“首位系统地研究地衣资源的奠基者” ;实践上,登高山,蹚河流,采样本,他为新疆地区地衣资源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荒芜的山间,隐藏着微小而神秘的生命,地衣是附着在岩石表面肉眼可见的生物。在其生长中,产生的地衣酸可对岩石表面进行生物风化,形成硬化的基物,变为土壤层,可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存创造生长条件。地衣可覆盖荒漠表面,改变沙土流动环境,因此地衣被赞誉为“荒漠拓荒者”。

  新疆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拥有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也是各类形态地衣的资源库。在该领域研究中,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阿不都拉·阿巴斯用了半生时光。

阿不都拉·阿巴斯在硫磺沟镇采集地衣标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是科学家,也是非遗传承人

  “地衣和苔藓的形态相似,它是苔藓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阿不都拉严肃地说:“地衣并不是植物,它是一种共生藻和共生真菌组合而成的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的壳状、叶状、枝状3种地衣类型,它们形态各异,各有特色。”

  当车辆行驶在S201省道时,朝阳映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初雪多了几分色彩,宛如童话世界。

  “苏师傅,这地方不陌生吧?”阿不都拉问着,手里拿出相机拍摄路牌。“拍路牌是我们的科考惯例,留下痕迹,证明我们曾来过。”司机苏新明是阿不都拉的“老伙计”,他们合作多年。每每野外科考,他会驾车与阿不都拉一同前往新疆各地采集地衣标本。

  “和阿老师去的地方多了,我也能分辨地衣的种类。我们已经跑坏了一辆车,现在换辆新车接着采集标本。”苏新明说。

  当车辆驶向山间深处,急弯越来越多。“苏师傅,停车。”阿不都拉立刻打开车门取出设备走向大小不一的岩石前,只见几块红色、绿色的地衣附着在上面。

  他蹲下身子,手持放大镜,俯身靠近石块观察。“是叶状地衣,看来这里空气还不错。” 他迅速取出相机,将镜头贴近地衣,拍摄下几张照片。接着,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GPS设备,按下几个键,数字跃然而出,一切流程都是有条不紊。“GPS数据能快速记录地衣分布的经纬度信息,便于归类整理。”说完,他放下相机,取出铁锤和榔头。小心翼翼地对着石块侧面凿去,他慢慢取下附着地衣的石片,细心地用纸巾包裹着地衣,然后放入野外采集标本袋中,橡皮筋缠绕妥帖,便完成地衣标本采集。

  连续采集两个小时后,阿不都拉坐在岩石上歇息。他从背包里取出几块蜂蜜饼干,边吃边说:“这也是我的装备,野外考察最消耗体力,需要经常补充能量。”

  业余时间,他还是一位塔塔尔族传统糕点非遗传承人,经常亲手制作各种糕点,与亲朋好友分享美食。“2012年,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我被认定为该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不都拉说,“小时候,每周妈妈都会做两次糕点,我总是在旁边打下手,慢慢地掌握糕点制作的诀窍。步入工作岗位后,我仍然保持着每周制作一次糕点的习惯,亲朋好友相聚时,它是最好的美食。”

  吃完饼干,他拍拍手,再次拾起铁锤和放大镜,继续穿梭于斑驳的岩石间,搜寻地衣。

阿不都拉·阿巴斯用放大镜中观察地衣标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十几张存储卡,浓缩30余年科研印记

  踏入阿不都拉的家,整体装饰典雅,但他的书房别有洞天,仿佛是一个记录自然的秘境。

  只见电脑桌边堆满了书本,形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书山。十几个箱子里装满了密密麻麻的地衣标本,阿不都拉介绍,采集的每个标本都封装在正规的地衣标本袋里,上面写着地衣种类的名称、分布区域、经纬度、采集人、鉴定人等。每一个字,都是他仔细核对后亲手写上或打印贴上,为地衣制作“身份证”,已成为他的重要工作步骤。

  当他拿出从南山新鲜采集的地衣标本,两只小猫好奇地嗅着采集回来的地衣标本袋,宛若两个“小助手”。

  “地衣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还要制作切片,进行实验来断定。”阿不都拉介绍,在鉴定新种时,根据地衣特性,运用观察形态结构、解剖结构、显色反应、微量化学结晶、薄层层析等方法,还需做分子DNA片段测序才能得到最终结果。

