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技丨生物治沙:为沙漠穿上“绿衣”
2024-12-26 12:05:17 来源: 天山网
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难以驯服的狂野之地,一度严重侵袭威胁人类生存空间。为守护家园,人类从未停止抗争。
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新疆各族人民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人们探索出多种治沙“武器”,在固沙阻沙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助力惠民富民。
在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在沙海中将沙丘推成平地,种植各类防沙抗旱植物,稳沙固沙,这就是生物治沙方式。
在沙漠边缘常见的红柳树苗,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其实生命力非常顽强。从红柳苗长成几米高的红柳树,通常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此时的红柳树会形成一个个植物矩阵,牢牢地将身边的沙土固定住。
同样被广泛种植的还有梭梭、四翅滨藜这些耐旱、耐盐碱的沙生植物,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根系非常发达,种下去之后,通过滴灌的方式,很快就能在沙土里扎根。在整个沙漠“锁边”中,最广泛运用的就是生物治沙。
11月28日上午,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株沙漠玫瑰树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这是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11月28日上午,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托格拉吾斯塘村村民在万花园防沙治沙区种植沙漠玫瑰树苗。
实现全面锁边“合龙”的于田县选用当地盛产的玫瑰作为生物治沙的作物之一,不仅美化环境,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漫漫黄沙中增添一抹浪漫玫瑰色。
11月,在距若羌县城7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库尔干区域施工现场,引洪灌溉和河道贯通输水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挖掘机铁臂挥舞,新开拓的水道内,水流迫不及待地冲向干涸许久的沙漠和天然林草地。水头抵达之处,沙漠的颜色渐渐变深,红柳摇曳,欢快地迎接这久违的润泽。
10月7日,若羌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库尔干区域引洪灌溉工程鸟瞰图。 肉孜·吐尔逊 摄
库尔干区域引洪灌溉工程是若羌县保护和修复台特玛湖生态的生物治沙标杆工程。今年是塔里木河丰水期,若羌县将2025年引洪灌溉任务前移,财政出资疏浚引流。截至目前,塔里木河老河道320公里长的河段已得到洪水补给,辐射灌溉区域达到154.48万亩。
引洪灌溉后,水分覆盖的沙漠面积变广了,如何让沙漠绿起来?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吐尔洪江·贺加布拉自信地说:“对于拥有原始植被的地方,我们通过引流灌溉的方式,助力其茁壮成长。而在纯粹的荒漠地带,我们则采取就地取‘种’的办法,精心采集健康且充满活力的胡杨树种子,把这些种子撒入引流而来的洪水中。在水流经的区域,这些种子次年就会发芽。相信等不了几年,绿色必将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
这些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各地探索实施了多种防沙治沙模式,“生物治沙+沙产业”“生物治沙+中药材”“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多种治沙方式也应运而生,可持续的治沙效果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沙漠披上了“绿衣”,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整合:古丽革乃·艾尔肯 资料来源:央视网、天山网-新疆日报、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若羌县融媒体中心)