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故事丨一场跨越24年的青春接力——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们的故事

2024-05-23 19:37:2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我们新时代青年,志在四方,奋斗无悔。我们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会叠加成祖国的进步。”

  今年4月,河北保定学院新一届的毕业生中,有15人报名签约,即将到且末县走上教师岗位。4月17日,在保定学院畿辅文化会堂内,即将壮志西行的15名学子,举起右手,发出青春的誓言。

  这是前赴后继的青春,更是波澜壮阔的人生。

  24年前,同样在河北保定学院,15名大学毕业生告别老师和父母,登上了开往祖国西部的列车。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下了火车上汽车,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再经沙漠公路到民丰,之后沿沙漠边缘抵且末……八千里路云和月,瀚海沙漠踏歌行,此行,他们不是旅游或体验生活,而是背着行囊、带着户口,准备扎根到沙漠深处——被称为“天边小城”的且末县教书育人。

2000年8月,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群体壮志西行前往且末,在途经塔中沙漠公路时在入口处留影纪念。且末县委宣传部供图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4年过去了,当年来自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的这15名毕业生告别了青春年华。他们说,永远不会忘记青春梦想,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走向西部大漠,刻写人生高度

  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在燕赵大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画面背景的切换中,侯朝茹聆听着从时空深处穿越而来的缓缓吟唱,泪水打湿了眼眶。

  原创歌舞剧《嘱托》今年4月25日在且末首演,展现了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且末、无悔支教的故事。连续几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受到深深感动的观众们给演员们送上阵阵掌声。

  “看完这部剧,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当年进疆的往事。”侯朝茹说。

  侯朝茹是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群体中的一员,是且末县一中历史教师。

  2000年初,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师资告急。新学期马上开始,但县中学初一年级7个班里,有6个班的班主任出现空缺。

  “客观地讲,当时的且末条件很艰苦。风沙大,一次沙尘暴就会‘刮’走几位教师。”时任且末县教育局局长的廉春喜回忆道。

  不能再等了。且末县领导决定,前往河北招聘教师。

  “当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启动,人们对雄奇壮美的新疆充满向往。”时任且末县人事劳动局局长、编委办主任的陈辉说,在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招聘小组给应届毕业生们讲新疆人的豪迈与奉献,讲且末人不惧风沙的精神、建设家园的故事,“200多名学生报名,我们选中了15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15人里面,有不少都已经在河北省联系好了工作,有的还收到了专升本录取通知书。”侯朝茹说。

  2000年8月,15名大学生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侯朝茹至今忘不了在大沙漠中的第一次震撼:“我们坐汽车到塔中沙漠公路入口时,两行大字跃入眼帘: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中,我们15个人,凝视着这两行字,很久。”

  侯朝茹、李桂枝、王建超、王伟江、苏普、庞胜利、井慧芳、周正国、朱英豪、丁建新、陈荣明、杨广兴、辛忠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就这样来到了且末。在这里,他们将刻写人生新的高度。燕赵大地,如同母亲般默默凝望着撒向西部大漠的这15粒种子。

  永远不忘青春的梦想

  2000年的且末县,各方面条件很艰苦,令刚刚到达的大学生们措手不及。

  天气干燥,大风扬尘。流鼻血、嘴唇裂口、咽喉疼痛,成为15个人收到的第一份“见面礼”。

  王建超至今对初到且末县中学的场景记忆犹新:校园大门陈旧,教室是土坯房,围墙是土墙,土操场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

  校园里,1000多个孩子夹道欢迎大学生们。孩子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校园里见不到一丁点儿垃圾。校长说,为了迎接新老师,孩子们一早就排好队,到河边一桶一桶拎水,把校园全部洒扫了一遍。

  望着孩子们稚嫩的面庞、渴求的眼神,15名大学生的心被触动了。

  王建超说:“我是来教体育的。当时就想,不能走,我一走,很多孩子就上不成体育课了。”

  侯朝茹说:“孩子们欢呼着迎接我们的那一刻,我心里一下就安定了。我想,这辈子,就是这里了。”

  一周后,学校开学,15名“保定来的年轻人”走上了讲台,其中6人当了班主任。

  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们把青春的坐标稳稳扎在了且末,扎在了校园。

  扎根且末,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群体成为且末县中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每年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活动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是2022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老师们在且末县防沙治沙基地合影。且末县委宣传部供图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用蜡纸刻试卷、家访……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用单薄的肩膀挑起了学校的大梁。

  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李桂枝回忆,第一个学期,为提高讲课水平,她在繁重工作间隙听课50多节,笔记记了几大本。“那时候,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下班后回到宿舍,窗户上糊的塑料布被风刮得哗啦哗啦响,我们互相探讨教案的声音也一个比一个高。”

  风沙磨去了稚嫩,代之以坚韧。2003年,他们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名列前茅,震动了巴州教育系统。在且末县,人们对这群河北来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24年,8760个日夜,他们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其中数百名学子被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录取。  

  24年来,他们在且末深受学生爱戴,深受各族群众尊重,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事业。

  “在大漠里,同样可以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侯朝茹说:“虽然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青春的梦想。”

  现在的你,就像曾经的我

  “桂枝,你见过海吗?”

  “没有,我们以沙漠为海。”

  2014年,保定学院的老师们为李桂枝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带她去看大海。

  从那以后,李桂枝每教一届新的学生,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想去看大海吗?”看着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她会告诉孩子们: “祖国的风光无比美丽,有沙漠,有大海,有高山,有大河。璀璨的人生,需要不断去探索、追寻和奉献。”

  一届届学生走出了大漠,学到知识和本领后,很多又回到了这里。据统计,李桂枝们带出来的学生中,有3300多人考出去后又回到家乡,在医生、教师、农业技术员等岗位上默默奉献。

  现在的你,就像曾经的我。在且末县各个中小学,每年都有学弟学妹们循着侯朝茹、李桂枝们的足迹来到且末。

  荀轶娜,保定学院2003级英语系毕业生。她被师兄师姐们奉献大漠的事迹深深感动。毕业时,她给父母打电话:“我要去新疆且末,已下定决心!”

  到且末后,她一个人带三个班,一天下来嗓子干得像着了火。三个月后的一天,她正带着孩子们读课文,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医生诊断为声带不闭合,原因是用嗓过度。

  声带失声连续出现,但荀轶娜以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有一次上课,荀轶娜扯着嗓子对口型,给学生们示范单词读音。“当时,课堂上特别安静,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她说。

  2017年8月,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孙彤彤毕业了。在同门师姐侯朝茹事迹的感召下,她主动报名来到了且末。

  “孙彤彤是90后,年轻,学东西快,工作有热情。她带的学生,历史成绩都很好。”当年的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如今的且末县第一中学副校长王伟江说。

  孙彤彤带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阿卜力克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成绩优异的阿卜力克木决定到“孙老师的家乡”保定读大学。大学报到那天,他专程赶到保定学院,激动地拍下学校大门的照片发给了孙彤彤:“孙老师,我终于见到您的母校了。”

  如今的且末县,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草木葱茏,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经过且末的和若铁路已经通车。在城外的治沙基地,一行行红柳铺展着无边的绿意。县城中学校园内,一栋栋新教学楼接连落成,图书馆、体育馆成为孩子们周末最喜欢的去处。侯朝茹说,在这里,我们与各族群众心连着心,我们永远愿意做扎根大漠的红柳。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罗晓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