  当地衣标本置于生物解剖镜下,阿不都拉目光专注而有序地在物镜台标本上移动,寻找每一个微小的特有附属结构细节。

  在他身后,一台用坏的解剖镜静静地立在桌面,默默见证他专注在地衣领域研究工作的时日。

  “我的电脑上文件夹就像一本地衣词典,我为每张地衣照片都做标签化工作。在检索时,只需输入任意一条信息,就能迅速找到对应的照片。”如此严谨的工作习惯,离不开他在求学期间打下的良好科研基础。

  我国地衣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魏江春院士带领科研人员展开,起步晚、资料有限、人手不足成为地衣研究者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1993年至1995年9月,阿不都拉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魏江春院士国家级实验室深造研究地衣生物学3年。他逐渐认识到,研究地衣在我国生物学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疆是丰富的天然地衣生物基因库,地衣是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既是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阿不都拉·阿巴斯使用解剖镜中观察地衣标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1995年,学业期满,他回到学校,继续深入研究地衣。“那会相当困难,缺少仪器设备,有关中国地衣的研究资料匮乏,是我必须要面对的情况。”阿不都拉开始重视地衣标本的采集,以期得到新疆地衣研究的一手资料。

  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储存卡,做完实验后,他通常将照片资料拷贝至电脑。用中文与拉丁文备注采集信息,导入文件夹中,并建立描述特征的电子版文件。阿不都拉说:“卡里存储的都是地衣照片,大概20万张。”

  十几张存储卡,是他30余年的科研印记。

  我的墓前会摆上地衣

  “退休后,我和曾经培养的硕博研究生共同采集研究,发现了30种新种地衣,文章被SCI收录,并将地衣的基因组全都录入世界基因库。”阿不都拉自豪地说。

  山高路远,难以为继。多年来,他带领硕博研究生辗转于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地。每当发现未知的地衣时,阿不都拉知道,这漫漫路途是值得的。

  “记得有一次在阿尔金山考察时,疑似发现新种,我激动得手都在抖,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标本,带回实验室研究分析后,确定是新种,大家都长舒一口气。”阿不都拉笑着说。

  多年野外考察,也让他们数次陷入险境。“1980年,我们带一个班的学生在喀纳斯湖西南部的山头采集标本,归来时,被一只狗熊尾随。” 阿不都拉点燃火把走在队伍末尾,得以安全脱困。此外,在崎岖山路上摔伤磕伤也是家常便饭。“对于我们建立的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区第一研究中心’团队来说,这些困难远不及每次发现新种地衣时的喜悦和成就感。”

  从事地衣研究的乐趣,也在学生们心中留下难忘记忆。2003级植物学硕士生刘丽燕至今难忘那段时光。“我们和阿不都拉老师一起外出采集地衣标本时,可以品尝到老师亲手制作的塔塔尔族传统糕点,他总是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 毕业后,她进入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工作,“尽管我现在不从事地衣研究,但是那段科研时光为我今后从事荒漠化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2010级博士生古丽波斯坦·司马义看来,阿不都拉以其严谨的科研精神对她产生深远的影响。“阿老师作为我硕博学习阶段的导师,每当我想放弃科研时,他都会鼓励我,给予我实验指导。”如今,古丽波斯坦在新疆林业规划院工作,“十余年的求学生涯,让我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沙漠化治理,每到一地,开展地衣研究实验,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阿不都拉·阿巴斯。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新疆地衣资源丰富,但相关研究较少。“我编写的《新疆原色地衣图谱》书籍,明年能出版发行。” 阿不都拉介绍。该书从基础生物学应用的角度出发,是一部科普性专著,可为地衣研究者、高等学校植物学科选修课的学生、地衣爱好者提供参考价值。

  流沙漫卷,岁月蹉跎。43年的地衣研究,无数人问他,研究地衣,难挣分文,有何用?“他们都说我是傻瓜。”阿不都拉笑着说,“我热爱地衣生物学的研究,地衣伴随我一生。如果离开地衣研究,我会感到人生失去方向和意义。”

  思及此,阿不都拉·阿巴斯神情一肃,缓缓道出心底的愿望:“我离世后,家人会在墓前摆放一片岩石上长满地衣的标本,作为对这段热爱之旅的延续吧。”那些小小的生命和这份执着,承载着他毕生心血。

(整合编辑/海报设计:赵静 )

[责任编辑: 葛惠芹 王荣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