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才|帕提古丽·亚森:在沙漠中“植”出一片靓丽的绿色

2023-12-20 18:38:55    来源: 天山网

帕提古丽·亚森

新疆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治沙员

  2005年,23岁的帕提古丽·亚森进入防风治沙工作站工作,成为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

  18年间,帕提古丽和同事们坚守防风治沙一线,与全县人民一起在车尔臣河东岸沙漠里植树造林12.9万亩,竖起了一条长23公里、宽1公里至7公里的绿色屏障,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

  2011年,帕提古丽获得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五一巾帼奖”;2012年获得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3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关于表彰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帕提古丽·亚森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疆且末县河东防风治沙生态基地,一株株红柳、胡杨、沙拐枣傲立于大漠之上,犹如一条绿色长廊阻挡了沙漠的脚步,正像终年风尘仆仆的治沙人帕提古丽·亚森,虽然忍受着风沙和干旱,但依然高扬绿色生命的旗帜。

  新疆且末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三面环沙,沙漠面积超过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沙漠与县城仅一条车尔臣河之隔。东北风一年四季卷起黄沙肆虐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年10—12米的速度向县城方向推移,历史上,车尔臣河曾因风沙逼迫三次改道,对且末县城带来了很大影响。

  为了阻挡沙漠继续向县城推进,封住环绿洲周边生态防护屏障缺口,筑起县城东向生态防护屏障,1998年,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并于同年3月启动且末县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

  2005年1月,帕提古丽·亚森进入防风治沙工作站工作。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成为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

  那一年,她才23岁。那一年,她同防风治沙站25名防沙治沙工人一起,在距且末县城2公里外车尔臣河东岸,寸草不生、连绵起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开始了她这一生中的治沙里程。

帕提古丽·亚森在割芦苇,准备编固沙栅栏。通讯员 塔依尔·库尔班摄

  对父亲的承诺

  “当时我母亲是特别反对的,我有两个职位是可以报考的,一个是园林绿化处,工作地点是在县城,工作环境也有花有草有绿植。第二个就是防风治沙工作站了。当时我爸爸提议让我在治沙站工作,我妈妈不愿意。”谈起为什么一个女孩子要选择防沙治沙这样艰苦的工作,帕提古丽·亚森记忆犹新。

  “我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好动,当时就想着沙漠肯定很神秘,背着大包小包去沙漠探测一定很有意思。”怀着对神秘沙漠的向往,帕提古丽·亚森选择了后者,走进了茫茫大漠。

  然而,到了治沙站后才发现,她眼前的沙漠既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也没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唯美。只有充满尘土,让人难以呼吸的空气,和打在脸上犹如针扎的沙粒。

  “没想到实际到了沙漠,给我的就是一把铁锹。”想象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让帕提古丽·亚森萌生退意。“然后我就不干了,因为身临其境之后,我觉得在这个环境中工作我坚持不住。我说我要退出,不想从事防沙治沙工作,但是我爸爸就是不让。”

帕提古丽·亚森在紧固滴管接口。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摄

  帕提古丽·亚森一遍一遍地向父亲央求辞去治沙站的工作,每次要不干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用自己曾经的历史开导她。“过去的条件更艰苦,但我们且末人没有放弃治沙工作。”父亲耐心地给她讲述且末县多少次“沙进人退”,绿洲被沙海吞噬,乡亲们被迫搬迁的故事。“我们不站出来,年纪大的干不了,年轻的不愿意干,那谁来干?”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留在了她的心底。

  可命运似乎偏偏要捉弄这个善良的姑娘。就在帕提古丽·亚森参加工作仅仅10个月后,她的父母相继离世。

  回忆起父母的离开,帕提古丽·亚森泪流满面,“接连失去父母,我像一粒沙子,突然间无依无靠,不知道该飘向何方。”每当迷茫的时候,她就会想起父亲离开时,拉着她的手说:“一定要将防沙治沙的事业继续下去,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父亲走了,但他的遗言,帕提古丽·亚森一直记在心里。

