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路丨于田县“梯田治沙” 让沙漠长出片片绿海
2024-12-18 17:57:13 来源: 天山网
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常年受沙尘暴的干扰和影响。这里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
于田县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县人民同风沙抗争,始终致力于解决沙患,奥依托格拉克绿洲、县城绿洲和也斯里尤洪绿洲三大绿洲连成一体,在于田县境内建成100公里的绿色长城,成功阻止沙漠南移。为了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于田县采取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生物固沙等三种模式进行防沙治沙。
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是“三北”工程六期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于田县防沙治沙的核心区。随着治沙面积不断扩大,平整的地方都被治理了,留下的都是20米以上的高大沙丘,如何治理?于田县探索实施“梯田式”治沙新模式,将沙丘由低到高分割出梯田形状,通过在坡面铺设草方格,在平坦处栽种柽柳等植被,实现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的结合,大幅降低治沙成本,在统筹资金和可持续高效发展上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的创新路子。
在沙丘顶部,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这是于田县在“梯田治沙”中摸索出的经验,将抽出的地下水置于沙丘顶部,通过光照提升水温,有利于植被生长。同时,悬在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植被区形成落差,抽水用电量能减少一半。
曾经滚滚的黄沙披上了绿装,梭梭、红柳、胡杨等沙生植物成了沙漠里的主角,将绿色在沙漠中一片片铺展开来。
在铺设的草方格旁边有一抹绿色,这抹绿色是之前种下的梭梭种子所发出的嫩芽。这也是于田新探索出来的一种方式,在治沙现场育苗,在治沙现场种植。
沙漠里还有近6万亩的玫瑰花田。每年5月,在成排的穿天杨掩映下,鼓起来的花骨朵将沙漠装点得格外动人,经过精深加工变成玫瑰花茶、花酱、精油等产品,鼓起当地群众的腰包。今年,于田县玫瑰花亩产18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3500元至4000元。
除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防沙治沙工作还给于田县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过去,公路因缺乏植被防护而迅速被风沙掩埋,而现在,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10年前相比,于田每年沙尘天气由179天降低至120多天,风沙天气在大幅减少。这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在2010年,这片区域几乎没有绿色,到2014年,绿色开始慢慢展现,此时防沙治沙的总面积是2万亩。经过了十年之后,也就是2024年,防沙治沙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8.3万亩,在这片区域的绿色的占比已经非常高,这也说明,防沙治沙的效果非常明显。于田县将未来三年防沙治沙总面积的目标提高到了24万亩。
(整合:李娜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于田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