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丨17年只为一件事 让养鱼人有好收成

2024-04-22 14:09:1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一鸣

  在远离海洋的新疆,胡建勇养了17年的鱼。

  2007年,从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胡建勇便进入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希望通过开展水产养殖的研究与示范推广,让养鱼人有好收成。

  这点,操着一口重庆方言的他做到了。

4月15日,胡建勇在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进行梭鲈人工扩繁,制作人工鱼巢。焦飞摄

  胡建勇研究生主修畜牧专业,做水产养殖,算是半跨专业。起初,在位于昌吉市的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基地,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池塘边杂草多了,他就拿着镰刀一个池塘一个池塘地割;高温季节鱼类容易缺氧,他就大半夜围着池塘检查,实时打开增氧机。由于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给药方式及生长节律的特殊性,水产养殖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克服严寒酷暑、偏僻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加班、没有节假日等困难,胡建勇都扛了过来,以最快速度适应了养殖塘口的生活。

  为把鱼养得更好,胡建勇列出鱼苗分段培育、水环境调控、投喂管理技巧、养殖模式试验、鱼类运输等关键环节,边摸索边学习边实践,从清塘进水到鱼苗放养,从饲料投喂到科学管理,逐渐成为单位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开始独立开展试验示范、技术研究。

  如何满足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对先进模式、重点品种的科技需求,改变“汗水渔业”的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面对新疆土著经济鱼类开发面临的科技制约问题,胡建勇提出,对优势特有经济鱼类资源开展系统化、全产业的研发,他与团队一起先后开展了河鲈、梭鲈等为代表的特有经济鱼类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人工繁育、驯化等方面多项专利成果。

  针对养殖尾水治理面临的技术短板,胡建勇又与团队成员主动靠前,赴国内水产养殖发达地区学习并先后10余次在全疆开展专题调研,分析问题的症结,结合新疆气候条件、养殖方式,实施了“种养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牵头开展了“尾水生态治理”为重点模式技术创新及推广,对推进新疆尾水生态治理方法的建立和资源化利用途径提供了可行方案。

  为破解南疆草鱼养殖环境改善的困局,胡建勇再次和团队实施了“饲草部分替代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任务,以“种养融合”的生态治理思路为契机,开展“种青养鱼”模式下草鱼生长、饲草替代等方面的技术应用示范,建立了2个生态养殖模式,推动了南疆草鱼养殖产业发展。

  “草鱼是四大家鱼之首,我们引导老乡在塘边种植苜蓿,就地以池塘养殖用水为水源浇灌苜蓿、就地收割苜蓿投喂草鱼,不仅降低了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量,还降低了养殖成本。”胡建勇说,青草饲料投喂草鱼,改善了草鱼消化吸收和健康状况,可减少草鱼脂肪肝、肠炎等病害发生,食用口感也更好。

  随着2020年国家和自治区推进水产养殖产业绿色发展,胡建勇和团队示范推广鱼菜共生、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系统构建、陆基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已达5000余亩,推进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应用,辐射推广面积超过3万亩。团队还引进草鱼、松浦镜鲤等新品种超过3亿尾,在全疆建立示范基地10个,示范辐射面积近6万亩,累计实现总产值6.23亿元,新增产值0.73亿元。

  胡建勇先后被授予“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入选全国“最美渔技员”,领衔创办自治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胡建勇创新工作室,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推广项目20余项,形成多项科研成果。

  “对我来说,获得满足的方式,就是专注手上所做的事。”胡建勇说,他和团队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持续加强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模式等方面的攻关,专注于服务好新疆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