  双亲离世的悲痛最终换作播绿前行的动力,支撑着她又站了起来,扛上铁锹,走向沙海,义无反顾……

  “玫瑰”变黑了 且末变绿了

  承诺容易,坚持更难。

  一把铁锹一把镰,一块馕饼一壶水。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边缘,帕提古丽每天割芦苇、做草方格、种树,周而复始。一天下来,她要在沙漠中徒步走三十到四十多公里。

  春季是且末县大风的季节,也是强沙尘暴多发期,大风一起沙漠中昏天暗地,沙粒吹打在脸上犹如针扎,但帕提古丽·亚森为了春季治沙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同事们冒着恶劣的天气依然在沙漠中忙碌着滴管的铺设安装工作。

帕提古丽•亚森在挖沙坑,为秋季全民植树做准备。通讯员热西提·依敏 摄

  长时间在户外的风吹日晒,帕提古丽·亚森的皮肤黝黑,每当亲朋好友劝说她:“你是女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看你皮肤黝黑的,显得很老气,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岗位呢?”她总是从黝黑圆脸中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着说:“你们没有想过吗?如果大家都在高楼大厦里工作,迟早有一天沙漠就会淹没我们的县城,黑一点没事,黑了健康。”

  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她开始用各种化妆品遮瑕,却怎么也遮不住黝黑的皮肤。同事们送给她一个外号:“黑玫瑰”。

  盛夏,60℃的地表温度,烫得她站不住脚。为了新栽植苗木的根部不被大风吹干,她步行到2公里外的芦苇丛中,背着芦苇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沙漠便道为新栽植的苗木设置芦苇沙障。

  在每年管护区苗木验收时,帕提古丽·亚森管护的苗木成活率都在80%以上。为了尽可能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春季植树造林后,她顶着酷暑,一手拿铁锨,一手提着种子在每个滴头处补种沙拐枣。

  每天早晨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帕提古丽·亚森已经来到沙漠林间开始工作,检查滴灌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苗木是否被风吹或缺少水分。如今的她走在河东治沙林中,看到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就像看到自己的子女在健康成长一样,心中十分欣慰。

  18年来,帕提古丽·亚森奋战在沙漠里,亲手栽下了几万棵树,把她的青春奉献给了河东治沙基地的每一株苗木,奉献给了且末县的防沙治沙事业。

  2023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关于表彰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帕提古丽·亚森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她铸就了且末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成为且末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表率。

帕提古丽·亚森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荣誉证书。

  帕提古丽·亚森和同事们一起在一望无垠、高低起伏、滚滚黄沙的世界里,人工营造了一条12.9万亩的绿色长城,锁住了黄沙的肆虐,使昔日荒凉的土地演化成为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勃勃的生态修复区,不仅使且末县的小气候得到了调节,空气得到了净化,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而且成为且末县各族群众休闲、度假、观赏大漠风光的唯一去处,塑造了且末县一道亮丽的景观。

  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且末县在滚滚黄沙中建起了长约23公里、宽10公里的生态绿色长廊。沙尘少了,降水多了,绿洲大了,帕提古丽·亚森笑了。

昔日的荒漠如今郁郁葱葱。

  2017年,帕提古丽·亚森乘坐一架飞防作业飞机,在河东生态治沙基地上空鸟瞰大地。“从空中俯瞰下去,才知道我们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帕提古丽·亚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今,帕提古丽·亚森除了是一名治沙员,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防风治沙义务宣讲员。“我拿起铁锹也许可以治一亩沙地,可如果我拿起话筒,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防风治沙的队伍中来,也许就可以治一万亩沙地。”她对记者说。

  (整理:赵静 素材来源:新华社、天山网-新疆日报、绿色中国)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葛惠芹 王荣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