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丨寒生露凝菊渐黄 秋色已如许
2024-10-08 11:18:42 来源: 天山网
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00分,迎来寒露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与白露相比,寒露露水增多,从初秋的略带凉意变为寒冷的“白露欲霜”;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甚至会冻结成冰珠(或曰冻露)。
寒露过后,日照减少得更多,热气慢慢褪去,寒气渐渐增加,昼夜温差变得更大,北方的空气也随之干燥起来。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二十四节气中带“露”字的节气有两个,一个是秋分节气前的白露,另一个就是秋分节气后的寒露。白露是炎热到凉爽的开始,寒露却是凉爽到寒冷的转折,这三个节气相连,记录了一段夏季与秋季交替的冷暖变化。
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寒露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是随着季节变换而南北迁徙的候鸟,古人观察到鸿雁候时而飞、随阳而动、行为有序的特点,便将其作为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民谚曰:“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从八月节的白露到九月节的寒露,鸿雁已向南飞了一个月,最先南飞的鸿雁宛如率先回家迎客的主人,到了深秋寒露时分南飞的鸿雁,已是最后一批了,仿佛姗姗来迟的客人。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古人观察到,在寒露二候的深秋时节,秋风阵阵,寒凉日甚,自北向南的海面也一天冷过一天,空中再也见不到原来那些飞舞鸣叫的雀鸟了,海里的蛤蜊却一日日多了起来——原来是小鸟变成了蛤蜊,跑到了海里,空中翻飞之物变为水中潜藏之物了。
三候菊有黄华。“菊有黄华”强调了农历九月菊花开放,白、红、黄、紫,颜色相间;直、卷、挑、乱,姿态各异。正因为“菊有黄华”,深秋照样是生机勃勃的,于是,农历九月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寒露养生:防寒防燥
中医专家介绍,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此时寒气渐生,气候偏燥,养生防病应注意防寒保暖、滋阴润燥。
寒露时节人体易受寒,可能出现感冒、腹泻、腹痛及关节痛等疾病或症状;同时,燥邪最易伤肺胃之阴,从而引起肺系及脾胃系疾病,出现咽干、咽痛、便秘等症状;在感受外邪或胃肠道感染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疾病容易复发或加重。此外,寒气加重,阳气不足,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
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意更深的寒露,要暖好三处:暖脚、暖腰、暖脖颈。
此时既要防外寒,还要祛内寒,可适当食用牛羊肉等温补食物,但平素营养过剩、体内湿热偏重、脾胃较为虚弱的人及慢性肾衰患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库尔勒市哈拉玉宫镇下多尕村一处梨园,梨农正在采摘香梨。马愉 摄
而应对秋燥,则要注重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可适当多食梨、苹果、百合等甘、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易上火及生冷食物,以免助燥伤阴。
寒露节气应顺应自然界阳气的收敛和沉降,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可选择散步、慢跑、登山等方式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并保持良好心态,培养乐观豁达之心。
棉花采收正当时
伴着秋风,趁着晴天,天山南北的农民们正在抓紧采收棉花。
五家渠棉花进入采收期,亩产将突破520公斤。来源:央视网
10月4日,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南戈壁的棉花地,大型采棉机在采收棉花。赛永杰 摄
菊花盛开,秋意正浓
当秋寒渐深,秋风把银杏吹得越来越黄、枫叶越来越红,万物日显寥落时,菊花盛开了。
菊花,被中华文化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坚韧、高洁、超然、逸致等多个品质特征。
寒露与重阳节时间相近,邀约亲朋登高赏菊是寒露的一大“重头戏”。
10月2日,游客在乌鲁木齐市植物园内拍摄菊花。于秀 摄
10月3日,游客在新疆农业博览园赏菊。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秦梅花 摄
此时,新疆大地上金色胡杨林与碧波湿地交相辉映、紫色的野菊花开满山野、收割后的麦田宛如一幅巨大的版画……秋景美不胜收。
露到寒时,秋已深
愿你面朝金秋
内心充盈暖意
投身这迷人的深秋
且行且从容
整合:马新玲
素材来源:新华社、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